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赋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

2023-08-02 07:40曹景伟
体育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水平科技体育

曹景伟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了体育强国建设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新征程上,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通过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以强国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稳走实,是当前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时代课题。

1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研判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国际科技竞争大势后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1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体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科技赋能体育发展日益成为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全新理念,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建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科技冬奥向世界展现的中国之治和大国自信,开创了新时代我国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全新道路。纵观全球体育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体育实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始终是各国在国际体坛比拼的第二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体育强国共同作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应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体育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之路,这将对增强我国体育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1.2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体育博弈的关键变量

回溯历史,现代体育的发展与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几乎同步完成,现代体育百余年来无时不受政治影响。作为各国展示制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竞技成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政治因素干扰体育,影响竞赛公平的重大事件屡屡发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已蔓延至体育领域,给我国奥运备战、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事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体育战略博弈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发展的独立性、安全性,增强应变能力和对冲能力。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体育科技的创新能力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体育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才有坚实保障。

1.3 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10 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 年的1.03 万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2.79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 年的第34 位上升到2021 年的第12 位(光明日报,2022)。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领域,体育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迅速,科技支撑作用显著。综合性跨学科力量推动了体育科技的发展,我国体育科技具备了向自主创新、突破先进训练技术、构建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等方面迈进的物质基础。推动数字体育、智能场馆、先进体育装备制造等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关于推动体育设施设备和器材装备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征集智能体育典型案例的通知》等),且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中将“国家支持体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体育科技人才,推广应用体育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体育科学技术水平”列为独立条目。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技创新主体也在不断增长,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稳定的体育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部分发达省份还建设了地级专业科研机构。国家对体育科技的投入大幅提高,“十二五”之前与体育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长期在个位数以内,而在2012—2021 年的10 年内,与体育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共立项2 448 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2 项(包括“科技冬奥”80 项、“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16 项、其他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55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 591 项。体育科研领域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碳纤维、纳米等新材料,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防寒服内里无缝线热熔压合等新工艺(北京日报,2022;科技日报,2022),所产出的体育科技成果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尽管新时代10 年我国体育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建设体育强国、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体育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体育基础前沿方向产出重大原创成果,需要支撑和服务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高新技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特征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的实践导向、丰富的内涵要求,是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比拼,是主动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自立自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奋发图强”,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升级进阶,是对发展的主动求变与创新突破,是在全面优化人财物平台资源配备基础上,弱化发展阻碍、化解发展风险的高水平建设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由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2021),既体现了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也体现出我国科技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自主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体育科技的自立自强。新时代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四个面向,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体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国家体育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体育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健全体育科技人才体系,建设体育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通过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主探索,达到原创力和引领力强、基础研究自主可控性强、关键核心技术安全性强、体育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效率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强、应急应变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强,并要协同原创理论探索与核心装备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以自立驱动自强,提升体育科技服务辐射率,增进人民健康水平。

3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困境

3.1 体育战略科技力量有待完善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16 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4 个,试点国家实验室7 个,分布在地球科学、工程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和数理科学8 个学科领域(分析测试百科网,2018),建成347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3 个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2018),分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重要领域。工信部公布的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 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 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与之相比,目前体育领域仅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29 个,其中,示范基地79 个、示范单位141 个、示范项目109 个(王辉,2022),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研发和孵化平台几乎为零。体育科技整体呈现平台数量少、经费投入低、学科交叉不够、人才资源匮乏的窘境,体育战略科技力量有待完善。

3.2 体育科学原创理论有待突破

体育科学理论是体育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回溯世界体育科学发展脉络,1923 年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等人的氧债学说(“oxygen debt” hypothesis)、1956 年塞里(Hans Selye)的适应(adaptation)理论、1962 年马特维也夫(Leo Matveyev)的经典训练分期理论(periodization model)、1975 年雅克夫列夫(Nikolai Dmitrijewitsch Jakowlew)的超量恢复(supercompensation)学说、1980 年惠科森(Robert C. Hickson)的力量与耐力同期训练(simultaneously training for strength and endurance)理论、1982 年的班尼斯特(Eric W. Βannister)“疲劳-适应”模型(fitness-fatigue model)、1984 年维尔霍山斯基(Yuri Verchoschanskij)的“板块”训练分期(block periodization)理论等经典理论均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之相比,我国体育科学的原创理论较少,目前仅有1983 年田麦久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近年来,尤其是东京奥运和北京冬奥周期,我国学者从训练理念、负荷和方法3 个层面引进世界先进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二次创新,在科技引领、负荷管理、体能训练和跨领域多学科训练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科学化训练理论,提升了运动训练效能(陈小平,2023)。无独有偶,在大众健康与科学健身领域,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学者提出运动科学是主动健康的重要内容并将逐渐成为未来健康医学体系的重要力量,进而提出了主动健康理论体系(李祥臣 等,2020)。主动健康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动使人体处于可控非稳的“远离平衡态”,从而激发人体自组织能力,以达到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模式。主动健康理论及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疾病医学的理论体系、方法和技术,是体育界探索国民健康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重大开创意义。尽管近年来我国体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正在逐步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简单性多于复杂性、低水平模仿多于自主性创新、经验性多于实证性、单学科多于跨学科等研究问题(李宝泉 等,2014),体育科学原创理论总体仍有待突破。

