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弦上的咏叹调

2023-07-27 16:49潘芮欣
音乐爱好者 2023年7期
关键词:幻想曲王晓明勃拉姆斯

潘芮欣

说到歌剧,你会想到什么?金碧辉煌的歌剧厅,余音绕梁的咏叹调,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独具匠心的舞台布景?作为大型综合舞台艺术,歌剧吸引着艺术爱好者走入剧场,在一场演出里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的震撼。2023年7月9日,小提琴家王晓明将携手钢琴家黄亚蒙,上演精彩绝伦的“歌剧幻想”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以器乐代替人声演释脍炙人口的歌剧旋律,想必那定是另一番精彩纷呈。

经典回溯——初探小提琴技法与音乐表现

熟悉小提琴的乐迷都知道,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作品在小提琴难度排行榜上居高不下,极大地考验着演奏家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风格的把控。本场音乐会在上半场安排了两首小提琴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的《C小调谐谑曲》(选自《F-A-E奏鸣曲》)和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带领观众初探小提琴奏鸣曲的魅力。

作为“同时代作曲家中最接近贝多芬精神”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不似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那样追求无止境的情感倾诉,而在重构经典的创作中树立了自己的浪漫主义风格。1853年,勃拉姆斯结识了声名远扬的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在他的引荐下前往杜塞尔多夫会见舒曼。在杜塞尔多夫期间,勃拉姆斯谱写了《C小调谐谑曲》,这是《F-A-E奏鸣曲》的一个乐章,该奏鸣曲以约阿希姆的座右铭“自由但孤独”(Frei Aber Einsam)的首字母为主题。在《C小调谐谑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推进性的旋律背后,蕴藏着青年勃拉姆斯的热忱与自由,六分钟生动活泼的谐谑曲迅速调动了整场音乐会的情绪。

如果说勃拉姆斯是回望古典主义的守门人,那么贝多芬便是展望浪漫主义的领航员。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是他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富技巧性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顶峰。该作品创作于1803年,贝多芬称其为“以协奏曲风格而创作的奏鸣曲,近乎一部协奏曲”。在那段时间里,贝多芬的耳聋症状已初见端倪,但他仍在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前行,创作了多首包含英雄主义色彩的音乐作品。《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基本遵循古典主义时期的曲式结构,但在许多细节中可以窥探出浪漫主义的元素。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引用了意大利舞曲塔兰泰拉,生动地塑造了热情活泼的音乐性格。作品中,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快速跑动的跳音和密集的强弱对比,无形中不断增强着奏鸣曲的戏剧张力。

歌剧幻想——弓弦上的歌舞狂欢

歌剧诞生于巴洛克时期,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相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十九世纪后,许多优秀作曲家受到歌剧主题的启发,以歌剧中的音乐片段为素材进行自由变奏,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歌剧主题幻想曲。这些主题幻想曲或许不像大型歌剧那样气势恢弘,却以短小精悍、高技巧性、雅俗共赏著称,受到演奏家和观众的喜爱。本场音乐会的下半场将上演萨拉萨蒂的《魔笛幻想曲》、德尔芬·阿拉尔(Delphin Alard)的《茶花女主题幻想曲》和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主题幻想曲》。这三首歌剧主题幻想曲并非由原歌剧作曲家创作,而是后世的作曲家在原歌剧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增添小提琴技法,给予演奏家最大的限度去展示个人的演奏技巧和情绪表达,富有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

歌剧《魔笛》创作于1791年。作为莫扎特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品之一,它以经典的故事情节和脍炙人口的唱段,历经三个世纪仍为观众所喜爱。受到歌剧《魔笛》的感染与启发,作曲家萨拉萨蒂将小提琴演奏技法与歌剧旋律片段相融,创作了《魔笛幻想曲》。萨拉萨蒂不仅是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还谱写了《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卡门幻想曲》等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他的作品要求演奏者精确地把控音准,尤其是高把位演奏,整體风格要干净自如。在萨拉萨蒂的《魔笛幻想曲》中,伴着熟悉的歌剧旋律,一幕幕歌剧场景映入脑海,听众在音乐的指引下,跟随塔米诺王子去拯救帕米娜公主。

第二首曲目是德尔芬·阿拉尔的《茶花女主题幻想曲》。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卖座的作品之一,至今盛演不衰。德尔芬·阿拉尔是萨拉萨蒂的老师,不仅为小提琴教学创作了多首协奏曲和随想曲,还于1844年编写了《小提琴学习:全面性的进步手册》,为小提琴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王晓明的演释下,我们将探索德尔芬·阿拉尔与萨拉萨蒂这对师生在创作上的相似之处。

相较于《魔笛幻想曲》和《茶花女主题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主题幻想曲》在演奏技法上更加复杂,对演奏者的音准、左右手协调性有着更高要求。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以“炫技”著称。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他无疑是当代最好的提琴家。”在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既能被跳弓、顿弓等高难度技巧所震撼,也能为明暗起伏的浪漫主义式抒情所感染。连顿上弓、人工泛音、快速换把、强弱对比……在《浮士德主题幻想曲》中,维尼亚夫斯基将个人浪漫粗犷的演奏风格与《浮士德》的歌剧内核相融合,考验着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的综合音乐素养。

大咖出席——乐器也能“唱歌剧”

对于如何用弓弦演释歌咏性的歌剧幻想曲,小提琴家王晓明有着自己的理解:“歌剧中出现的一些片段,无论是写给女高音、男高音还是其他声部的,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展现作曲家风格的蛛丝马迹。”

2008年,二十六岁的王晓明成为苏黎世歌剧院乐团首席,是该乐团成立一百年来最年轻的乐团首席。同年,作为第一小提琴手,他组建了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该四重奏被《纽约时报》评为“卓越、令人难忘的优雅声音组合”。此外,王晓明还多次与瓦莱里·捷杰耶夫、古斯塔沃·杜达梅尔等指挥大师合作,其演奏技巧和情绪把控都受到指挥家的赞赏。于他而言,演奏歌剧不仅是拉出好听的旋律,更要将戏剧性情节和情绪化表演与音乐相融和。即使歌剧幻想曲可以让演奏者自由地展示个人技巧,演奏者也不可因为沉迷于“炫技”而忽视歌剧的精神核心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日常生活中,王晓明会阅读作曲家的传记,游览作曲家生活过的城市,将作曲家的形象立体化,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

本场音乐会中,无论是两首小提琴奏鸣曲,还是三首歌剧幻想曲,都由小提琴和钢琴合作完成。不过,钢琴家可不是服从于小提琴的“弹伴奏”的机器。钢琴演奏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可平平无奇。演奏双方需不断沟通磨合,方可呈现好音乐作品的主题内涵。本次与王晓明合作演出的是钢琴家黄亚蒙,她自五岁起学习钢琴,先后得到过阿什肯纳齐、巴杜拉·斯科达等大师的亲授。1983年至1998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其芳教授、潘一鸣教授和樊建勤教授,并于1998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黄亚蒙总能在大体量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细腻的热情,创造出一种宏伟与纤巧并存的听觉空间。

今年是王晓明第二次来到上海夏季音乐节,他将如何用小提琴呈现歌剧幻想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这个夏天,让我们在MISA的音乐现场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幻想曲王晓明勃拉姆斯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玩意
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