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8-08 03:55曹红敏杨辉霞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曹红敏,马 力,杨辉霞

(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推行,树立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育人标准,创新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也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与推动者,“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综合育人素质能力决定着思政课程能否与体育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的效果[1]。当前,体育专业教师何以以专业的身份贯彻新时代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与目标[2],能否接受、践行实践的主体,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构建学校德育新格局,承担起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当下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推行的实际状况,以体育专业教师培养建设为问题域,积极探索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提出优化策略,帮助体育专业教师快速成长,力图为有效推进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

一、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现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具有体育专业的9所本科院校中的300名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调查描述

为了解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践行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把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制定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具有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滁州学院、巢湖学院、池州学院、黄山学院、宿州学院等)9所院校的300名体育专业教师填写了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8.7%,同时对各院校主要从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专家和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谈或电话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师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机制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建设与培养。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针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整体规划尚未落实,学校工作的重心、精力、资源、政策等尚未转移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上。目前,各高校体育院校为满足体育专业教学与训练的需要,更多的关注是以教师专项素质的提升为主;培养目标也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科研能力、基础教育能力等方面的配备上;针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培养与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规划不足、培育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思想意识、能力提升、责任意识等教师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体育学院内部管理部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众多不稳定的因素;更是关系到学校管理层面如何对全部的资源整合与构建、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等全新的问题。由于系统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战略体系尚未形成,缺乏规范的师资引进、管理、培训、考核、监督机制,高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与专职体育思政教师的数量等多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相关部门尚未形成明确监督、反馈、指导的评价体系,尤其是教师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缺乏衡量的指标。从调查结果得知,61.8%的教师认为各学校建设的重点依然是在思政课程上,对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机制;86.8%的教师认为在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激励措施不明显,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开展取得成效的教师与没有开展的教师之间没有差异,从而导致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2)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思想认识淡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

所谓认识是指认知知识,对体育专业课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认知活动中,尤其是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践行的教育理念存在疑虑与困惑。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本身教学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对专业课教学理论上认识不足和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3],部分教师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传统认识固化,过多地关注专业教育,对价值塑造认识淡薄,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能紧跟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不够,造成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推进动力不足,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够凸显。笔者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思想认识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思想认识调查表(n=296)

从表1数据分析得知:第一,大部分教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地位、作用及效益存在不确定性疑问;第二,68.3%的教师认为在体育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第三,只有15.2%的教师会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从理论、实践以及相关思政培训等方面;54.7%的教师会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但是并不清楚怎样去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

就以上情况并结合深度访谈得知,教师思想困惑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个人工作压力较重、教学工作量相当大、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没有多余时间用在体育专业课程思政上。如果进行课程思政可能会占用体育专业课的时间,影响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把基本的专业技能课上好就行,认为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还有教师提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课实质性区别自身认识不清晰,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行是否会将体育专业课上成德育课程?体育专业课与思政课如何融合?学时如何分配?

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践行课程思政的成效,因此,体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知识储备能力。从调查情况得知(见表2),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普遍存在多重问题。62.2%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教学理念并不能真正地理解;40.5%的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去挖掘;65.8%的教师不清楚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上课实际过程中11.5%的教师会积极地去尝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但大部分教师都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另外,通过访谈得知,目前体育专业教师推行思政建设的进程比较缓慢,大部分教师仍处在传统以技能教学为主的阶段,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尚处在观望阶段,部分教师也在积极尝试去推进课程思政,多是在课程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简单提醒,很难做到二者的深度融合。

表2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调查(n=296)

由此可知,目前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欠缺已成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难点[4]。体育专业教师在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剖析其原因,主要是体育专业教师思政素养薄弱、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思政育人经验是导致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5]。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体育专业教师由于其自身专业与学科特点,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理解不深,政治站位不高,思政融合能力、政治把握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比较薄弱,对推进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驾驭能力比较欠缺。

第二,体育专业一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造成专业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突出,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学习思政教育能力的动力不足。

第三,教学方式更新不足,存在大多数年龄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知识更新不足、教学方法改进较慢、教学方式传统落后等问题。尤其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容易形成“体育+思政”两张皮的局面,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高,思政教学效果不明显。

(3)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缺乏,教师协同育人动力不足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每周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10~12学时,其中高等专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每一次课(90分钟)为2学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知:从调查的9所学校体育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基本都超过相关规定的工作量,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每周工作量情况

16~20学时的有5所学校,占55.6%,22~26学时有3所学校,占33.3%。通过调查得知体育专业教师一学期的工作量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求。分析其原因得知:多数学校存在体育专业教师与教学工作量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少、学生基数大,师生比例偏高;大部分体育教师既要承担体育专业课程,又要承担全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类型分为,专业技能型、专业理论型、公共思政课与公共体育课教师等类型。通过调查得知,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配备上技能教师占多数,很少有专业理论型教师,兼有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经验和较高课程思政理论的教师几乎没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院各类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比较少,理论课教师一般只是负责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而对于思政理论涉及较少;思政课教师只负责纯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专项技术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交流欠缺,致使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开展深度不够,嵌入不深。体育专业教师与其他教师,尤其是与思政教师交流较少,参加相关的思政培训较少,积极性主动性不够,300名的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见表2)近两年从未参加过与思政相关的培训。学校层面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力度与宣传力度不够。在学校思政培训的相关会议中,很少涉及以体育类的专业课程为主题的思政培训。这些都直接影响体育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开展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践行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路径