3.3 核心关键技术有待攻破

数智赋能科学训练是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人控+数控+智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人-机-物”等训练要素在三元空间生态系统中(信息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的智能融合。但我国在数智赋能科学训练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核心关键问题尚待破解。例如,在数智技术系统构建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与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问题,在训练组织系统构建中存在战略认知水平不够与协同工作机制欠缺问题,在环境空间系统构建中存在政策支持体系尚需完善与应用场景建设尚需强化问题,在行为实践系统构建中存在风险规避倾向与主体数智素养不足问题,AI 技术在日常训练应用中存在算力损失与算力浪费问题,以及在使用心率变异性进行运动监控判断疲劳程度时,时域分析指标和频域分析指标的参数范围是否适用还有待考证(蔡腾旭 等,2022)等。总体而言,体育大数据、体育AI、HRV 系统等多种关键技术与软件系统的实践应用,对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也面临技术装备与关键软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困境,由于长期受制于国外科技企业的“只租不售”,我国的体育科技创新产业始终徘徊在中低端水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3.4 体育创新链到产业链转化力有待强化

创新链和产业链互为支撑,科技创新是先导,产业升级安全是目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有利于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19 年,我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3%,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活动企业的比重不足1/3,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周子勋,2021)。规律表明,要达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准,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应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目前科研技术应用转化的交易额来看,近年来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不断上升,2021 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37 294.3 亿元,连续4 年增速保持在26%以上,2021 年增速达到32%,交易额及增长率创历史新高(智研咨询,2022)(图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突出短板仍亟待补齐。

图1 2013—2021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及增长率Figure 1. 2013—2021 Contract Value and Growth Rate of China’s Technology Contracts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急需加快获得技术增量,但研发投入规模不足以成为制约体育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第一难题”。此外,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上还存在不少堵点、痛点与卡点,体育创新与产业“两张皮”、中介服务不发达、国际话语权与主导权偏弱等导致创新链向产业链的成果转化严重不足,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体育科技高质量发展要求。确立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国内市场、技术、人才和上下游企业支撑,支持体育企业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是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未来应着手引导和支持相关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壮大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增强相关体育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体育科学中心和区域性体育创新高地以有效集聚人才、研发机构、风投资本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集群,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分布格局、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提高体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打造创新驱动增长极。

4 新时代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走好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中国道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征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走好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中国道路,应着重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

1)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加强科技研发,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创造更好竞赛成绩提供帮助。促进训练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训练理念、方法和技术更加优化,科技支撑、科研攻关团队更加健全,训练应用器材和设备更加先进,实现“训、科、医”一体化,提高训练质量和科学化水平,推进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巩固和保持优势项目,挖掘和培育潜优势项目,推动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全民健身更上一层楼。强化科技惠民,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青少年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聚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高全民健身的参与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稳步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体校改革更加深化,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更加全面,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更加丰富,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更加优良。

3)体育产业释放新活力。催化科技应用,推动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格局。

4)体育对外交往再做新贡献。推进国际体育科技交流合作,体育对外工作大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的重要方面。体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国外交和强国建设的能力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5 新时代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

5.1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健全攻关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发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互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推进,对于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有效结合,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方面致力于“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全方位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开放创新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协同发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作用,持续深化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把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充分释放出来,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四是动员社会资源、鼓励服务创新,解决“谁来支撑”的问题。

5.2 明确体育国家战略任务

体育科技发展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密切相连。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是助力健康中国、为国争光、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依靠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可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需从“一中心三维度四面向”进行规划,即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为“中心”,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维度”出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强国建设目标、面向人民健康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要以全球视野去谋划和推动体育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体育科技创新网络,提出国际体育科技发展规划,牵头组织国际体育科技创新工程,锚定全球体育创新科技。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体育科技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面向强国建设目标,要围绕大国博弈、经济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巩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竞争地位,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我国潜优势项目竞争实力,通过科技助力推动我国三大球和落后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水平。面向人民健康需求,要持续推动主动健康理论研究和干预技术研发,深化实践探索,通过体育科技创新应用,积极解决老百姓科学健身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健全健康教育体系与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体医融合”“体教融合”,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向经济主战场,要优化体育科技产业布局,加快体育科技产品创新,推动实现数字赛艇、数字测功仪、数字自行车等高端产品国产化,推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3 加强国家体育战略科技力量

