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迅学习人物描写

2023-07-25 03:51周健欢
课外语文·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阿长人物描写藤野

周健欢

★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些作品既没有《洛神赋》那样瑰丽的辞藻,也没有《春江花月夜》那样浪漫的梦幻,有的只是平实的语言,但正是这种平实的语言恰恰是生活化的最大显现:他们都在灵动地反映生活美好、真实的一面。今天我们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跟大师学习人物描写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一、从学习中看师之严与趣

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位引导自己的老师,鲁迅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他也不例外地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两位对鲁迅一生影响极其深远的老师,一位是他儿童时代的老师寿镜吾,另一位则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先生。我们看鲁迅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寿镜吾是中国老式教育的体现者,乍看起来他就是一个严厉的人。面对调皮的学生,他以严厉的“惩罚”代替“说教”,经常拿着戒尺,其实他很少用,他的“严厉”只体现在 “瞪眼”上。文中谈到,面对大家不情愿读书,他“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其中“瞪眼”成了常态,严厉中带着些有趣。他的有趣还体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作为老式教育者,他非常热爱读书,当“我们”的声音静下去的时候,他还“大声朗读”,还配以动作“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一系列的动作(“仰起”“摇着”“拗”),显示了他对所读文章的热爱和投入,显然是他有趣的一面。至于藤野先生这位外国老师,更让鲁迅佩服万分。虽然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直接描写他动作的片段少之又少,但我们通过间接的片段可以推断出他作为教师的严厉。第一,从修正讲义中。文中提及“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于学生功课的重视,还有对外国学子的毫无偏见的付出和教育,是难能可贵的。第二,从师生对话中。面对“我”做功课不太用功的现实,藤野先生其实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跟鲁迅有过一番学术的探讨:“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一段虽然是语言上的描述,却是在藤野先生指导“我”的功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就是为了让“我”有直观的认识,这都能说明藤野先生对于学术的执着,正因为这份执着,才让鲁迅在后续的革命生涯中多了一份坚定和无畏。

二、从生活中看姆之俗与善

标题中的“姆”其实是保姆的意思,来源于鲁迅的保姆阿长,教材中选取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重要的写人的文章。其实,阿长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处于社会下层,但在鲁迅的一生中留下了宝贵的回忆。那么,她又有着怎样的个性品质呢?作为一个旧时代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妇女代表,她有着庸俗的一面。她喜欢“切切察察”,就是指细碎的说话声,总是向人们低声絮絮叨叨地说话,一边说话还一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从这些动作描写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毫无素质”的人,但这又是当时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行为表现,原本也并不需要过多地批评。她睡觉的姿势实在是过于不雅。文中提及,一到夏天,“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有时候,“(她)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些动作描写都体现了阿长粗俗的一面,这也是“我”不喜欢她、讨厌她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比于阿长而言,当时的“我”是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少年,可以看出“我”语言中对阿长满是“不屑”。可是,这一切并不影响她内心的善良。这体现在过年前美好祝愿的“教育”上。文中提及“(我)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见“我”毫无反应,又不停地“摇着我的肩”,这前后两个动作,都显示了阿长对于过年美好祝福的迫不及待,因为前一天她特意交代过,过年要说“恭喜恭喜”,还拿起橘子在“我”眼前“摇了两摇”,意思是说“只要你说了,就有橘子吃”,这是多么善良的期望啊,而当“我”说了“阿妈,恭喜……”之后,她马上将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感激,也是奖励,总之都让她得到了重视,其本质都是作为农村妇女的善良一面的体现。再有,就是为“我”拿来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其中的艰难,毕竟这是远房的有文化的叔祖都不能拿来的东西。可以预见她寻找的过程是多么细致和不易。后来,当她拿回来之后,简单的一个“递”字却包含了无穷的善的“神力”——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居然寻觅到了《山海经》。这是阿长对“我”的重视和关心,阿长的品质原来是如此的高贵。

三、从工作中看客之喜与悲

《孔乙己》是鲁迅在《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是他以“我”(伙计)为第一视角写就的。孔乙己是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一个晚清的没落秀才,在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下,成为一个四体不勤、穷困潦倒的人。他每天活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之中,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以“我”的视角看这个人物,实际上这个人物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喜剧的角色,后期是悲剧的角色,这一喜一悲之间满是唏嘘。孔乙己是在别人的嘲笑中粉墨登场的,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又增加了一条伤疤。前期的“喜”体现在他“充阔佬”和“充文化”。首先是“充阔佬”:面对别人的“一条伤疤”的嘲笑,他不回答,只是要求“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重点来了,说完后他 “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出”两个字表现了孔乙己对嘲笑他的“短衣帮”有一种不认同的潜在意识,借此炫耀自己的阔气和身价。其次是“充文化”:当“我”回应“茴”的写法的时候,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敲”这个字有一种提醒人的意思,是说“来来来,确实如此,我教你”,说完还“用指甲蘸了酒”,这个“蘸”字就表现他迫不及待想去教授“我”,只是当时的“我”不想理会,这几个动作无不显示他喜劇的一面。而他的悲剧则体现在他人生的穷途末路。在他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大家都以为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在“将近初冬的一天”,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原来他是“用手走来的”,可以猜得到他应该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可能因为偷盗而被打。这里有个细致的动作描写,给钱的时候“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摸出”表明了孔乙己当时手头已经十分拮据,已经穷困潦倒。在这一喜一悲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遭遇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让人唏嘘,让人感叹。

写作不外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生活当中,目之所及都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人物化作一个个文字符号,让每一位读者都在脑海中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这就是人物描写方式。诚然,人物描写方式有很多,如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但这些其实都是静态的描写方式,而动作描写才真正能够让人物活起来、动起来,仿佛一帧一帧的动画一样,这样呈现的人物才立体、鲜明,更具生活化。

诚以此文给广大学子一点写作上的建议,希望大家也能写出灵动的人物。

猜你喜欢
阿长人物描写藤野
高铁阿长过生日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藤野先生谈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从文本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