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空间”课堂的国学主题舞蹈课程建构

2023-07-26 08:12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文化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张 烨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室 王 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内容包括各家各派的学说,包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思想精华,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古诗词、文言文是国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礼记·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由此可见,吟诗、唱歌和舞蹈都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作为人文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是相通的,故“舞蹈+国学+音乐”三者的融合,能让学生在富有创意化、趣味化、系统化的舞蹈课程中,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易到难地学习中国古典舞,而“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的研究,目的是让舞蹈课程的学习不受场地的限制,即在常规教室中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舞蹈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与舞蹈肢体语言融合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一、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分学段课程内容设计

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功能性与教育的本质问题紧密相连,本课程在文学理论依托统编语文教材,按照艺术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在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分学段课程设计。

第一学段(1—2年级):舞跳国学经典

第一学段的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肌肉力量较小,身体对大关节动作的掌握较容易,对于小肌肉的运动难以表现,对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能理解并有较高的兴趣。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1—2年级“唱游·音乐”的要求,以《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作为舞蹈教学的主题内容,通过练习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舞蹈小组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在边唱边跳的练习中,培养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比如课例《弟子规》唱到“首孝悌”,可以请学生思考孝敬长辈在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学生想到的捶背、倒水、做家务等,教师则将学生生活化的动作转化为舞蹈性动作,像捶背可用中国古典舞中“空心拳”的手型来表现。又如课例《三字经》,教师为学生讲述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了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手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像“昔孟母”的女性形象可用“兰花掌”表现,“择邻处”可用“剑指”表现,“子不学”的男性形象可用“虎口掌”表现,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中国古典舞中掌型、指型、拳型所展现出的不同情绪、形象塑造作用,感受舞蹈肢体语言的独特魅力。

第二学段(3—5年级):舞跳唐诗

第二学段的学生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自我意识萌发并逐渐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小肌肉发育增强,可以完成更多小关节运动。本学段将融入3—5年级语文教材中《清明》《回乡偶书》《鹿柴》《从军行》《咏柳》《凉州词》《游子吟》等经典唐诗,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中社会、文化、历史、自然等相关知识,在舞蹈学习与交流分享中,表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养成乐观的态度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比如课例《咏柳》,通过对诗文的情境赏析,如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柳条”“柳叶”“春风”等自然形象,将手、眼练习等融入舞蹈组合,将“柳”的形象通过手臂、手指、眼神进行表现,传达中国古典舞中“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的“形神兼备”审美特征,感受自然生活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提升发现自然美、感知自然美的能力。

第三学段(6—7年级):舞跳诗词

第三学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即青春期,小升初阶段是学生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性格更加含蓄内敛,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身体肌肉逐步发育成熟,能完成更加丰富多变及控制力较强的动作。本学段将融入6—7年级语文教材中《寒食》《七步诗》《竹石》《将进酒》《浪淘沙》《天净沙·秋思》《陋室铭》等经典诗词,在舞蹈课上将诗词的内涵意蕴与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感性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增强乐观、积极、开朗、坚韧的态度,理解中华美育精神民族审美特质,加深对舞蹈审美的感知、体验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比如课例《浪淘沙·其一》,可以借助播放舞蹈《黄河》片段,感受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源远流长、气势宏伟的情境,体验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动势表现“黄河”的波涛汹涌、连绵不断的状态,学习“摇臂、穿手”等上肢动作表现“浪淘风簸自天涯”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及动作带给我们的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四学段(8—9年级):舞跳古诗词

第四学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在这个阶段,他们尚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且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本学段将加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融合8—9年级语文教材中《水调歌头》《卜算子·咏梅》《愚公移山》《行路难》《无题》《观沧海》等古诗文内容,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了解诗文中描述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人文情怀等内容,加入舞蹈创作与舞蹈欣赏、评述能力的练习,在编创舞蹈小品中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提升舞蹈动作难度。比如课例《水调歌头》,以“月”为主题,将教室桌椅摆放为圆形,寓意“满月”,欣赏歌曲《水调歌头》感受宋词与古典舞相通的韵律之美,学习“提、沉、冲、靠、含、腆”的身韵动作,体会中秋明月与悲欢离合之情,体会作者借咏“月”表达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祝愿。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路径

新课标要求“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小空间”舞蹈课程的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每个单元“欣赏与感知”“体验与表现”“编创与融合”“文化与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以“启发式”导入、“浸入式”体验、“项目式”创作等教学方式,落实新课标中的教学实施建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应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培养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教学环节一:“欣赏与感知”

