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的没落

2023-08-03 15:46池田信夫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日式丰田承包商

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最大原因就是没能及时赶上信息革命。

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其知识集约型制造业需求非常匹配,却不太适应信息产业的需求。信息革命之后,日本迟迟没有新兴企业出现,没能实现企业的更新换代。

市场上占主导的,还是之前由“IT总承包商”引领的系列企业模式。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如汽车或家电领域,技术优势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电脑领域,日本企业全部加起来,不到世界市场的1%;在通信设备领域,日本所占比例几乎为零。

于是,有人提议用“日之丸技术”打开僵局。

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

单看申请的技术专利数,日本的技术水平仍处在世界前列。但是,日本缺乏将技术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经营战略,以及将战略运用于实践的领导级人物。在经营领域,现在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的创意。

丰田失灵

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中最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恐怕要数丰田遭遇公司史上首次赤字危机的事。

日本人具有磨合性好的特点,经产省里有人提出,应该将一些精度高、磨合性要求高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在丰田遭遇赤字之后,估计会有不少人不再抱有这种幻想了。

这种精益制造、磨合性好的结构,其实并不是战略最优化后的结果,而是日式组织本身的模式,还是日式组织单一的模式。

在高级汽车这个领域,要求各类技术高度匹配,日式组织模式显得尤为有效。

现在是信息社会,所有工业制品开始步入组装时代,零件的模块化还有组织的水平分工,已是世界大趋势,“磨合性好”不再是一種产业优势了。

当然,那种高精度的高级汽车不会就此退出市场,已不再是成长部门了。就像瑞士的钟表和相机,已成为一种奢侈品的象征。

现在,中国已实现汽车的模块化生产,印度也推出30万日元以下的低价汽车。很多人认为,丰田遭遇赤字危机,就是过于依赖高端的大型欧美市场,忽略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

其实,欧美市场的低迷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丰田在此之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收益成绩,是因为美国有通用汽车这类更大型、效率更为低下的恐龙公司。汽车市场本身,也没有像计算机市场那样遭遇划时代的变革的洗礼。

被暴风骤雨袭击的电机制造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沦落成为信息通信设备市场的二流企业了。由于汽车产业对设备投资有一定要求,进入门槛较高,整体结构上的竞争,比计算机领域慢了两个世纪。

高精度技术缔造产业神话的代表者丰田已经没落,这也证明了那种想将“日式制造”作为出口产业或是企业战略的想法,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

现在的问题是,高端车的市场在缩小,新兴国家的大众车市场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大众车全部采用组装方式生产,连引擎都是外包的,价格比丰田的一半还低。这种全球市场的变化,才是丰田陷入经营危机的真正原因。

不是丰田失去了比较优势,而是高端车的比较优势不再发挥作用。

不顾市场反应,一味执拗追求品质精度,最后就会被“低品质、低价格”这种大众车的破坏性创新打败,这正是丰田遭到竞争压力的原因。

勤勉诅咒

日本制造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

英国爆发产业革命后,市场经济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在农村也形成了资本集约型的产业。日本资本积累不足,则建立起高品质的劳动集约型农业。

经济学家速水融模仿“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说法,将日本那个时代的变化称为“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

勤勉革命出现,主要是自江户时代起,日本的人口密度就远远超出欧美各国。

据推算,1750年的日本人口约为3200万,相当于英法两国的人口之和。其中,日本江户的人口达到120万人,是当时伦敦的1.5倍、巴黎的3倍。同时,日本自然条件优越、粮食充足并且社会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没有战争破坏。

节约稀缺资源,消耗丰富资源,这是经济学的一大原则。日本很多技术都以大量使用劳力来节省资本。

纵观江户时代,人们更多地选择用人力而非家畜进行耕作。这是日本土地资源稀有,为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人力显然比家畜更合适。西欧国家圈之外的日本,经济上取得现在成绩,无疑和勤勉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勤勉精神,至今还留存在日本公司里面。公司职员往往自发加班到深夜;工作结束后还要和同事喝酒聊天、巩固感情。紧密的人际关系,无疑是日本人磨合性好的基础,也造就日本制造业高精度的品质。在汽车或是家电这类对磨合性以及精度有较高要求的领域,日本企业能够取得成功。

产品的模块化和全球范围内水平分工的发展,劳动集约型的“磨合”或者是“工匠”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弱。