从加强基础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体育技术研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竞技运动训练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竞技体育科技力量聚合工程四方面,加快形成“使命导向”的体育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李万,2019),助力提升国家体育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是加强体育基础学科创新体系建设。未来将以加强体育基础学科发展和科教融合发展为目标,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体育基础研究能力。发展新型体育科技研发机构,探索新型体育研发组织形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促进各类体育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创新体育基础研究、体育科技应用转化研究、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加快建设面向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发展亟需的基础学科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加大体育技术研究项目资金投入。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科研单位和院校,逐步增加体育技术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构建有助于促进基础研究的体育技术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家体育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培养一批敬业踏实、热衷于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专家队伍,共同为提升体育科学研究水平贡献力量。探索基础研究经费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加大体育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体育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体育总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提高到8%。强化企业投入主体地位,落实落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体育科技基础研究,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和稳定投入机制。

三是建立竞技运动训练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提升体育科研主体创新能力,支撑体育重大创新领域前沿实现突破。针对巴黎备战周期中亟需攻关的技术问题,整合国家体育总局各科教单位、科研院校等地方与社会优质体育科技资源,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及国家队训练中心建设竞技运动训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奥运备战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四是实施竞技体育科技力量聚合工程。以前沿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1+N”体育科研联盟的资源统筹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全国各级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优质企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系统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加强科研机构与国家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的深入对接与科技战略合作,打造1 对1 的体育科技服务联合攻关团队,以提升国家队重点队员的备战效果;积极探索与重点运动项目强省(市)开展战略合作,聚焦奥运冲金选手联合打造科技攻关服务团队,提升体育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5.4 实施体育科技重点专项

从原创性理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两个层面布局体育科技重点专项,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是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将创新驱动贯穿到体育科技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体育+”与“+体育”有效融合,培育体育与医疗卫生、健康、教育、旅游和文化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绿色电力、节能、低碳能源、废弃物与废水处理等诸多科技在体育场馆应用中的技术转移,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化重大科研任务部署,打造基础研究体系化力量,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开展体育学科前瞻性、引领性和独创性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培养和稳定一批基础学科人才,推动涌现更多“从0 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基础研究摆在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攻关核心关键技术。适时牵头发起体育科技重大工程,超前部署与谋划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强化体育科技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发起、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方式。以科学发展为遵循,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为抓手,联通体育科技基础研究与产业链条,布局体育科技发展规划,着力提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全面实现体育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5 创新体育科技管理机制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形成统筹协调的体育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和整体优势。在体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深化体育科技评价改革过程中,积极鼓励社会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到体育科技创新中来,避免理论产出与实践运用脱节,切实重视体育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与实施,不断壮大体育科技国际队伍力量,夯实体育科技核心技术实力。

一是,加快推进体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由财政性资金设立的体育科研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院(所)长任用制度和院(所)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吸收外部专家参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中,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技术总师作为技术第一责任人在攻关项目的顶层设计、意向论证、技术方案和路线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在经费预算考核激励、团队组建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权,形成权责对等的体育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使经费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保障技术总师及研发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攻关研发上,激发体育科技项目创新活力。二是,在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探索建立“揭榜挂帅”“赛马”“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通过推行以体育发展需求为引领、以解决问题为评价标准的“揭榜挂帅”新机制,让攻关能力强、担当能力强的科研团队承担体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要任务,赋予“揭榜者”充分信任和授权,明确目标责任,强化问责考核。在创新资源充裕的领域进行科技攻关立项时,可采取多创新主体并行攻关,过程中执行阶段性考核、竞争性淘汰的“赛马”制。三是,深化体育科技评价改革,坚决破除“四唯”,建立体育科技评价新机制。对自主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两种不同的科技项目进行分类评价。自主探索型体育科技项目主要是针对基础、前沿、颠覆性体育科学技术进行研究,需重点对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进行评价,并通过建立容错评价机制,鼓励体育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对于任务导向型体育科技项目,主要是按照“四个面向”的需求,开展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评价,通过明确目标、简化过程,建立激励机制及问责制度,以解决体育发展问题为最终的评价目标。此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体育科技多元化合作研究,构建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国际、国内科技力量开放合作的新机制。