1.明确高校体育专业课思政师资队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要有精准的指导思想与明确的培养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文件指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定位、师资培养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的实施标准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能有效反映专业师资培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6]。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育人理念,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功效,践行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并不是“体育课程+思政课程”,不是在体育课程内容上简单增加几句思政话语,而是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嵌入式发展,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新时代专项技能水平突出、人文综合素养高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学”与“思”双修的专业人才,构建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因此,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师资培养目标定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育德育人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评定教师的重要指标。对体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要重点把握体育专业师资自身特点,依据专业、层次、类型等,在培养规格、培养质量、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下功夫[7],必须提升教师善于接受并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锤炼专业技能。

2.重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培养理论素养

卓越教师是优质教育服务的核心元素,是教育人才的典范代表,是推进教育事业实现创新驱动式发展的中流砥柱[8],是教师成长与提升的目标追求。卓越教师具备在以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等的单项数量化发展水平上,更能体现在对其进行综合融合教育组织方式上[9]。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师的培养坚持从合格—良好—优秀—卓越层层进步的形式,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最优质的教师,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下,对体育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必须关注其特有的规律及特质,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自我知识储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德育、智育以及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综合培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作为提升德育素质的理论基础[10]。另一方面,新时期,高校育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2]。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育人标准,揭示了德育教育的地位。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教书育人,发挥德育的主体作用。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师德标准,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专业知识,更要做学生学习、思想、品格以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有关现代教育的重要论述,新时期高校教师培养的思想理论,成为当前体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培养的重要理论支撑。

3.明晰体育专业教师研修和聘任的思想路径

以当前国家政策,高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对师资培养体系进行精准定位,加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师资的研修与培训体系,建立新的全面的聘任方式的招生体系,以“配齐”与“建强”相结合,实现盘活存量和扩大优质数量,把握好“出口关”“师德关”“人格关”,保证优质师资供给,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对教师的研修与招生必须立足:第一,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引领,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树立职业情怀,坚定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自我认识提升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真正提升教师自我教书育人的本能[13]。第二,加强教师的师德规范,培育教师具有“育人需先律己”的意识理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专业教师应从“教书育人”为使命,明确责任担当,立足本专业的发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第三,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提升,专业教师要具有“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的精神,通过自我反思能力进行自我促进与学习,立足现实,拓宽视野,实时需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教书育人的本领。

4.强化体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涉及:课程目标的引领,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遴选,教学评价的督促,教材建设等课程体系全方位的建设,需要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学习、考察与监督。不仅要培养教师明确当前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与长期规划的能力,能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14],更要加强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系统体系建设的能力,着重解决课程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培育;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的“三重三轻”问题[15]。主要从:一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巧妙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与过渡,以达到思想与知识能力的共鸣;二是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优质方法,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更新教学方式的能力,积极转变理念,融入新兴教学方式,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三是在体育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学生是践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受众,也是课程思政实效性检验的关键指标,因此,在实践中要提高教师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四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创新的综合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重点对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具体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综合考究,使课程思政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提升教学的质量、强化育人效果。

5.夯实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行、制定和优化综合服务保障机制,是培育出有足够能力胜任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教师的保障[16],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落实基础保障机制,提升现代化设施设备。如基础场地设施的完善,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教育实践经费、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等。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构建体育专业课程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保证微格教学、远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资源的保障:强化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实际需求,根据需要建立体育专业课程专业教材资源库和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库等保障要求,做到课程思政、传统教学、课程拓展等书籍资源的足够丰富多样,并积极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二,构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敦促体育专业教师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自我能力的动力。发挥激励工具效能,加强对教师激励引导,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培训、职位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薪酬福利等方面要适当予以奖励,对协同育人工作出色的合作平台、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第三,优化评估体系,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学校应结合高校体育课程践行育人、育才的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注重过程的动态管理评价机制。学校层面,应当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实施状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估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二级学院方面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在评价指标上对体育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在量化指标上制定质性评价方式,对教师开展思政课程的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评定,主要结合督导听课的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进行评定,设定方案;教师之间互评,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动态测试制度,建立全面反馈评价机制。

6.破除专业壁垒,加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建设本身凝集了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价值与思政教育显性育人价值的教育合力,以实现体育专业协同育人、铸魂育人的全部价值。因此,要实现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必须破除专业之间的隔阂,发挥全员教师的协同配合作用,促进体育专业教师的专项发展,才能在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践行的实际过程中破解其建设与推进现实问题,以寻求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17]。

从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协同联动共建团队是快速提升体育专业教师思政素养最有效的办法,也是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有力法宝。

第一,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及制度保障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与整体把握,积极构建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平台机制,以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

第二,加强各学院之间教师的协同联动,做好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双带头人”。尤其是依托学校思政教师资源条件,借助其优势发挥思政教师引领与示范效应,加强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互动,通过思政专业教师渊博的理论知识、思想,对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帮扶,发挥“传帮带”作用。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科研方面相互合作,对课程建设的推进与实施深度、广度进行指导。积极开展专题示范,通过现场教学观摩示范、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教师结对互助、相互听课、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协力强化两类课程的育人效果。

第三,主要加强体育学院教师间的互动,联动本学院之间的教师要积极加强联动效应,积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小组、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共同探讨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四,加强与校外高校之间的教师联动,各高校之间应当建立积极合作交流的渠道,尤其是要高度关注就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成长的问题,进行区域合作与实时交流。推选本校思政教育的专家组建交流团队,开展对话交流与成果分享,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是共同助力体育专业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结语

高校大力推行高校课程思政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的体育专业师资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加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师资体系建设与培养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保障、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需求,是落实高校长期推行立德树人战略的时代重任。优质教师的供给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践行提供坚强的人才质量保障,为国家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筑牢基石。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