模块化生产降低了劳动难度,公司没必要给蓝领工人正式员工的待遇,而是越来越多地将生产据点转移到中国或是其他地方。

为提升效率,市场上对IT系统需求在增大,具有设计能力的知识劳动者变得抢手。这里就出现了劳力供需缺口。然后,劳动者收入的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种“技能偏向”现象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了,由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较低,日本表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

这里存在一个供需失调的问题,不是绝对需求不足,而是单纯劳动者过多,能熟练运用IT等专业技能的人才又不够。现在技术已经数字化,单纯劳动完全可以通过组合程序来解决。

数字化技术带来模块化生产,只要有说明书,哪怕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他国劳动者也可以操作。全球分工构造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产业必须要求得生存。

总包末路

丰田这类典型的日式系列承包结构,在日本的制造业中相当普遍,这是一种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之上的管理体制,起源并不久远。

在二战结束没多久时,日本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一旦经营恶化,之前签订的承包合约就取消作废。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情。

大公司老这么不讲情面,以后经济好转了,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中小企业愿意合作,20世纪60年代后体系渐渐发生变化,改由大公司承担经营风险。

这也正好是雇用关系走向稳定、长期雇用制度得到普及的阶段,由于无须增雇正式员工,从减少公司固定费用的支出来看,这种承包、转包的生产方式是很合理的。

日本和美国的供货渠道,最能体现两个国家在企业体系上的差别。

美国的汽车厂家,基本都是通过公开招标来募集各个零部件的供货商。

为保证所得到的零部件价格最为低廉,通用汽车的供货商达到2000多家,基本上合约都是以1年为限;而日本汽车厂家的供货商,不到300家,最短合约期限为4年(为模板换代时间)。

当然,汽车领域各零件之间配合性要求较高,日式结构也非常合理,直至今日,这种优势仍然存在。

这种构造在日本各个领域都存在,在汽车业界取得骄人成绩,则是因为最终产品是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如果没有竞争,或许就、会像日产那样,出现大公司、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包庇的情况。

但IT总承包商之所以走向没落,则归因于最终产品(软件)成为政府部门或是银行订购的定制化软件,最后失去参与世界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机会。经产省用的就是那套省内邮件系统,系统非常糟糕,使用极不方便,不论回谁的信,每次回信都必须给所有人发一遍。

IT元件技术已经走向模具化,过去对汽车零部件有较高的磨合性要求,已经不需要了。

业务用的软件生产都已通用打包化,传统IT总承包商的定制软件,不再符合时代需求,应该尽早舍弃。但是,订货方不具备这类知识,在产品说明书上,IT总承包商总是会表明条件说:“需要配套使用。”在双方合作中,IT总承包商占了极大优势。

IT大构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订货方一无所知,业务方具有专门知识,订货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供货体系。

订货方政府还有企业这边需要有IT专家,自己决定产品需求,有标准组合程序时尽量使用标准的版本,不能仅仅将对象锁定在这类总承包商身上,要让其他企业也加入竞标环节中。

这个体系迟迟建立不起来,就是在人事任用上,日本政府一直崇尚“多面型领导”(非特殊技能型)还有“纯血主义”

想建立灵活的劳动力市场,首先要撤销对正式员工的过度保护,然后在雇佣外部专家时要设定期限,也就是说项目终结时,合作结束。

京速续命

2009年,NEC和日立纷纷表示,退出理化学研究所的通用京速计算机项目。

企业中途退出国家级项目,这实在少见。

其实,项目自立项以来就一直饱受质疑,设立之初,是想要开发海洋研究所的“地球模拟器”的后续机种,由于后续机已经开发完毕,这才想出开发京速计算机。

为了夺回“世界最快计算机”这一宝座,预备投入整整1150亿日元的巨资。之前,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IBM蓝色基因L超级计算机(Blue Gene/L),其开发费用不过1亿美元(约100亿日元)。

相比之下,京速计算机的成本令人咋舌。日本政府当时还计划,在2010年推出每秒运行10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供海外使用,每台成本都是以千万美元作单位。京速的造价约是它们的百倍,最后速度不过每秒1万万亿次,等项目完成,估计连世界前十也进不了。

为什么在性价比上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因为地球模拟器、京速计算机都采用昂贵的专用型矢量CPU。在过去大型计算机时代,矢量型处理器是主流,它將众多CPU并列起来,最终形成一个CPU集群。由于个人电脑处理器非常普遍且售价便宜,全球超级电脑一般都使用无向量CPU,通过连接众多通用处理器(英特尔等)来执行运算。

