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3-07-27 01:41赵成刚
高考·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

赵成刚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要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知识的自然学科,以动物、植物、微生物研究为主,在动植物研究中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在具体的实验活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实验分析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文章主要是从高中生物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出发,探究如何在生物学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活动,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拓宽实践教育的渠道。生物是帮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学科,在生物链、生态圈等概念学习中了解自然法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探究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主要是从现阶段学生的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出发,探究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实践教育活动、创设生物课堂教学、增加小组互动教学的模式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物教育;实践教育;教育融合;课堂創新

生物学科门类较多,从微观生物研究到宏观的动植物,从神经学科到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其多样化的学习研究方式提升了实践教育的渠道融合力度。在生物学实验探究中,需要大量的实验标本,这些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利用。在实际的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到相应的实验材料,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实践机会,不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不利于实践教育与生物学科学习之间的融合。因此,重视生物课内外资源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融入力度,有利于实践教育在学科融合中的发展。高中的生物知识主要是从自然界生物的微观活动分析,探究其光合作用等微观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但是,在现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范例教学在生物学科中的过渡学习作用,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创新课堂知识教学,加大生物范例的运用,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

一、当前生物教学中的问题

(一)缺乏课堂教学创新

根据数据调查,在高中教学中有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模式,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更多的问题和答案,更少的探索和交流;更多的练习和记忆,更少的鼓励和创新,更多的一致性和更少的个性发展;讲座多,智力活动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甚至厌学。二是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些教学也陷入了误区,过于形式化,不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主要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过分追求情境教学;教学过分追求现代化;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只为开放而开放;沉迷于表扬和鼓励学生[1]。

(二)学生缺乏生物知识的学习驱动力

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前提,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只是以高考的应试考试为基础,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内在知识乐趣,不利于形成个人的内动力。另外,部分学生在高中生物的知识学习中,没有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在生物学知识学习中缺乏系统性,在知识梳理上缺乏规范性,在知识记忆上缺乏趣味性。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三)没有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笔记整理、思维记忆,不利于形成科学的记忆方式,在学生的长久记忆上缺乏有效性。缺乏以学生教学为主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乏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容易出现课堂开小差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另外,教师在讲解相应知识点时没有融入相应的教学情境,忽视生活化生物知识的引入,没有营造一个趣味教学课堂,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二、高中高效生物课堂打造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基于生物知识的导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吸收转化程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一些生物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师提出对应章节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相应的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利用生物学实验的学习中,以形象化的实验结果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外,还会夹杂着一定的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在DNA染色体的学习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生物学习模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有利于丰富学习形式

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讨论成果展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外生物学习时间,在讨论成果展示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成果分析中交流学习经验,丰富了教学形式,营造了高效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讨论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习理解程度深和学习吃力的同学相互结合,善于表达和善于思考的分散结合,做到各小组的实力相当,各有特色,这样可以确保不同小组的学生有着质量较高的探讨结果,对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理解深度十分关键[4]。

(三)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分为小组,在实验室中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协调,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讨论课: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和解决一个关于生物学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达成共识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一项较复杂的课外调查或研究项目,例如环境调查、生态恢复计划等。在团队项目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并在最终展示时对整个团队贡献做出评估。观察与合作:在观察生物现象、进行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观察和交流所得到的结果和体会。让学生从他人角度了解不同的观察结果,并推断下一步的实验方向,提升协作能力。

(四)在讨论中实现生物学知识的信息成果共享

基于课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在某个生物知识点的案例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将不同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可以在互相讨论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教师可以小区的公园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让不同小组的同学在不同的小区中进行调研,对该小型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植物种类和数量、垂直空间和水平环境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正向作用等进行分析[5]。

三、如何基于生物课例成果讨论教学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一)做好班级学生的成果分享工作

成果分享型教学活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在课例的实际探究分析中所得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给大家带来不同角度的问题分析方法。例如:在生物外形特征的分析中,教师可以拿一个水中动物的模型进行案例教学,引出为什么水中的动物大多呈流线型外观,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制订不同的探究方式,在不同小组的具体实验分析中进行成果展示,A組可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模型,模拟在水中游动的轨迹,分析其遇到的阻力和身体方向转换的难易程度,记录并总结所得出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物学知识探究中掌握其内在本质原理。

(二)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高中生物知识教学中,可以将学科知识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展现,在具体的例子学习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用学生的认知经验来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努力把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问题点。通过知识点的建立、提问、解释和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是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6]。

(三)在生物实验课堂上融入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理解力的基础,加大高中生物学科的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生物课堂中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实验所需要的环境和材料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准备。例如:在环境因素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中,可以事先将原理告知学生,然后由学生进行相应植物的种植和培养,在生长过程中,对植物不同部分的光照进行干预,最后观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是二者之间相结合的教育

实例[7]。

(四)创设实践活动的环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实践教育是不同的,但是不管是哪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环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去创设相关的实践活动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教师应尽量创设轻松和谐的实践教育环境。还有十分关键的一点,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大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在确保学生掌握好实践活动知识后再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8]。

(五)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走在教学的前端,教学水平再高超,若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也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往往造成学生的反感及抵触心理,为此,应创设学习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细胞的呼吸》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教师可问:“若买回来的水果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变干呢,为什么新买的胡萝卜放几天就变成空心萝卜了呢?”对于这些现象学生肯定不陌生,在生活中会时常遇到。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这一节知识,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引入新课,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知道发生变化的原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9]。

(六)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常识

生物学知识可以从生活环境中找到对应,在知识讲解中融入生活常识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生物知识学习与生活之间联系密切。例如:在叶绿体的讲解中,可以从生活中随季节变化树木的叶子颜色变化中分析,在春夏时,叶子中的叶绿体含量较高,光合作用较为明显,在秋冬之际,相应的含量减少,光合作用不明显;对周围的环境调节作用减小,人们可以感受到相应的环境变化。在线粒体的供能作用分析中,可以将生活中经常锻炼的人肌肉较为发达作为案例讲解,当某一部分肌肉经常做有氧或者无氧呼吸时,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这时此部位会聚集大量的线粒体进行身体的供能,大量的线粒体堆积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肌肉。这种形象化的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生物学知识,理解其功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辅助。另外,在生活案例中结合生物学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同时要结合生活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物学实验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高中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高中生对微观生物反应进行定量分析,共同探究生物学原理。基于课例模式的成果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之后,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际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小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187-189.

[2]王锦锦,郭程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65-66.

[3]王金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初探[J].高考,2020(25):7,9.

[4]程章武.如何落实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知识经济,2020(3):113,115.

[5]郭洪燕.合理设置问题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华辞赋,2019(7):114.

[6]钟胜.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新校园(阅读),2015(9):135.

[7]夏洪勇.新课标下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5(3):105.

[8]张玲花.探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J].考试周刊,2014(76):135.

[9]毛太毛.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69.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
基于仿真实践教育平台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
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实践教育方法
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实践教育方法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大学生实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