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产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023-08-04 05:07舒曙光
声屏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跨文化动画

□舒曙光

在传播史上,兼具大众性和娱乐性的影像媒介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而动画电影集美术、3D 制作、视觉特效等多种技术于一身,其卡通化的角色特征消解了不同民族与文化的隔膜,较普通电影作品而言更具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地缘边界日趋模糊,国力的角逐也逐渐由政治、经济的比拼转移到文化竞争上。数十年来,以《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几乎占据了全球动画电影的半壁江山,不仅为美国赚取了巨额外汇,也加速了美国对异质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各国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动画电影在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引导的消费社会的时代语境下,电影借由视觉奇观呈现文化图景、渲染情感,这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具说服力。”[1]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对外输出上远谈不上强国,当美国动画忙于收割世界票房市场时,国产动画电影却还在为收回成本而苦恼。传播力的羸弱不仅强化了西方人眼中刻板的中国形象,使得妖魔化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也让国外文化产品“趁虚而入”,不断挤压民族动画的生存空间,在新时期增强国产动画电影的竞争力并推动其海外传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回望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然后立足社会现实,探析国产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试图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

早在1926 年,我国动画片的先行者万氏兄弟便摄制了动画片《大闹画室》,这部短片是中国动画的开端。此后,他们在极其动荡的时局中又陆续摄制了一系列作品,为国产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动画事业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发展,直到1940 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问世,可算是早期国产动画的巅峰。该作品有别于以往国产动画的圈地自娱,而是发行到日本、东南亚并且受到极大的欢迎,为我国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更对世界动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铁扇公主》标志着我国动画告别初创时期的稚嫩,开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动画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老一辈动画人的不懈努力下,国产动画电影精品迭出,涌现出了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特色、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并被称为“中国学派”,为我国动画赢得了全球性的声誉。上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成熟期,此时的国产动画视觉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色,影像风格也日臻成熟。1966 年到1976 年,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国产动画事业遭遇到重大打击。文革结束后,国内政治气氛上趋向于缓和,文化领域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国产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上世纪80 年代的国产动画异彩纷呈,以《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天书奇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民族动画的道路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与突破。1979 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上映,这部作品以绚丽的色彩、清雅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影片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富含着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三个和尚》在继承国产动画艺术特质的基础上,借鉴了海外动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大量引入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对我国动画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在长期以来的“包产包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国产动画市场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国产动画在外来动画面前节节败退。面对美日动画的冲击,国产动画迫切需要进行变革,寻求新的发展。1999 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长片《宝莲灯》上映,该片不仅保留了国产动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画面、音乐及人物造型上都有了极大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个别的优秀作品并不能掩盖此时国产动画整体的颓势,此时的国产动画在市场化浪潮中渐渐迷失自我,开始对美日动画进行拙劣模仿,创作出的动画作品不伦不类,失去了民族艺术之魂。反观美国动画,以《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代表的作品取材于中国故事,利用中国元素的包装来宣扬本国的文化价值,契合了全球观众的审美,堪称跨文化传播的优秀范例。中国动画人应当深入剖析美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之处,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推动自身发展。当然,借鉴绝不意味着全盘西化,而是要立足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然而,动画人在创作时应该考虑到他国受众的理解能力,不然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难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当然,近几年来国产动画获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动画作品。2015 年是国产动画电影爆发的一年,有三部国产动画电影作品票房过亿元,如现象级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该片上映后以9.52 亿元票房雄踞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影片的视觉元素以中国山水为主,故事情节和角色造型也取材于古典神话,各种中国独有的场景和道具数不胜数,呈现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最令人称道的是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式继承。从影片情节来说,该片选取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但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显然与《西游记》不同,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人物关系不再是师徒关系。《西游记》讲述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的却是孙悟空在江流儿帮助下重获自由的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得益于CG 技术,在视听效果上实现了较大突破,整部影片的画面质感与特效都极为生动,达到了好莱坞同类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准。该片燃起了人们对于国产动画的热情,这在客观上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动画领域,推动了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19 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又一座里程碑,该片上映后口碑绝佳,最终以50.36 亿元票房荣登中国动画电影史票房第一。这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开始能够在国内市场与美日动画正面交锋,市场机制下的国产动画电影终于步入成熟期。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然而空前繁荣的市场背后不乏隐忧。譬如,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动画工业生产体系,国产动画还不能批量复制出《哪吒之魔童降世》之类的优秀作品。相较于美国分工明确的流水线生产,国内的优质作品不具备可复制性,并不利于国产动画电影的长远发展。此外,国产动画电影在对外传播方面依旧任重道远,国内的火热与海外的遇冷构成了鲜明对比。

