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低碳化协调发展研究

2023-08-08 03:55赵京成何叶荣王向前
关键词:碳化安徽省城镇化

赵京成,何叶荣,2,王向前

(1.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21年末,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2%,是1978年的3.6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引起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1]。因此,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模式。此外,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因此,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将低碳化融入城镇化发展,做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化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安徽省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其低碳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实证分析安徽省低碳城镇化的进展,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现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如吕丹等[2]首次提出将公共服务纳入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从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蓝庆新等[3]将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同步协调纳入城镇化质量内涵,并以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地区间差异较大。李红艳等[4]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平等和生态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进行了分析。李艳娜[5]等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构建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探究。

另一方面,学者们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国家战略或时代内涵相结合,从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究。如徐维祥等[6]从新型城镇化内涵中的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省市呈现出“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邵佳等[7]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视角,实证分析了湖南武夷山片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片区协调发展趋势向好但新型城镇化水平滞后。任喜萍[8]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视角,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型城镇化耦合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省际间差异正逐渐缩小。此外,还有学者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9]、粮食安全[10]等诸多领域结合进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少有学者考虑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问题,而推动城镇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当下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低碳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探究各城市低碳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同时对其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各城市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

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由于各个指标的维度不同,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首先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式(1)、式(2)中:Xij为第i年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Yij为其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max(Xij)是该系统指标中的最大值,min(Xij)为最小值。正向指标的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的值越小越好。

第(2)步:确定第j项指标熵值。

(3)

第(3)步:确定各指标权重。

(4)

式(4)中:E1,E,E3,…,Ej为各指标的信息熵。

第(4)步:计算第i年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Zi。

(5)

2.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描述如式(6)-式(8)。

(6)

T=αU1+βU2

(7)

(8)

式(6)、式(7)和式(8)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NL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表示待定系数,α+β=1。U1、U2分别代表N系统、L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假设两个子系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即以α=β=0.5来赋值,而这种赋值是具有高度主观性的。为了降低主观性带来的偏差,参考SHEN等人[11]的方法对待定系数的确定做出新的定义:

(9)

(10)

式(9)、式(10)中:α*和β*分别为改进后的N系统和L系统的贡献系数,其中碳排放子系统U2的综合评价水平较低,则β*相对较高。改进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描述如式(11)、式(12)。

T*=α*U1+β*U2

(11)

(12)

式(11)、式(12)中:D*表示改进后的NL系统耦合协调度。参考众多学者关于耦合协调等级的划分标准[12-13],将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为十个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3.GM(1,1)预测模型

GM(1,1)是一种典型的预测系统,适用于小样本、预测周期短的系统。该方法对不确定复杂系统也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因此,本文采用GM(1,1)模型对NL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步骤如下。

第(1)步:确定原始序列。

x(0)={x(0)(1)x(0)(2)x(0)(3)…x(0)(n)}

(13)

第(2)步:对原始序列进行累加求和。

(14)

第(3)步:建立灰微分方程。

x(0)(k)+aZ(1)(k)=b,k=1,2,3,…,n

(15)

Z(1)(k)=0.5x(1)(k)+0.5x(1)(k-1),

k=2,3,…,n

(16)

相应的白化模型为GM(1,1)模型:

(17)

(18)

(19)

k=2,3,…,n

(20)

GM(1,1)相应的预测模型:

(21)

第(5)步:累减还原。

(22)

第(6)步:检验预测值。

k=1,2,3,…,n

(23)

三、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全面系统性、导向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包含新型城镇化(N)、低碳化(L)两个系统共3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2),将其命名为NL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指标以《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14-15]而构建;低碳化系统以《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作为参考,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16-17]而构建。

表2 NL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

新型城镇化系统指标数据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12—2022)》和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其中“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碳化系统指标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12—2022)》和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碳排放核算数据库(CEADs),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本文选取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产投入,从业人数作为人力投入,能源消耗量作为能源投入,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期望产出,碳排放总量作为非期望产出,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此方法已是众多学者测算城市能源碳排放效率的常用方法[18]。

四、实证分析

1.安徽省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采用熵权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计算出2011—2021年安徽省NL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NL系统平均指数

由图1可知,2011—2021年安徽省NL系统耦合协调度在0.5~0.7之间,研究期内始终处于上升趋势,由勉强协调发展上升至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数显著上升,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自2014年国家发改委将安徽省列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试点省以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数增长64.7%,说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在安徽省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由表1可知,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的权重最高,为0.315,对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社会保障城镇化(0.186)、空间城镇化(0.180)以及居民生活城镇化(0.164),表明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心应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土地利用、增强社会保障以及提高民生福利等方面。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比,碳排放系统评价指数增长幅度较小,2011—2014年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后保持稳定增长。研究期内,安徽省低碳化系统评价指数由0.456增长至0.548。在低碳化系统中,碳排放效率的权重最高,说明碳排放效率是衡量城市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应当继续推进城市低碳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2.各市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采用熵权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计算出安徽省各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各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

