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叙事策略探析

2023-08-04 05:07李孟晨
声屏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李孟晨

2017 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国家宝藏》第一季,在2018 年和2020 年分别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2021 年还推出了《国家宝藏·展演季》。此外,在《国家宝藏》之后,央视又制作了《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也是好评如潮。文化自信直接关乎到国家形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日益成为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的重要诉求,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也反复提及“文化自信”的问题。在增强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的大主题之下,央视制作的各文化类综艺节目特色鲜明,立意深远,本文将就《国家宝藏》来具体阐述其是如何叙事的。

文化自信的节目立意

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国家宝藏》着手的第一个叙事点就是立足于文化自信,这具体体现在国宝文物的影像呈现上。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文物,不仅是物质史料,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国家宝藏》将国宝文物进行影像化呈现,将中华文化影像可视化,使文化自信流淌在影像画面上。

《国家宝藏》的节目流程设置是每一期选择一个主题博物馆,然后展出三件国宝文物,再通过“前世传奇”的演绎和“今生故事”的讲述,完成国宝守护的庄严宣誓。在这样的一套流程中,国宝文物是节目的基础,是叙事展开的前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大难题就是抽象的文化如何通过舞台编排实现视听可感、真实可信,能够作用于观众的审美心理。《国家宝藏》将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为“文博探索类”文化综艺节目,以客观存在的国宝文物完成了抽象文化的具体转化,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相关联,与观众情感共振,将文化历史与家国情怀落在观众的情感感知和生命体验上,以强大的共情力去理解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激发出观众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对人类文明的敬重。难得的是,在节目之后将文化认同落实在自觉的自我实践上,践行文物守护、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国家宝藏》从宏观角度来编排节目流程,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彰显文化自信。[2]张国立担任001 号讲解员,邀请著名演员、歌手等以戏剧、话剧、朗诵等形式演绎国宝文物的“前世”,再以博物馆国宝守护人等工作人员讲述国宝文物的“今生”,最后共同宣誓自愿成为国宝文物的“守护人”。节目整合文化资源,使明星演绎虚构的传奇故事和现在真实的国宝守护故事相通,实现虚实结合,勾连过去与现在,再以庄严的宣誓烘托出朝向未来的磅礴气势。正是《国家宝藏》坚持文化自信的节目立意,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意大利克拉斯CNBC 频道播出后也颇受好评。

《国家宝藏》在主持人张国立主题概括式的简短开场白之后,就迅速进入到知名人士前往博物馆的场景,在博物馆内,明星名人和观众的视角相一致,都是以外行人的视角近距离观察国宝文物,进而通过明星名人的具体阐述让观众初步了解到国宝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接着,再进入到“前世传奇”的舞台剧场演绎上。围绕着越王勾践剑“前世演绎”的剧场故事,是以演员段奕宏饰演“越王勾践剑”的拟人化人称来叙事的,不仅演绎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恩恩怨怨,而且部分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史实,更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乃至一把剑的“心理”与“精神”。越王勾践为了越国百姓迫不得已向楚王献剑,那越王勾践剑自己可愿否?《国家宝藏》的舞台叙事,将情感赋予在一把有生命力的“王者之剑”上,不仅赋予了越王勾践剑以生命力,而且赋予了历史以生命力。这样的编排巧思不仅让国宝“活起来”,而且以现代科技赋予了国宝文物“二次生命”。在“今生故事”的讲述中,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东,用在显微镜下放大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图片来解析越王勾践剑的制造工艺,用同一时期同一墓室里不同剑器的腐蚀程度的图片来论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原因,再用图片展示2500 年前越王勾践剑真正的本来面貌为黄白色,而不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腐蚀过后的黄黑色。

《国家宝藏》文化自信的节目立意,落实在国宝文物的影像叙事上,“前世传奇”和“今生讲述”的舞台叙事所具有的共同点,便是国宝文物的影像呈现。在以越王勾践剑为主题的“前世传奇”剧场中,配合着演员的精彩演绎,舞台背景是CG 动画特效所呈现的越王勾践剑。在“今生讲述”的舞台叙事中,配合科研人员的话语讲述,以各种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越王勾践剑的视觉影像。围绕着国宝文物的影像,如照片和CG 特效等方式的视觉再现所展开的舞台叙事,将文化自信的节目立意可视化呈现,易于观众接受与理解。

中国故事的文本讲述

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国家宝藏》着手的第二个叙事点就是中国故事的文本讲述,体现在“小剧场”演绎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上。《国家宝藏》是一档叙事性极强的综艺节目,一改单调解说的纪实再现。“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虚拟了古人的在场,将古今连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文物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时又通过真人、真事、真物、真景的形式,将中华文化宝藏交予万众共赏。”[3]建构国家形象必须借助文本讲述来传播中国故事,这里的“中国故事”指的是特定的、符合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国故事,包括在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人物所追求的价值信念上以及故事情节的设定上都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诉求。“中国故事”的内涵,关键不在于“故事”而在于“中国”,是发生在中国的、具有民族性的,是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相结合的中国故事。

