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爷爷”的“空中大课堂”

2023-08-02 10:55朱影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字描述冷门斗拱

朱影

已逾古稀之年的王永先开了一个抖音号,叫“古建筑斗拱学堂”。

王永先的直播一般选在下午。此时天光正好,方便他在现场讲述。

山西的古建筑数不胜数,晋祠、佛光寺、关帝庙……为他提供了现成的场地。他或是深入建筑内部,在现场对照实物讲解建筑的内在关窍;或是坐在建筑前,支一块画板,把镜头前的建筑画下来,细细拆解,再把画板上的字擦掉,请屏幕前的网友“答题”。

镜头前的他总是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戴一副圆框眼镜,笑容慈祥,讲述古建筑知识时语气平和、语言有趣。久而久之,很多网友便亲切地称呼他“斗拱爷爷”。

斗拱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结构,位于立柱和横梁相接处。从柱顶上探出的一层层弓形的承重结构,为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为斗。

王永先认为,学习古建筑知识要从斗拱入手。但单纯看文字描述,很难想象出斗拱到底是什么样。不只斗拱,其他如“梁架结构”“雕作”“叉手”等古建筑术语,只看文字描述也很难理解,如果配上图或者视频,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提升视频教学的效果,王永先亲手制作了一个可拆卸的木制斗拱模型,给每个构件标上序号,拆解后重新组装,以帮助观看者理解。一位爱好古建筑的网友看了几条王永先的视频后激动地表示,他自学了很久都没有搞明白的结构,终于通过看视频搞懂了。

本就冷门的古建筑学科学习门槛高,要让更多人看懂并喜欢,视频内容不仅要准确、有干货,而且要清晰、有意思。为此,王永先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在抖音上打造了一套《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短视频合集,目前已更新到第6集,讲述了彩塑、大斗、歇山顶等内容,累计播放量超过160万次。这些短视频被王永先称为“空中大课堂”。

王永先生于山西、长于山西,在这片古建筑成群的土地上,他从童年起就与各种古建筑为伴。长大后,因缘际会,他进入山西古建筑研究所,但直到親身参与了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测量修缮、平遥古城的保护开发等工作后,看到无数历经风霜、摇摇欲坠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他才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的不平凡。

“古建筑综合、立体地把古代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王永先看来,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古建筑是一种重要的载体。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2000年,王永先从山西文物局退休。退休后,他在大学讲古建筑课程,还编写了《唐五代木构建筑实例》《山西古代彩塑品赏》等书籍。但他逐渐感到了通过书籍传播知识的局限性:“这些书,大部分只有与古建筑学科相关的专业人士在看。”不“出圈”,很难让大众知道。

王永先一直以传承古建筑知识与文化为使命,退休后,他不断尝试各种新的传播方式。他在近70岁时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还开了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在一名学生的推荐下,他开始尝试进军短视频领域。2020年,他在抖音发布了第一条课程视频,讲述斗拱构件中的“慢拱”。

起初,王永先只是用视频展示建筑结构的细节,通过画外音讲解,视频浏览量并不高。2023年4月,他开始亲自出镜,通过深入现场、绘制草图、拆解模型等方式增加视频内容的趣味性,并通过直播等多种方式与网友互动,解答大家的疑问。就此,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视频点赞量一般都在几千,偶尔甚至能上万。

王永先的抖音粉丝量增长并不算快,但对一个冷门学科而言,这已经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这个“空中大课堂”没有围墙,让他能接触到更多不了解古建筑的年轻人。很多年轻网友在评论或私信中表示,看了王爷爷的视频后,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李诫(《营造法式》作者)、梁思成等人,或著书立传,或教书育人。而在互联网时代,古建筑这样的冷门学科借助短视频平台,能够从圈内到“出圈”,从有界到无界,被更多人知道,让人们从发现到喜欢,再到积极参与。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5月22日,水云间荐)

猜你喜欢
文字描述冷门斗拱
冷门继续
说不完的斗拱
民居趣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微写作
微写作
微写作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