由表3可知,2011—2022年,安徽省各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均有进步,但各市差距较大,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期内,合肥市和黄山市是安徽省仅有的两个实现良好协调发展的城市。合肥市于2015年由初级协调发展提升至中级协调发展,又于2018年实现良好协调发展,2021年其NL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6市中排名第一。结合子系统评分可知,合肥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在16市中最高,低碳化水平位居第二。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引领作用。近年来,合肥市提出“打破城市单中心结构,形成‘1-4-7’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等城镇化战略,同时积极实施各项可持续发展措施,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黄山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排名第二,2020年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低碳城镇化水平较高。结合子系统评分可知,黄山市是安徽省低碳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黄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来着重推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水平快速提高,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

蚌埠、滁州、芜湖、宣城及安庆市在安徽省内属于低碳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研究期内其NL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取得了较大提升。结合子系统评分可知,蚌埠、滁州和安庆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应当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蚌埠市和安庆市一定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限制,而滁州市作为现阶段安徽省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城市,其新型城镇化水平仅位于全省第八,分析发现,滁州市经济城镇化水平虽较高,但其人口密度、人均城市用地水平滞后,说明滁州市亟需推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芜湖市和宣城市的低碳化水平相对滞后,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应当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

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有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六安、铜陵以及池州市,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淮北、亳州、宿州、铜陵、池州),且大部分城市集中于皖北地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缺乏总体布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些城市不同程度上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以至其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后,城市低碳化进展缓慢,结合子系统评分可知,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及六安市均表现出经济城镇化水平滞后。经济水平是制约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铜陵市和池州市的空间城镇化水平滞后,应当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低碳化水平方面,除亳州外其他城市的低碳化水平均较低,应加强碳排放监管,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研究期内,亳州市低碳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三。“十三五”期间,亳州市大力推动优化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取得显著成效,其低碳发展策略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2021年,安徽省仅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仍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结合子系统评分发现,上述两个城市的低碳化水平严重滞后。研究期内,马鞍山市的低碳化系统评价指数始终处于末位。淮南市的低碳化系统评价指数是16市中唯一出现下降的城市,降幅达43.5%,2021年居全省倒数第二。说明上述两市在低碳化发展方面严重落后。淮南市和马鞍山市同样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严重制约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打破发展瓶颈。

总体而言,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市低碳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转变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现阶段各市低碳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也需要关注如何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缩小各城市发展差距等问题。

3.各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采用GM(1,1)模型对安徽省各市2022—2026年的NL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数据拟合效果良好,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省各市NL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推进“碳中和”的起步期,因此,未来几年低碳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由表4可知,2022—2026年,安徽省各城市的NL系统耦合协调度将出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大部分城市将实现良性协调发展及以上水平。2026年,淮北、宿州、铜陵及池州市将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亳州、蚌埠、阜阳、滁州、六安、芜湖、六安、宣城以及安庆市将处于良性协调发展阶段,合肥市和黄山市将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仍将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应当引起重视。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低碳化指标评价体系,对安徽省各市的低碳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同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

(1)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低碳化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研究期内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低碳化城市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

(2)研究期内,各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均有提高,但大部分城市的低碳城镇化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16市中合肥市和黄山市低碳城镇化水平最高,淮南市和马鞍山市最低,大部分城市的低碳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资源型城市的低碳城镇化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面临困境。

(3)根据预测,2026年安徽省大部分城市将达到良好协调发展及以上水平,大部分城市将实现低碳城镇化,而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仍将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需引起重视。

2.建议

(1)加强产业创新,培育城镇化发展新动能

各城市应当加强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立足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就业拉动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创新促升级、扩量调结构,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培育创新产业,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各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化产业,如池州、安庆等城市可以依托风景旅游区,打造特色产业,构建“旅游+”体系。

(2)加强碳排放管理,打造低碳城镇化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倡导各城市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对提升能源碳排放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科技手段减少各行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此推动低碳化发展。同时,要重视人口碳排放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合肥、安庆等人口基数大的城市,应当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

(3)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各市应当继续利用现有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低碳城镇化战略,通过加强合作、互动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合肥市、黄山市应起到地区增长极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淮南、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同时要积极发展创新产业,引进高科技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创新;滁州市应加强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蚌埠市、安庆市应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合肥市、黄山市接壤的芜湖、六安及宣城等城市应合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邻近城市的区域合作。同时,各市应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统筹推进,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碳化安徽省城镇化
成长相册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城镇化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