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坏的日子,过成最好的时光

2023-07-28 16:48简平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患癌病友护工

1958年出生的作家简平今年65岁。2011年年底,他检查发现患上了胃癌,当时也就50岁出头。病魔甚至将他拖入了更深的“黑洞”—他又患上了抑郁症。

12年过去了,如今,简平早已走出“黑洞”,学会了“把最坏的日子,过成最好的时光”。康复过程中,他甚至跨界担任影视剧制片人,成为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获得者。

50岁那年,我可真没感觉自己老,人家说我看上去还不到40岁。

可是我检查发现了胃癌。刚动完手术那几个月,我憔悴得一塌糊涂。“老”仿佛突然而至—头发白了,人剧烈消瘦,有人描述我“走路的时候,身体都佝偻着”。

对癌症患者来说,手术、化疗、放疗是必经之路。生活在病痛中,心里也特别难过,对死亡会有恐惧感,觉得死亡并非想象中那么安详,而是伴随着痛苦。

出院回家后,我每天在房间里躺着。有一天,我的朋友秦文君来看我。“你不要睡觉了,赶紧起来写作!”然后她把带着的包打开,里面居然是一份小说出版合同。

这也太搞笑了!我还在卧病,怎么写作啊?但是她说:“你是作(坐)家,就不能躺着。赶紧看一下合同上规定你什么时候要写完。”

于是我坐了起来,开始写。当你受到激励的时候,就会提起精神,甚至会忽略自己的病痛。

小说写完之后反响挺好的,文学界的朋友还给我办了一个研讨会,影响力蛮大。朋友对我的鼓励给抑郁中的我注入了生活下去、重回社会的信心。所以我建议,癌症康复中的病友们,不要把你们热爱的事情放下。重新开始,它会给你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有些人可能想象不到,把自己从病人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助人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恢复反而有帮助。

就拿我来说,手术后,我加入了癌症康复俱乐部。术后五六个月,我主动和俱乐部的病友们一起去帮助别人。比如,有的病友马上要化疗或者动手术了,我就去给人家做护工。

也许有人会问:老年“癌友”身体本来就弱,能吃得消吗?其实,我们所谓“做护工”,除了干点倒尿壶、端饭菜之类的活儿,主要是陪病友聊天。

当你成为一个志愿者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用的。我在陪病友聊天时就给人家讲我自己的经历,还会问人家有什么爱好。有位老年病友说,他的业余爱好是画国画,可惜生病后中断了。我就鼓励他重新拿起笔来,还把他的画拿到报社去投稿。后来他的画在报纸上登出来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对他的恢复蛮有促进作用的。

后来,这个病友也很热心公益活动,现在是静安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每天像上班一样,忙着组织各种活动。上这个“班”没有工资拿,完全是义务的,但他很开心。

我所在的虹口区癌症康復俱乐部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每年一次的文艺演出、属地街道举办的读书会等等。我就去当文艺志愿者,在读书会上给病友们开讲座。我出的书当中有一本叫《在云端》,是我生病之后的两年里写的散文随笔合集。我把写《在云端》获得的所有稿费都用来买了这本书,送给新的病友。

我和病友们交流阅读心得,后来又把我写的另一本书送给他们。这是一本长篇纪实散文,记录了我和母亲双双患癌后的经历。

我格外钦佩我的母亲。患癌后,医生判断她只能活半年到一年,但她后来活了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她从来没有整日躺在病榻上,从来没有愁眉苦脸。她一直在游山玩水,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留给我们的全是她最美的微笑。

对我来说,这段日子充满艰难、痛苦和悲伤,也充满勇气、信念和理想。我前所未有地与母亲走得这么近,相互扶持、相伴相随。母亲临走时说:“你们不要哭,因为我已经心满意足,毫无遗憾。”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她人生的最后一程,是幸福的。

(摘自《新闻晨报》2023年4月27日,为民荐)

猜你喜欢
患癌病友护工
北京护工故事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几时
做哪些体检能够发现患癌?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双胞胎患癌几率会比常人更高
“神经”病友
病友
模范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