“欣赏与感知”为单元教学环节一,审美感知作为舞蹈学习的基础,本环节通过欣赏相关主题的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作品,启发学生感受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欣赏舞蹈作品中的审美风格、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等表现特征,模仿、体验舞蹈动作、基本动律,理解其文化背景、情感表达、人文情怀等丰富内涵。比如课例《清明》,首先以欣赏“清明烟雨图”作为导入,引导学生从图画中发现“雨、行人、问、摇指”几个元素,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其次,体验舞蹈动作进行艺术表达,如手部“盘腕”动作表现“清明雨纷纷”,用双臂“晃手”动作表现“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交流与评价中,启发学生了解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与文化理解,激发学生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增强文化自信,在作品欣赏和动作体验中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体验与表现”

“体验与表现”为单元教学环节二,艺术表现作为学生参与舞蹈课需要掌握的必备能力,在班级教室“小空间”内进行教学,可让学生站立在桌椅过道,或将桌椅摆放教室两侧。动作表现设计方面,可以上肢为主、下肢为辅、利用空间小组搭配、寓教于乐、塑造形象等。比如课例《观沧海》,以“沉浸式”体验展开教学,先为学生播放海浪击石、秋风呼啸的音频,在这样的情境下,介绍曹操著诗时的境遇与雄心,在“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舞“顺风旗、托按掌、提襟、扬掌”等基础舞姿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运用“云手”动作表现高山大海的壮阔,“风火轮”表现十月星辰的浩瀚,巩固练习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动律、形态、动作等动作,展示环节可分为个别展示、集体展示进行综合表演,引导学生动作精准地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展现美感,不断提升舞蹈表演能力。

教学环节三:“编创与融合”

“编创与融合”为单元教学环节三,创意实践作为学生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在教室的“小空间”中,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将教室中的课桌摆放在不同位置,形成相对宽敞且突破常规的教学场地,以小组项目的形式设计有情境、有主题的小组编创与创意活动。本环节可通过“项目式”创作,通过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舞蹈“脚本设计”,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小组分工任务,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创作,在熟练掌握舞蹈基础技能后,通过不同创作分工要素感受舞蹈创作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他人合作表达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从单项思维转向整体思维。比如课例《天净沙·秋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小组进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形象的脚本设计,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合作—展示”,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增强团队精神,进行小组造型、动作设计、队形设计等创编,如用动作“燕子穿林”表现老树昏鸦,用动作“青龙探爪”表现“断肠人在天涯”,尝试探索在已掌握的动作基础上进行二度编创,创编完成后可班级内进行主题展示并讲解,在生生互评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观察能力、思辨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能力。

教学环节四:“文化与理解”

“文化与理解”为单元教学环节四,在本单元起到对课程“巩固与拔高”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思想、人文内涵、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舞蹈与生活、社会建立联系,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框架,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比如《木兰》课例,学生通过相互观摩、小组主题创作展示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教师除了评价舞蹈动作、创作表现、完整性等内容,也可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启发学生深入了解诗文中“家国情怀”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当下日常生活学习传承,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舞蹈课堂中,增强文化价值与审美体验,激发民族精神与情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三、以学业质量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描述”要求完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一体化。“小空间”国学主题舞蹈课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审美感知方面,学生能构建舞蹈欣赏结构,提升欣赏、分析、体验、评述作品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加深对舞蹈作品欣赏的理解;创意实践方面,独立或团队合作完成“小空间”的编排和展示舞蹈创作,根据学生表现的主题立意、创作内涵、音乐配合、创意亮点等发展创新思维;艺术表现方面,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语言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的课堂实践,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舞蹈语言,提高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方面,学生能理解并阐述舞蹈与自然、舞蹈与社会、舞蹈与历史、舞蹈与地域、舞蹈与人文的关系,增强舞蹈学习评价的广度、深度及强度,最终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反思能力和评判能力。国学主题舞蹈课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评价结果要作个性化、发展性的解读,注重运用学生评价结果反思、改进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形成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表1 “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小空间”国学主题舞蹈课程不是“蜻蜓点水”的单一表演,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性的舞蹈教学。作为舞蹈教师,应从日常备课入手,立足多学科素养审视教学内容,由单课时备课走向单元项目整体备课,由关注舞蹈本体知识走向关注学科素养,探索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舞蹈教学内容,找到更多突出思想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生活和艺术的联系,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数字化多媒体资源探索艺术教材的新形态,利用常规教室,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舞蹈普及性舞蹈教学,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也为新时代普及性舞蹈课程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路径与方向。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谁远谁近?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和舞蹈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