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ri 1型畸形的诊治分析(附99例报道)

2023-07-28 19:00比拉力巴拉江阿依图尔荪阿卜杜外力朱国华党木仁加甫汪永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枕骨扁桃体脑膜

比拉力·巴拉江 阿依图尔荪·阿卜杜外力 朱国华 更·党木仁加甫 汪永新

Chiari 1 型 畸 形(Chiari type 1 malformation,C1M)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小脑扁桃体移位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为特征,成人发病率在0.5%~0.9%[1],儿童发病率在0.5%~1%[2],女性多于男性。临床上以颈枕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有脊髓空洞、脊柱侧弯、运动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目前,C1M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2015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C1M共99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9 例中,男42 例,女57 例;年龄14~67岁,平均40岁;病程15 d~3年,平均4个月。99例均有手术指征,其中19例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80例采用手术治疗。

1.2 临床表现颈枕部疼痛78例,运动或感觉障碍63例,头晕21例,共济失调9例,肌萎缩7例,脊柱侧弯6例,脑积水3例,耳鸣2例,小便失禁1例,声音嘶哑1例。

1.3 影像学检查均行头颅+全脊髓增强MRI 检查,65 例伴脊髓空洞,2 例合并轻度颅底凹陷。小脑扁桃体下疝大于5 mm,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分为3 度:1 度48 例(小脑扁桃体下端超过枕骨大孔但未及C1后弓上缘);2度23例(小脑扁桃体下端达到C1后弓,但未超过C1 后弓下缘);3 度28 例(小脑扁桃体下端超过C1后弓下缘)。

1.4 治疗方法

1.4.1 保守治疗 采用物理治疗、改善循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治疗等。定期进行随访。

1.4.2 手术治疗 单纯颅后窝减压术治疗21例,颅后窝骨性减压+硬脑膜成形术治疗26 例,颅后窝骨性减压+扁桃体电灼+硬脑膜成形术治疗33例。

颅后窝骨性减压+扁桃体电灼+硬脑膜成形术:取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取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向下一直延伸至C2水平,暴露枕骨大孔时在中线两侧1~2 cm范围内操作,避免损伤椎动脉。用咬骨钳咬出合适的骨窗(直径小于4 cm),咬去C1 寰椎弓,在手术显微镜下“Y”形剪开硬脑膜,打开枕大池,显露小脑下表面、小脑扁桃体和延髓,仔细保护延髓及小脑,将小脑扁桃体周围蛛网膜粘连游离后,用双极电凝(8-10J)电灼扁桃体内侧缘和下缘,使之回缩上移,以上移至枕骨大孔水平为度。用显微神经剥离子疏通正中孔,解除粘连。硬脑膜用自体筋膜或人工硬脑膜扩大水密缝合。术后使用颈托3个月。

2 结果

99 例出院后随访1 年。保守治疗的19 例中,症状改善2 例(10.5%),无明显改善16 例(84.2%),恶化1例(5.3%)。手术治疗的80例中,症状改善69例(86.3%),无明显改善10 例(12.5%);单纯颅后窝减压术治疗的21 例中,症状改善7 例(33.3%),无明显改善14 例;颅后窝骨性减压+硬脑膜成形术治疗的26 例中,症状改善17 例(65.4%),无明显改善9 例;颅后窝骨性减压+扁桃体电灼+硬脑膜成形术的治疗33 例中,症状改善29 例(87.9%),无明显改善3 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 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 例(3.8%)、颅内感染2例(2.5%),给予腰穿置管联合抗生素治疗,恢复出院。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Chiari 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s)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大脑和脊髓结构缺陷引起的先天性畸形[3]。CM的一个特征是颅后窝体积减小,导致小脑扁桃体通过枕骨大孔疝入椎管内,其中C1M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4,5]。

C1M 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是枕部/颈部疼痛[6]。本文78 例(78.8%)出现颈枕部疼痛症状,当valsalva动作等引起颅内压一过性升高时,头痛症状加重。C1M 头痛与偏头痛不同,C1M 发病年龄更早,临床表现也更严重[7]。除了头痛,C1M 常见的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晕厥和窦性心动过缓、吞咽改变和呕吐、步态不稳、平衡障碍、四肢麻木和刺痛等。多数C1M 可出现脊髓空洞症。本文65例(65.7%)伴有不同程度脊髓空洞。Giner 等[8]报道约50%的C1M 伴有脊髓空洞症,且脊髓空洞与CMs无关,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脊髓空洞症还可导致进行性手臂和腿部肌肉无力以及背部、肩部、手臂或腿部僵硬等表现。

目前,C1M主要检查手段是MRI,不仅清晰呈现颅颈交界区解剖变异,还可发现脑积水或脊髓空洞症等影像学表现[9]。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他的检查方法包括MRI电影成像、CT脊髓造影、头颈部X线等也可帮助诊断C1M。目前,C1M 的诊断标准为单侧或双侧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5 mm,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C1M中,部分病人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可在MRI 出现“钉状”表现,高达71%的有症状病人可见颈髓“扭结”[10]。一般来说,小脑扁桃体下降的程度越大,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11]。无症状的小脑扁桃体下疝也许可从MRI 电影成像中获益,但目前未能找到一种脑脊液流动特征,可以区分有症状、无症状或轻度症状。Kumar等[12]研究显示,颅后窝减压术后枕骨大孔处脑脊液流速峰值下降,但在分析脑脊液流速时,发现脑脊液最大流速的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建议脑脊液流阻塞的程度应作为颅后窝减压术的选择标准。

CMs的治疗存在争议。无症状的病人往往出现轻度或中度扁桃体下疝。此外,扁桃体下疝的程度往往与临床表现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性也较差。在未手术的CMs 儿童中,扁桃体下降的程度随时间而变化[13]。本文保守治疗的19 例中,只有10.5%的病人症状改善,5.3%的病人症状恶化,84.2%的病人症状无明显变化。CMs和相关脊髓空洞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了解,手术治疗存在争议,主要是减压的程度和硬脑膜成形术的效果。手术目的是对颈髓交界处进行减压,使脑脊液流量恢复到最佳水平。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是颅后窝减压术,包括枕下颅骨切除、C1/2椎板切除。研究显示,在无脑积水的情况下,颅后窝减压术是成人C1M 的通用手术[14~18]。有学者习惯行硬脑膜成形术。荟萃分析显示,与单纯颅后窝减压术相比,硬脑膜成形术的临床改善率更高、再手术率更低、对脊髓空洞的疗效更高[19],因此,硬脑膜成形术更适合于伴有脊髓空洞症的成人C1M。硬脑膜成形术后常见并发症是脑脊液漏,可通过水密缝合硬脑膜等防止脑脊液漏。另外,有文献报道手术切除部分小脑扁桃体,重建枕大池,亦取得较好的疗效[20];其常见并发症为神经系统症状,需提高手术经验以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我们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尽可能地提高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率,降低再手术率,减少并发症,让病人收益最大化才是临床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枕骨扁桃体脑膜
颅颈交界不稳定3D打印导向器辅助枕颈融合术
后路枕骨髁螺钉技术研究进展
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组诗)
家畜的脑膜脑炎
枕骨髁骨折:历史回顾及诊治现状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
脑膜癌病与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