1150亿日元的投入,还不过是对现阶段建设费用的估计。

实验室为3层结构,总面积为地球模拟器的3.5倍,近2000台机器所消耗的电力为40兆瓦,每年管理维持费用超过80亿日元。

从最后落成地点附近需要关西电力建设专用发电所来看,总经费会进一步膨胀。文科省专门评价调查会的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后期跟踪时也对巨额开支提出质疑。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订购方理化学研究所的项目领队人,是来自NEC的“空降部队”。在订货时,免不了用公家的钱给老东家高价的嫌疑。

一般说来超级电脑项目都在国际范围招标。如果公开招标,肯定会有海外队伍加入,造价会比纯国产的便宜得多,可能减少两位数的水分。这笔巨款,最后都得由纳税人掏腰包了。

关于项目的落户地点,又是一番争夺战。胜出的是神户的兵库人工岛。有人质疑,当地属于交通要道,超级电脑根本对交通没有需求,选址好像不太合适。据说当地政治家们拿着一块空地不知作何用途,最后就同总承包商拍板定案。

总而言之,这个公共事业就是借着超级电脑之名,用巨额税金为在全球败下阵来的日本IT承包商续命。

美国政府将超级电脑提升到国家项目,那是出于军事考虑的结果。京速计算机,属于一般性的科学技术范围,动用国家投资不会有多大意义。

IT总承包商的危害,比建筑总承包商的危害还要大。因为建筑业的生产力下滑不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可是信息产业不一样,它关乎一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

“大航海”沉沦

“现在的状况比你在的时候更糟糕。大家现在都不说‘大航海了,都说‘信息大后悔。”

一位“信息大航海”项目工程师说,

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开始实施信息大航海项目,这一国家项目,计划历时3年开发下一代检索/解析技术,为将来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创出新型服务构筑共同基础。

项目最初目标就是“超越Google的日式引擎”,结果饱受争议,后来就变成了漫天撒网什么都做,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了。从2008年对外公布的具体实证项目分析,看来看去,都不过是一堆软件开发项目罢了,给项目起名叫作“大航海”,倒真是讽刺。

这个时代就是“信息大航海时代”。

愿意放手一搏碰碰运气的冒险家们,拿着各自梦想计划书到处争取资金,投资家们知道其中隐藏的风险,心想10个当中有1个能成也是不错的,就在风险项目上实行“广种薄收”的策略:

第一回合下来,项目运行较好的话,就继续追加投资,运行不好就停止投资。

在这种进化论机制下,冒险家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淘汰赛。日本的“信息大航海”是一个有着既定目标的企业扶持项目,大家得齐心协力共同对抗Google。项目不允许失败,风险自然也无法估量。

当所有成员都承担起无限责任时,结果就是没人问责。经产省的大型项目,通常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是没有任何交代,最后不了了之。支持这个项目的,是一群御用理科学者。

这些学界的首领,在政府机构的审议会上还担任着议员的职位,在预算争夺中可以出不少力,得到预算后可分到丰厚的研究经费,然后將任务下放给自己的学生,学生又在学校里面动员研究生,答应在完成研究目标后,每人可分得一部分研究经费……

这里又是一个承包商组织。这种组织并不适合现在的大航海时代。没有人知道,今后将会面临什么时,就只能尽可能地允许、鼓励人们去冒险,失败了尽快抽身换个方向继续投资,这里需要的是股东资本主义。

在日本,由NTT领军的通信业界已崩溃,依附政府机构和银行生存下来的计算机业界。在全球也处于弱势。这种情况之下,政府认为自己可为民间企业导航,这实在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更大的问题出在那批御用学者的身上。

不打破官僚独占立案资源、研究承包结构的局面,就无法根除日本社会的病根,也就无法从根本摧毁日式官僚社会结构。

在美国,研究机构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被称为“第五种权利”。在日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研究机构,产业想迎来真正的发展、进步将是困难重重。

本文选编自《失去的二十年》,池田信夫著,胡文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刊载,2021年12月出版。

猜你喜欢
日式丰田承包商
TOYOTA 丰田皇冠 CROWN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哥本哈根STICKS'N'SUSHI日式餐厅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简单的快乐 试驾一汽丰田威驰FS 1.5L锋驰版
丰田威驰FS
日式建筑观与思:1945年以来日本建筑与城市发展纵览
“日式脸型”也能打造时尚感的妆容
承包商如何做好FIDIC建造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变更
承包商如何进行最低价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