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华文化符号在“小空间”舞蹈教学中的嵌入

2023-07-26 08:12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彭瑞琪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舞蹈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彭瑞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010号建议的答复》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什么人’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彰显各民族共享的符号,它是凝聚民族心理认同、增进民族共识的重要方式。挖掘、整理与展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深化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能促进各民族文化长期共同发展,形成平等互动交流的文化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文化符号和文化心理的凝聚力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为面向全体学生,推进普及型学校舞蹈教学,本文尝试在常规教室中开展“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的指引下,挖掘典型案例,探索育人新路径,探讨在“小空间”课堂中实施教学的合理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对培育学生的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的中国民族舞教学原则

(一)“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原则的建立

教学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诸多因素和过程的动态结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主线,即通过空间的技术性使用,建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问题,在以课桌为半径组成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开展舞蹈教学,教学方法按照“预设空间”“嵌入身体”“观察世界”“理解与认同”的顺序展开。为此,笔者将引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教学原则,重新认识舞蹈文化的发展,重新确认共同文化,弥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各民族的文化”汇集为“中华文化”的有机整体。根据教学主线内容,并非是在一个单元中不断纯化某一个民族舞蹈的本质,而是从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理念出发,使用身体单位、肌肉运动、位置移动等空间技术开展舞蹈教学。本文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下册“百卉含英”单元作有关舞蹈教学的尝试,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花形象”,运用聚焦上身、塑形肌肉、旋转身体等空间技术,进行表现、创造、欣赏、融合的民族舞蹈教学实践,这使得民族舞蹈超越了民族本身,具有比民族舞蹈美育本体更高的价值指向——中华文化认同。

(二)“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原则的细分

在教室的“小空间”场域中,引入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教师需要通过舞姿、律动及简单的队形变化,让学生学会用中国舞的语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达内心情感。

“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原则,第一层是身体单位技术。“身体是空间研究的重要对象。”身体单位技术是指,将人体作为一种基本的空间单元作进一步强化,使身体的特定部位成为人体行为中最突出的要素。教师可以学生手部及上半身的动作为主体,配合简单的下肢动作,结合队形变化,参与舞蹈表现。通过“小空间”的形式掌握舞蹈的基本语汇,这其中包括头部、颈部、肩部、手臂、手指等上半身动作的学习,简单的下肢及舞步的变化。

“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原则,第二层是肌肉运动技术。身体作为生物—空间的被限制与规训,是权利作用于身体空间的具体方式。肌肉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组织,在人体的运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利用核心肌群的多维度训练方法,通过对学生身体肌肉的约束,塑造出理想的中国舞身体。同时,教师还将艺诀融入学生的肌肉、骨骼和肌腱中,通过身体感知民间艺人的生活、情感方式,其神导身随、身达神至、身心兼顾的要义是舞蹈教学最终实现形神合一、形神无间的效果,进而推进舞蹈教学。

“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原则,第三层是位置移动技术。“有意义的空间感只有通过人和地方之间的运动才能出现。”“小空间”舞蹈课堂教学模式的位置移动技术,包含身体位置的移动和课桌位置的移动两种。前者是指,教师将学生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为其在“小空间”教室中设定行动路线,让身体发生空间和方位的转向,由初始位置到末端位置的方向性移动。后者是指,教师将教室中的课桌围城圆圈,形成相对宽敞的教学场地,进行舞蹈创意实践,从而获得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

二、构建“小空间”+“花形象”舞蹈育人新路径

(一)基于教材内容,提炼舞蹈要素

构建“小空间”+“花形象”是以人教版音乐教材的文本为依据,从中提取舞蹈要素,挖掘其内涵,建立各部分之间的进阶关系。以“百卉含英”单元为例,该单元课下设的四个部分依次为“表现”“创作”“欣赏”“融合”,教材文本内容及可识别的舞蹈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教材内容凸显共享文化符号中的舞蹈要素

