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明史, 知人

2023-07-25 03:51曾先忠
课外语文·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杜甫情怀诗人

曾先忠

唐朝曾经涌现出两位绝代诗人,一位是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盛唐诗人、盛唐诗歌风格的绝佳代表;另外一位是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可以這样说,他穷极一生都在用笔记录史实,抒写情意,深刻记录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败的转折。在他的诗歌里,个人遭遇与国家、与民族、与百姓、与故土休戚与共,表现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家国情怀。其中,能够表现他这种情怀的有这样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读诗,读懂其艺术魅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中《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在这首诗中,杜甫紧紧围绕内心的喜悦之情,将自己听闻喜讯时的举止、神态和心理活动充分展现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思乡情,再加上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绝妙的立意意蕴,成就了其不朽魅力。

(一)语言上明快流畅,形象生动

都说“诗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最有深度的形象”,这句话用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上十分恰当。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句作一下分析。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忽然听说战争即将结束,一时老泪纵横,扭头看妻子,已经看不见她的愁容,有的只是欢声笑语。于是他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这里请同学们注意,杜甫本人是非常爱惜书籍的,写作时更是“摊书满床头”,但是这个即将胜利的消息实在太振奋人心了,连爱书的他也不禁将书本卷起来,甚至抛起来。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看来此时的诗人更想唱歌喝酒,表达喜悦。请同学们回头来看这一系列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将杜甫的“喜”且“狂”形象生动、真实地体现出来,富于表现力。而且整首诗节奏明快,一向善于“用典”的杜甫这一次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通俗易懂,这一切都因其内心狂喜所致。

(二)情感上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纵观整首诗,关键点是“喜欲狂”,那么诗人如何表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呢?首先,喜悦之泪止不住。首联中的“忽传”,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对这个消息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喜悦、欣慰的泪水马上流了下来,这是为平息战争而喜、为结束颠沛流离而喜、为能返回家乡而喜。其次,载歌喝酒禁不住。虽然杜甫本人很少喝酒,但因为太开心了,他不禁“白日放歌”,开怀畅饮,用歌声和杯中酒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是情感上的自然流露。最后,归乡之情留不住。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距何止千里,但在诗人眼中,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他的归乡之情已经让地域空间都为之扭转,诗人随时随地可以穿越时空。这句诗把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实由于杜甫本人的特殊经历,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沉郁顿挫”,悲壮、愁苦、忧伤的情绪居多,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的实属罕见,尤其是在他的创作晚期。诗歌中一系列的动词更是凝练,像“从”“穿”“下”“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深刻表现了诗人梦回家园的迫切心情,这种轻快明朗、形象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这首诗歌能够名垂诗史的重要原因。

二、明史,明晰其故事背景

古诗的学习仅靠朗诵和意蕴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显,诗歌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亲身经历和遭遇都决定了诗人的心境。同学们学习诗歌不单单在于学习它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更在于读懂诗人的心境。所以,唐代的白居易才会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明史和知人,毕竟文学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诗歌深处蕴含的情感。同学们要知道,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50多岁了,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喜欲狂”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杜甫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相信同学们会对所谓的“大唐盛世”有另一番理解,对诗人当时的遭遇多少会有一点唏嘘和感动。

(一)分崩离析的动乱

谈及唐朝,大家会理所当然地感到自豪,毕竟唐朝的多个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都被称为“天可汗”(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皇帝的尊称)。唐朝以其开明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军队傲视群雄,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朝代。生活在这样的朝代,百姓应该是富足、自豪的,年轻时候的杜甫面对盛唐也曾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豪迈壮志,他还在《忆昔》中这样描写当时国家的强盛:“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但是天宝年间唐玄宗后期,一场席卷唐王朝的动乱——安史之乱将整个国家、民族推向了分崩离析的状态。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动乱呢?由于唐朝统治者没有调和好民族矛盾,一场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共同发起背叛朝廷的战争发生了,这是叛军同唐朝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当时的惨状真是“白骨成丘山”(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资治通鉴》记载:“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可谓国土内万里萧条,人烟断绝。

(二)流离失所的百姓

当时,叛军四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杜甫本人也遭遇了极大灾难,他携带家眷,迁徙异乡,尝尽了人间艰辛。他还一度被叛军俘虏,与家人失散,天各一方,彼此不知生死,牵挂之心更是与日俱增。在他的《春望》中就曾这样描写他对家人、对家乡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悲惨万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学们自然会为大唐,这个我们今天大写特写的繁荣时代而唏嘘不已,也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诗人的艰苦遭遇而百感交集。

三、知人,知晓其家国情怀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知晓诗歌的背景,还要去了解诗人的生平,这样才能理解诗人的理想和情怀。想搞清楚这一点,同学们只需要抓住诗人的“喜”来分析。安史之乱中,杜甫四处漂泊,度日如年,目睹了国破家亡,百姓遭殃,其内心渴望家国和平的愿望也是与日俱增,所以忽然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也就是当时叛军的大本营,自然会“喜欲狂”。原来,他是为国土恢复、国家回归一统而喜;是为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而喜;是为自己即将结束颠沛流离,与家人团聚而喜;更是为天下人能够安享太平盛世而喜……所以,杜甫热切地希望“青春作伴好还乡”,抒发了自己对山河无恙的无限赞美和向往,表达了他与祖国、与百姓命运相连的血肉深情,也是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深刻体现。

所谓“自古男儿多壮志”,同样地,自古男儿也多爱国思乡。历史上关于报国和爱国,总有脍炙人口的佳句。譬如,同样是描写战争,王昌龄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抒发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壮志;同样是表达爱国深情,陆游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来表达诗人秋夜将晓离开家门的无尽悲叹。而杜甫的爱国深情则表现在字里行间的喜悦和真情之中,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诗人字字句句都在抒发自己“喜欲狂”的心情,充分展现其与祖国、与人民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且全诗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淳朴真切又催人泪下,是杜甫少有的“喜气洋洋”之诗歌作品,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细细品读,让其思想闪耀光芒,让其情怀感动世人。

猜你喜欢
杜甫情怀诗人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