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3-08-04 10:19王晓东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染病块茎种薯

王晓东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阜新 123100)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马铃薯种植分布,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居世界第1 位。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和贮藏期间常见的病害,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病逐年严重,成为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

1 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引起国内马铃薯黑胫病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黑腐果胶杆菌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2 种细菌性病原菌。这2 种病原菌均属真细菌纲真细菌目欧文氏杆菌科欧文氏属,为杆状细菌,为单胞菌,可自由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气细菌。耐盐性较好,适宜pH 值为6.2 ~8.2,适宜温度为10 ℃ ~38 ℃,最适温度在23 ℃~27 ℃,0 ℃以下或45 ℃以上会失活,忌阳光暴晒和干燥的环境条件。

2 症状及传播

2.1 症状。马铃薯感染黑胫病后,植株或块茎中会产生大量的果胶酶,果胶酶迅速降解植物细胞壁的中胶层,从而破坏植物细胞,软化植物组织,最后离析细胞,造成植物组织解体。田间表现为植株的茎部发黑并腐烂坏死,块茎出现软腐症状。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一般是从种块开始,然后侵染到茎基部,慢慢扩散至茎上部、匍匐茎和新生块茎,染病部位表皮变褐,剖开后发现维管束也变为浅褐色。染病植株一般在株高15 cm 以上时表现发病症状,整体表现为植株变矮,生长停滞僵化,叶片明显发黄,小叶的边缘部位向上卷曲变形;发病严重的植株,后期茎基部出现黑色腐烂状,植株整体萎蔫变黄,最后整个茎秆变黑腐烂、萎蔫,直至干枯死亡。新生块茎染病大都从匍匐茎传染而来,从匍匐茎与块茎连接处开始向髓部呈放射状扩散,随着病情发展,切开块茎后维管束出现黑褐色连续病变,湿度大会促使块茎内部腐烂,产生臭味。

2.2 传播。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有带菌种薯、带菌土壤及带菌马铃薯残体,主要通过种薯和植株的伤口完成侵染过程。染病种薯切块时通过切刀将病原菌传染给健康种薯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渠道;田间作业、病虫危害、灾害天气造成植株损伤,病菌会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侵入伤口,造成马铃薯黑胫病的大发生和病情加重。种薯起挖、运输和贮藏时,病薯与健康薯块摩擦损伤,黑胫病会通过损伤部位传染扩散。

3 发病规律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种薯染病带菌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和温度、湿度、土壤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就是带菌种薯,所以选择无病种薯最为关键。土壤中病菌数量也是决定马铃薯黑胫病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土温为2 ℃时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可存活100 d 左右。从环境条件看,土温的快速升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可加快染病薯块的腐烂速度和植株死亡速度;黏重土壤、土壤含水量高、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时,会加重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薯带菌。目前市场上没有完全免疫品种,但胜利1 号、克新1 号、克新4 号、中薯3 号等品种表现较为抗病,田间发病较轻。同时,购买种薯时要选择无病菌脱毒种薯,避免种薯带菌、带病毒,避免通过种薯传播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

4.2 采取农艺措施。主要措施有合理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 年以上轮作;播前在阳光下晾晒种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采用小块种薯整薯播种,切薯块时对切刀严格消毒;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田间排水,避免积水;及时拔除销毁田间病株等。

4.3 药剂防治。切种薯前对切刀进行消毒,消毒药剂可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等;切后对种块进行药剂浸泡消毒,药剂可选0.05%~0.10%春雷霉素溶液、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30 min 即可。发病初期可用2%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200 ~300 倍液、46%氢氧化铜可湿粉剂800 ~1 000 倍液整株喷雾。

近年来,国内众多农业、生物科研机构和人员对马铃薯黑胫病的染病机理、侵染危害和传播渠道、病原物种类做了许多试验研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套准确、简单、快速的马铃薯黑胫病检测方法,用来检测种薯及初发病植株,以便早期及时进行防治;目前国内马铃薯黑胫病的种质资源严重缺乏,还无法培育出免疫品种,要采取引进、挖掘措施,加大免疫品种育种力度;生物防治马铃薯黑胫病的产品和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应及时使生物防治产品商品化,广泛应用于田间生产;植物检疫制度执行还有不规范、不到位之处,要严格植物检疫,避免马铃薯黑胫病种源带菌和调种扩散,从源头上控制马铃薯黑胫病。

猜你喜欢
染病块茎种薯
偶感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爱 情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