国产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上世纪国产动画电影虽然曾经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荣誉,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国产动画尚未能摆脱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其海外传播遇冷也就不足为奇,曾经的辉煌越发反衬出时下的落寞。时代赋予了国产动画电影空前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经济奇迹仍在继续,国际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在文化传播上却与经济地位严重不对等。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主导的海外媒体有组织、有预谋地妖魔化中国,炮制“中国威胁论”,使得中国的海外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2]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美国凭借其经济与军事优势,在文化领域大肆兜售自身价值观,试图在文化上挤压他国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从而间接达到控制他国的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西方世界主导媒介话语的当下,重塑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核心问题。动画电影作为影视文化的重要类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与中国价值观的历史使命,面对挑战,不仅要借鉴美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制作理念,还要立足民族性,积极更新话语表达,转变叙事策略,在跨文化语境下实现突围。

如果把美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作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在制作理念及受众定位上有很大区别。美国动画侧重于构建童话王国,情节设计多由经典童话改编,受众以儿童为主。在影片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十分契合大众的审美视野,自然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动画电影为例,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再到艾莎公主,迪士尼打造的“公主”童话满足了每一个女孩的公主梦。此类动画电影情节模式固定,人物形象鲜明,多借助视觉造型来吸引观众。而日本动画迥异于美国动画,其题材多样、风格万千,既有面向儿童观众的《樱桃小丸子》《铁臂阿童木》,又有针对少年、成年观众的《风之谷》《天空之城》,甚至还有限制级的成人动画。日本动画注重剧情的营建,其世界观宏大、主题深刻,充满了独特的东方意蕴,这是与美国动画的最大区别。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而且具有天然的“排外性”,这是造成文化冲突的根源。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会形成传播壁垒,影响观众对外来影片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此之谓跨文化研究中所称的“文化折扣”现象。然而,文化也具有共性,种族的差异并不会泯灭共同的价值取向。日本动画人致力于寻求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将具备普适性的文化与价值观如正义、和平、勇敢等融入作品中,以此获得了各国观众的喜爱。以动画大师宫崎骏为例,其作品主题意蕴深刻,饱含了对于人类文明的忧患。从《风之谷》中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类文明到《天空之城》中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沉思索,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宫崎骏将孩童的天真烂漫与成年人的理性合而为一,构筑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动画王国。美日动画为我国动画电影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创作者要转变打破思维定式,转变动画制作理念,调整形式与内容,扩大受众群体,在动画角色的塑造上推陈出新,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品质,以适应新时代下观众的审美诉求。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待跨文化传播的态度决定了我国在文化阵地的成败。别国动画对于我国文化资源的每一次盗用,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向心力的侵蚀。以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为例,花木兰作为一个古典女性形象,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迪士尼选取了这样一个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深度改编,并因此获得了巨额的票房收入,其对于异质文化的拿来主义值得人们深思。诚然,《花木兰》在视觉风格上对中国传统建筑、服饰极尽渲染之能,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于古老中国的想象,但这种形式上的“中国风”并不能掩盖作品隐藏的美国文化。譬如,在民间故事中,花木兰出于孝顺而替父从军,但迪士尼将其改成了追寻自我实现。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居然成了木兰的宠物,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权威的一次解构。此类改编在片中数不胜数,原本是一个经典的中国故事,在改编后却徒有其形,其原本的价值内核已经完全被美国文化与价值观所取代。国产动画人应借鉴这种“拿来主义”,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改造异质文化,使其能具备更广的传播力。此外,国产动画电影要借鉴美国动画的生产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流水化生产线,毕竟再优秀的作品也只是一时的,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唯有具备规模化的生产体系,国产动画电影方有可能进行规模化的海外传播。国产动画电影还要转变以往意识形态先行,试图教化观众的弊病,要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应为观众喜闻乐见,力争在商业与文化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优秀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动画崛起的希望,新的时代对国产动画电影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美日成熟的动画工业相比,我国还缺乏一个具备规模化生产、契合大众审美的动画生产体系,要从根本上确保这些优秀作品具备可复制性。

结语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抵挡强势文明的入侵成为弱势文明所面临的难题。要明白,没有普世的制度,文明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在跨文化传播中,得益于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发达国家的文化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这导致文化交流不对等,弱者只能被迫接受强者的文化输入。相较于其他文化产品,动画电影具备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架构起平等交流的文化桥梁。正如美国有大批的日本动画影迷,而日本也不乏好莱坞动画影迷一样,不同文明的双向传播、平等交流才使得人类文明愈加璀璨夺目。回首过往,国产动画电影走过了百年岁月,其间有高潮,亦有低谷,中国动画人应坚定“四个自信”,深入研究美日等动画强国,转变创作思路,早日为国产动画电影探索出一条可资依循的途径,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保证对内生存的前提下走出国门。这是国产动画电影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跨文化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我的动画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我是动画迷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