(二)结合课标精神,完善教学主线

首先,根据动态要素、动律要素、动力要素、动速要素与舞蹈核心要素,展开“欣赏”部分的内容。在欣赏视频中,预设观摩空间,引导学生观看五十六个民族所在的百花园合集,并以“五十六枝花分别指什么”进行设问,展开完整的探究过程。制订计划时,表1中会话1~3呈现了连续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位置移动技术,在教室前区的“常规课桌”和中区的“围圈课桌”创设“花形象”的欣赏空间,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观察效果,鼓励学生用心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其次,在“表现”部分,开展的教学方式是提取不同民族舞蹈中的“花元素”“花动律”,并将“花”形象嵌入学生的上身表现出来。表1中文字1~4选择了四个民族之花与舞蹈结合,既是帮助学生沉浸式理解,感受不同民族之花特有的气质,又提供了帮助学生发现汉族的茉莉花、蒙古族的葛根花、藏族的格桑花、维吾尔族的玫瑰花的表演经验,进而由不同的时间、空间、地域的动律要素和身体单位技术,过渡到一种共享的舞蹈文化符号的概念。

再次,在“创作”部分,进行的教学方式是“观察生活”。让学生根据不同民族的“花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融入编创知识、关节肌肉运动理念,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觉意识,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典型“花元素”,帮助学生在身体运动的肌肉作用力中找到花形象的气质。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舞蹈元素自由组合,形成新的组合,旨在启发学生创意思维,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对民族舞蹈精神的内化。

最后,在“融合”部分,加深学生对中国不同民族“花”形象的理解。通过进一步捕捉生活中的“花元素”,并结合之前的所知、所学、所感,共同创作一部“百花同心”作品。在制订计划时,表1中会话1和会话2呈现了不同的方案,旨在通过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具体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百花园中的花朵,即它们都有着灿烂的文化,他们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参照新课标对中学高年级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主线可围绕“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性花朵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连贯、完整的艺术实践过程为第一部分,通过分享不同方案,发现“在前区和中区空间预设‘花元素’的欣赏空间”是学生的认知引导到下一部分的关键,以此作为基础开展第二部分教学,即提取不同民族舞蹈的动律元素,将“花元素”嵌入上身表现出来。第三部分教学围绕“创作”展开,根据不同民族的“花元素”动作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组合,加深学生对编创理念、肌肉运动技术、民族文化的认知。捕捉生活中的“花”形象,运用编舞技法,分工合作,塑造一个紧紧抱在一起的像石榴籽一样的大家庭,是“理解与认同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花元素’”的第四部分“融合”的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分析,一些能凸显各民族共享的“花元素”舞蹈教学活动,如问题引路、情感互动、开展游戏、调动感官、启发创作等内容可适当增加,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动力源泉。

三、学校舞蹈教育嵌入中华文化符号的合理性

(一)培养学生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新课标视阈下的舞蹈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舞蹈学科核心素养。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指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能继承中华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文化,理解民族地区的舞蹈形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视野、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关联紧密、具备艺术实践要求的关键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要。以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为内容,在小空间课堂开展舞蹈教学,要求教师认知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在各民族舞蹈基础上寻找到共享文化符号的教学内容的可能,并设计出探究身体语言、富有团结思想、承载核心素养的灵动课堂。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时,通常会重视舞蹈的技能教育,通过强化民族风格、植入舞台表演、开展专业化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舞蹈,但忽略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滋养,以及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问题,故应注重对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

(二)将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作为教学主干

中华文化符号的教学原则,是对“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在小空间课堂开展舞蹈教学,以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为内容,这样被限制在“小空间”课堂的民族舞蹈教学,既可以降低下肢训练难度和强化上肢身体技术,又可以避免模仿重复等程式化训练过多而失去创作活力,还可以解决过于强调民族的文化个性,而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问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民族图腾的吉祥寓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拟相关内容,采用“舞蹈—游戏—合作”的方式,在“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中,建立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舞蹈哲学启示我们,各民族共享的舞蹈文化符号内容不仅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在保证学生形成基本舞蹈素养的前提下,舞蹈教学设计越凸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越利于在课堂中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舞蹈教学以凸显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为教学内容,要求对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进行具象性表达、阐释和评价;把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信息通过课堂场域,进行传播和扩散;再将这些符号背后孕育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身体意识和学校生活中。其中,不同民族所特有的身体表现,其细致、严谨的教学标准要求是影响舞蹈美育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各民族共享“花元素”论述,并不是对单一性民族舞蹈教学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强调基于对教学的精准分析和定位,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把指向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内容作为教学主干着力强化。“花形象”作为一种各民族共享的舞蹈文化符号,为凝聚民族心理认同、增进民族共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可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符号舞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符号,比多少
学舞蹈的男孩子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冰上舞蹈搭档
“+”“-”符号的由来
舞蹈课
变符号
我和舞蹈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