《国家宝藏》邀请专业演员、主持人、歌唱家等来担任国宝守护人,并且承担起国宝“前世传奇”的小剧场表演,串联起国宝的“今生故事”。明星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选取的明星必须具备正能量,而选择多类型的明星不仅可以增加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还可以使综艺节目覆盖的受众范围更广,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国家宝藏》让国宝守护人进入博物馆挑选国宝文物,这一环节颇具悬疑、探索的娱乐因素,国宝守护人进入博物馆实地探宝的视点其实也是观众自我代入的视点,这一探索视点能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拉近观众和国宝文物的距离。在“前世传奇”小剧场的故事演绎中,更是将蕴含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呈现在鲜活的个人生命中,化抽象为具体,由个体的价值选择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观众。

在第一季第一期中,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第三件国宝是石鼓。作为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记录载体,以及秦统一前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可谓是“镇国之宝”。香港的梁家辉作为石鼓的国宝守护人,在国宝“前世传奇”的小剧场表演中,他们选取的是宋朝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主导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一事,并基于史实进行合理虚构。在“前世传奇”的故事里,突出的是汉字的文化价值。香港和陕西距离很远,陕西话和粤语区别也很大,但正是中国汉字书同文才能使交流沟通没有障碍。而且,梁家辉特意强调他自己也有小孩,并且他的小孩说英语和粤语的时间可能比普通话还多,汉字更是用得很少。这种现实问题,除了加倍重视汉字并没有更好地解决办法,但认可汉字其实就是认可我们自己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父子传承的不间断才能带来民族传承的不间断。以小见大,以家庭的父子情感关联国家民族的大义,正是家国观念的体现。

石鼓作为国宝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却值得重视。在《国家宝藏》里,对石鼓的叙述做到了三层表意:第一,展示石鼓作为见证中国汉字演变的记录载体。作为第一手史料,如果遭到毁坏,那将是无法修复的历史遗憾。第二,将石鼓的“被遗弃”与“被追寻”和演绎者梁家辉先生的家族“离散”与“迁移”进行结合。这是“物”与“人”命运呼应的情感投射,是中国历史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第三,“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都落在了“父与子”关系上,这是中国式的父子亲情,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家庭的父子情感来叙述个体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认同。

“云梦睡虎地秦简”本身和秦律息息相关,秦朝基层法制官吏“喜”勤勉、敬业地记载着自己的工作日常,成为后世理解秦人法律观念的重要依据。而该国宝守护人是撒贝宁,作为现代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其专业又是法律专业。节目有意设置的契合使历史与当下围绕“法”与“情”,产生共情对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基层官吏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法制的崇尚,几十年如一日地抄写法律法规,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哪怕是去世后的墓葬里也不要“孔方之物”的装点,记挂的还是这些记载法制的竹简。官员“喜”和“云梦睡虎地秦简”,作为大时代的“小注脚”,属于典型的中国故事。

《国家宝藏》共三季,都保留了“前世传奇”的剧场演绎和“今生故事”的现场讲述,囊括的人物形象,大到帝王将相,小到黎民百姓,既有英雄人物震人心弦的家国传奇,亦有平凡百姓坚守初心的日常故事。通过多个维度的人生百态,展现出民族精神,以“道理”“义理”“事理”“情理”构成“中国故事”,认同中华文化,彰显大国情怀。

大国情怀的思想彰显

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国家宝藏》着手的第三个叙事点是大国情怀的思想彰显。中国的大国情怀追求的是“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同体”的和谐状态,李泽厚认为:“在我们的传统华夏美学里,庄、屈、儒在魏晋合流,铸造了华夏文艺与美学的根本心理特征和情理机制。”[3]《国家宝藏》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精品打造,堪称文化盛宴,彰显着大国情怀。《国家宝藏》涉及的博物馆有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布达拉宫、孔子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殷墟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众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博物院,就好似一块块拼图,构成中华文化的宏伟壮阔,尽显大国姿态。此外,《国家宝藏》大国情怀的表达需要节目制作革故鼎新,以创新精神赋予节目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具体体现在:外拍主题博物馆与室内舞台小剧场表演的结合;舞台布景的美轮美奂、灯光、特效、导播的专业;学术科研人士的讲解与素人“配角登场”的结合等,这种大气磅礴、雄壮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大国情怀是真正的“中国情怀”,而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

《国家宝藏》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是符合中国大国情怀的情感诉求的,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展现着我国的历史积淀,节目的文化厚重感扑面而来。正如张国立的另一开场白:“长路漫漫,与我同行者,亿万同胞。”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所经历过的苦难与荣耀,是大国情怀的基础,包含了太多可以吟诵的故事和太多伟大的情感。《国家宝藏》第三季选取了九座历史文化遗产:紫禁城、西安碑林、苏州古典园林、布达拉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孔庙孔林孔府、三星堆、殷墟,在见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理念贯彻始终。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国家宝藏》的叙事策略彰显了大国情怀的思想文化。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一脉相承,其内在生命力离不开天地乾坤的辩证统一。《国家宝藏》的节目叙事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每一期的节目设置几乎都是阴阳有序、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既有刚健锋利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又有浪漫和谐的曾侯乙编钟传递华夏正音。通过讲述国宝文物勾连上下五千年的“前世今生”,而突出国宝守护的当代使命,其内涵遍布“自然生态”“妙笔丹青”“强国制造”“剑魂英姿”“礼仪诚信”等诸多领域,诠释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宝藏》以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所做出的相同价值选择和一致的道德评判,汇聚成一股信仰的思想力量,尽显大国情怀。

结语

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匠心独具,从文化自信的节目立意、中国故事的文本讲述以及大国情怀的思想彰显等角度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焕然一新,满足了当下人民对于国家形象的集体认同和精神需要,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明信片,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