以小见大,写深刻之作

2023-07-25 18:04李学武
课外语文·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道理窗户蚂蚁

李学武

★现实中有的同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出口成章,但如果让他们写作,很多人都低下了高昂的头。作文的素材他们肯定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例,他们“低下头”不是因为写不出作文,而是在他们的作文中鲜有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哲理或者思想。这些同学往往会对写作避而不谈,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热情,十分可惜。所谓“盆山蕴秀,寸草涵奇”,万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总有它的意蕴所在,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事物中发现生活的道理,那么无疑这也是一种启示。因此,在初中作文的写作技法中,就有“以小见大”的运用。

一、概念认识

“以小见大”本是成语,意思是用小的事物表现大的道理。站在写作手法的立场,也称“小中见大”法,即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最大的特点是在选材上抓住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里不得不提及莫怀戚的《散步》,作者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开始说起,进而上升到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作者本人更是这种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该文短小精悍,却有震撼人心的重大意义。当我们在运用“以小见大”时,有几个注意事项:其一,所选写作材料虽小,但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能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统一起来。与主题不沾边的可以摒弃不用。像这篇《散步》原本可以写一家人观赏春天的美景,但这样对表现主题意义不大,所以选择一笔带过。其二,选用的小材料不能空泛议论,要特别关注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写,比方说《散步》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当中的人物动作描写十分细致,抓住了人物的情感。总的来说,“以小见大”就是要小中寓大,提炼出正能量的、有价值的、能够给人积极影响的新见解、新思想。

二、主要方法

(一)定方向:寻找“小”与“大”的契合点

这里的“小”其实是指小的材料,而“大”是指大的道理。席慕蓉在其作品《贝壳》中通过描写贝壳的精致和美丽,揭示出要珍惜时间的人生道理,其主题思想是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当然,名家有名家的“以小见大”,我们应该有我们的“以小见大”。比方说一位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在一次校运会的耐力跑中,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但转念一想,人生难道不就是奔跑的过程吗?坚持下去,收获自己的青春,不必在乎输赢。经过这件事,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不也是在不断奔跑吗?读书、升学、找工作,都是实现梦想不断奔跑的过程,自我提升需要奔跑,激烈竞争必须奔跑!生命不止,奔跑不息!”

从这个小小的议论段落中,我们可以窥见小作者的意图:借“跑步”这件小事来“以小见大”,折射出生活、人生的大道理——“生命不止,奔跑不息!”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时,一定要定一个方向,寻找素材与主题思想的契合点,才能实现“以小见大”。

(二)立意妙:“小”角度切入“大”道理

写作时立意如果过于宏大宽泛,其结果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因此,我们提倡的“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有时候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挖掘独特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比如,一位同学这样写他在午后遇到的一件小事:

闲坐在公园的角落里看书,只见一行黑色的蚂蚁“一”字形排列,原来它们正在小心翼翼地运送粮食,队伍很长,像士兵一样很整齐地行进着。忽然一片树叶落在了队伍中间,后面的蚂蚁马上乱了套,没有任何方向。我嗤笑了一下,心里暗暗地说:“毕竟还是低等动物。”于是我继续看书。当我准备走时,忽然看见又一行蚂蚁,这回是“S”形队伍,原来它们绕过了若干树叶,继续急行军。这让我忽然联想到:人的一生也不会一帆风顺,不也会有很多阻碍吗?如果“硬扛”这些困难当然够勇气,但是换一个角度去做,其实也能大步前进。感谢这“低等”的蚂蚁,让我看见不一样的天空。

生活中總赞扬那些迎难而上的人,他们当然值得敬佩。但是,这位同学另辟蹊径说出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大家请看,蚂蚁确实是低等动物,一片树叶的阻碍也能打它们个措手不及。然而,它们却能绕过当前困难,找出另外一条路继续前进。这不但是一个创新的“点子”,也能让人领悟到很深、很透彻的道理。

(三)大跃进:“小”事物大踏步到“大”道理

很多人会认为,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小事物,并不能引发我们深刻的认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除了以上的两种方法,笔者这里继续介绍一种思维跃进的写作思路,只要不断地进行类似的训练,你也可以做到“以小见大”。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以“窗”为题做一次练习,具体思路如下:

1.由“眼前小事物”联想到“人”

“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它是人所处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沟通的渠道。但是“窗”也可以是我们的眼睛,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跟外部世界进行交互。它还可以是我们心灵的世界,透过它,进入自己的内心,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这是由“眼前小事物”到“人”的联想。

2. 由“眼前小事物”联想到旧故事、旧历史

相信很多同学春节回到了故乡的小巷子,可能还发现了以前的那种旧的木窗户。曾几何时,我们在窗户外玩着愉快的小游戏,即使岁月流逝,窗户依然是童年生活的见证人。或者,倚在老房子的窗前,有的同学还想到了历史人物,如晚唐诗人李商隐。当年,他身居异乡巴蜀,一天晚上,也是倚在窗边,忽然思念起远在长安的妻子,期待起他与妻子两人倚在窗边的时刻。于是,他挥笔写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以,即便是生活的小事物——窗,也会带给人美好的回忆和联想。

3.由“眼前小事物”看到整个社会的进程

虽然透过窗户能联想到童年生活,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不愿意承认的事实:这些木窗户虽然带有文化的、岁月的烙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经被腐蚀得坑坑洼洼了,最终将会被社会洪流所淹没。放眼看看那些高楼大厦,窗户早已换成了锃光瓦亮的铝合金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扇小小的窗,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凤凰涅槃。旧木窗户到合金窗户的转变,恰恰是我们民族腾飞的见证,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发展而自豪。

4.“窗”对于生活的哲学

关于窗,有很多有哲理的话,比方说,“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就会为你开一扇窗”,意思是凡事要思辨地去看,不能只看到一面,否则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比如林清玄曾说:“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这里赋予“窗”深刻的象征意义,形象生动,发人深思。又比如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笔下空间无限宽广,时间无限久远,境界无限开阔。

以上所说的一切,可以说我们实现了“小”事物大踏步到“大”道理的跃进,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从眼前的“小”走向遥远的“大”。不知不觉我们就能发现平凡的、细小的事物里藏着动人的美丽、深厚的哲理,这当然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发现。

正如古人所说:“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它可以由一朵花看出纷纭的世界,可以从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也可以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萧瑟的清秋,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写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甚至是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蕴,迸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猜你喜欢
道理窗户蚂蚁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擦窗户
爬窗户
道理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窗户知多少
蚂蚁找吃的等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