5.6 健全体育科技人才体系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伐加快,对科技创新路径、人才战略提出新要求。我们要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一是,深入实施体育科技人才创新工程。联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推出“引智计划”,整合国际、国内专家资源,共同开展奥运备战科技研发;举办“奥运备战科技大讲堂”,组织奥运备战体育科技大比武,提升国家队教练员的科技素养和科研医务人员的科技能力。二是,创新育人机制。更新体育科技知识谱系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要深化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用“有组织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培养”,充分开发“以体育人”的德育资源。三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运动科学以及交叉学科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创新上发力,还要在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交叉学科建设,面向人民所需、产业所需、发展所需。四是,推动师资队伍优化重塑。揽蓄世界运动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组成导师团队,构建形成中青年骨干群体,培养高水平的中坚力量。五是,强化创新型人才激励。建立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人才计划和政策体系,促进支持方式从临时性的物质精神奖励向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转变;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加快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的机制,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增加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积极发挥市场选人和评价的作用,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和效益;建立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机制,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与培养。

5.7 建设体育科技示范工程

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聚焦运动项目学院、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国家重大体育科技项目、体育惠民工作的“五位一体”体育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项目学院建设。建设具备运动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设备的乒乓球学院、足球运动学院、篮球运动学院、排球运动学院、雪上运动学院、冰上运动学院、游泳运动学院、田径运动学院,构建贯通制教育体系,致力于建立政府、高校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新机制,实行“比赛制+走班制+技术型+体能型”相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形成体育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打造“体教结合”示范基地,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

二是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立足于挖掘和分享我国体育产业发达地区和优秀市场主体的先进经验,带动全国体育产业工作发展。以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的知名企业或组织机构为单位,以持续运营的优秀体育产业活动或赛事项目为依托,带动全国体育产业工作发展。

三是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建设。国家高度重视体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群众体育方面,国家科技部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加强体育科普的宣传推广,尤其是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了健康运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了全民健身和惠民科学健身研究,促进了青少年健康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了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与主动健康领域的国家重点研究。在竞技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密切关联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需要充分依靠科研、攻关以及体育科技研究,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推进竞技体育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从而丰富新材料、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并将这些创新成果在竞技训练实践中进行广泛应用,这既能够提高我国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增强科技与竞技体育自身能力的关键。在体育产业方面,加快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体育科技技术转移报告制度,支持鼓励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将体育科技技术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移;同时,选择承担国家体育科技研发项目较多的机构,开展体育科技技术转移转化试点,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0)工作,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和经验总结,尽快形成可复制经验进行推广,提升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是国家重大体育科技项目建设。以国家重大体育科技项目为抓手,围绕体育领域技术研究和科技前沿探索,紧密聚焦国家需求,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联合基金专项,支持体育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促进体育科技的发展。加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着力在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法、体育治理现代化、体育外交、中华体育精神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成果。在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力争使科技部更多司局围绕着体育研究领域来布局项目,全面部署体育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健康等跨学科交叉研究任务。

五是体育惠民工作建设。加强体育科技技术应用和对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体育科普活动,加快推动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应用,逐步提升体育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接受程度,弱化潜在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风险,使体育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惠及广大人民,持续深入推进“科跑中国”等国际级示范性科普惠民工程建设。

5.8 加强体育科技对外开放

加强体育科技对外开放,既要走出去,加强技术治理与创新建设,又要请进来,强化高水平体育科技技术合作。

坚持走出去,一是积极参与全球体育科技治理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体育科技治理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体育科技治理,实施体育科技研发能力提升战略,以高水平开放合作促进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二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体育科技体制。推动体育科技应用成果“走出去”,拓展体育科技产品对外贸易多元化,完善体育科技创新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国务院,2019),以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开放合作实现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打造体育科技“一带一路”创新之路。通过知识产权的直接交易,强化体育科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创新型体育企业,提升体育科技投资项目的质量与效果,拓展体育科技的第三方市场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到科技实力较强的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科技创新高水平示范区,加强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四是主动融入全球体育科技创新网络。研究制定全方位吸引国际体育科技技术、人才、资金的政策措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打造全球体育科技创新高地,通过对外投资方式深度嵌入美欧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避免体育科技技术和市场脱钩。

坚持请进来,不仅要深化在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博览会、投融资促进会等活动中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国际体育科技数据变化与制度变化,增强体育科技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和放大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改善体育科技外商投资引入环境,创新体育科技外商投资合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体育科技技术创新,促进体育科技贸易和体育科技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体育科技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积极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体育科技发展格局与研发应用关系,提升新时代高水平体育科技对外开放水平等。

6 结语

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承载着体育强国梦,清晰地展现了体育发展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是体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蕴含着明确的实践导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新时代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牢、韧性强、可持续的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是强化国家体育发展力、引领力和生存力的强大科技支撑。新型举国体制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治优势,我们要牢牢把握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机遇期,发挥体育科技创新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体育基础理论、体育科学问题和体育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快建设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和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体育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科技创新,积极落实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新时代体育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科技支撑,更好地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致谢】本研究在数据材料和文件、文献收集过程中得到了李祥臣、王富百慧、郭迎清、张雷、李国永、白银川、沈瑜菲的帮助,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高水平科技体育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科技助我来看云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科技在线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