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生态审美的经典呈现

2023-08-10 15:29吴怡芳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植物造景城市公园

摘要:植物造景是我国城市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修复和改善人居环境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城市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部分。时代更替对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手法、样式、种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不仅会借鉴西方造园理论,也渗透着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尊重与敬意,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理念进行了新时代的合理传承。古今生态审美的基本要义是相通的,植物造景形成的空间也是人们栖居的场所,实现生态审美需要人与自然共同参与其中。对植物景观进行生态审美,审美对象不再只是景观本身,而是景观与心灵交汇后形成的意象。文章阐述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生态审美的经典呈现。在具体实践中,三种经典的生态审美追求反映了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生态意识的崛起:“林泉高致”——清幽澄净的和谐美,“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全息美,“曲径通幽”——欲露先藏的旷奥美。这三种生态审美的经典呈现将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与现代城市公园植物造景完美融合,突出古代生态美学的实用性以及重新树立人类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下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应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综合考虑人与植物、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实现“诗意的栖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生态审美;经典呈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9436(2023)16-0-03

随着新时代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越发受到瞩目。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属于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市民及游人在其中游览、锻炼、休憩、交往,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群体交往的归属感及调节身心健康的需要。同时,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防灾避灾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公共开放空间。

植物造景在公园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植物景观的配植是植物造景的核心,它以实现生态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植。在重视生态治理的今天,植物造景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植物造景既要体现生态功能,又要满足审美需求。研究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审美思想的演进,有助于深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未来塑造更多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的城市景观。随着时代变迁,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生态审美也有所改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越来越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我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审美思想,有传统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有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是“家园”“宜居”“诗意的栖居”这些生态美学思想的东方表达,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和现代生态审美观念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细化到植物造景方面,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到了植物、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合理的审美需求,强调“相地合宜”,要根据园林生境的立地条件选择生态习性适宜的植物,“审其燥湿,避其寒暑,使各顺其性”[1]。所谓“合理的审美需求”,自是要考虑到审美过程中的生态意涵。对于植物而言,无论是其本身的生态属性和审美属性,还是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由各种植物参与构造出来的绿色空间可以有效提高环境质量,维持自然中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植物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更快地形成预期景观,达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给予其真正的美的享受,而具备审美功能的植物也更能引起人们的爱护,杂草相较于精心养护的花朵往往更易被伤害。

从崇拜自然、信仰万物有灵、认为自然附魅,到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贬低自然、控制自然的袪魅,再到人们呼唤自然的回归,渴望在都市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复魅,审美理念持续变化。如今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不仅会借鉴西方造园理论,也表达了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敬意,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理念进行了新时代的合理传承。陈从周教授在论述“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时提到:“我们造园林有一条,就是同中求异。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即所谓‘有法而无式。”[2]他认为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核心理念,有了好的立意,并不需要拘泥于形式。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一些具体方式可能已经不适合运用在现代城市公园建造中,但古今生态审美的基本要义是相通的,造出的景观总是隐藏着相似的规律。植物造景形成的空间是人们栖居的场所,实现生态审美需要人与自然共同参与,人们对植物景观进行生态审美时,审美对象也不再只是景观本身,而是景观与心灵交汇后形成的意象。

1 “林泉高致”——清幽澄净的和谐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去往山水林泉、远离城市喧嚣是如今很多城市人的内心所向。摆脱世俗生活的种种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个体的审美理想。

惬意舒适的游山玩水,并不是单纯通过隐逸尽享山水之乐,而是在尘世之中,也能够“坐穷林泉”,体会到林泉的真正快乐。城市公园便是这样的“林泉”所在,而其中的植物,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描写的:“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3]47植物是城市公园中具有生命力的系统要素,园林有植物才会有生气,而呈现出华滋之美,也只有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方能显出园林的秀美。郭熙曾提出,“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3]32,遵循植物在自然中的主从关系来造景,就像藤萝草木自然而然地围绕松树生长一样,有主有次,依主而环,层级布置,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实际上保证了它们能舒适自如地生长,也打造了有秩序的群体空间。语句将植物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将人的感情融入植物造景之中,所造之景必然是和谐而又充满意境的。

很多公园会利用竹、兰、梅、松等植物营造清寒幽静的意象,如杭州西湖的“云栖竹径”、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松风夕照”等植物景观。为与地域相和谐,北方城市多以松柏立于岩石山泉之间,郁郁葱葱,给人高远、深邃之感;南方城市则更偏好幽远之景,以秀丽林木配繁茂的灌木树丛,以微径藏于杂花修竹之间,显得清雅和缓。符合生态规律又格高韵胜的公园植物景观,可游可居,人在其中,清净平和,超然物外,身在城市却又远离城市,沉浸于草木间,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袭古典生态美学智慧,将这样的“林泉之心”通过植物造景呈现于现代园林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谋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对话与共存,岂不美哉?

2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全息美

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园仍爱将植物与石搭配成小景,生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效果,以此营造咫尺山林的意境,抑或用植物来填补建筑空隙、拉开景深,也是为达到类似效果。城市终归是城市,公园仅其中一隅,面积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让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对于植物造景的要求较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体将愈加稀缺,“咫尺山林”的造景艺术无疑将为狭窄空间中的城市生活增添更宏大的自然意趣,使人们在喧闹的城市中,也能找到可以产生归属感、获得片刻宁静甚至自我解脱的净土。

“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主导因素便是植物造景,细究当地山林间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外貌,将它们简化后搬到人造庭园中,如此能保障“因地制宜”和“结构稳定”,再依据自然群落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而美观的配置,做到“季相丰富”,从而创造出城市里的“自然山林”。在一方小天地里,植物的形态与生命力可以使空间狭而不挤、闭而不塞,达到增强空间感的效果。同时,利用植物来划分空间、模拟山林,抑或通过不同植物的生长、开花、结实而使公园四时之景不同,为园林空间融入时间因素,也为园林这种形式有限的艺术提供审美的无限可能,由部分透视整体,打破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在“咫尺山林”的意境营造中,植物高低参差、形态各异,既作为景观空间的主体,也实现了空间的分隔。作为园林中有生命的要素,植物由于其本身的生态学特点,会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一天早晚晨昏的变化、风霜雨雪的气相变化、整个生命过程的变化等,既丰富园林景观,也赋予园林以生命,所以植物景观的存在本身就增强了园林的空间感。乔木、灌木、地被花草在形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增加景深的同时,又烘托气氛,增强景观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此外,单株种植花木也是营造“咫尺山林”的典型手法,比如只种一株红梅、芭蕉、翠竹或海棠,将植物美的外延由形式美扩展到精神美的领域,留白充足,给予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人在其间,与自然相连,自是能感受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全息之美。

在佛家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小的芥子可容纳下广阔无际的须弥。简单到极点的时候,人们才拥有最大限度的空间去思考和体悟。从体验感的角度来说,此时的“少”胜过“多”。“咫尺山林”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未必很多,却能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本真,感受自然的广阔。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这座花园就会自然生长,盛大无边。

3 “曲径通幽”——欲露先藏的旷奥美

曲径之魅,在于幽趣。现代城市公园中,“曲径通幽”是被应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先藏起美景,利用各种植物或将植物与建筑、山石、园路等搭配,在一定空间内创造出无穷的变化和幽远的意境,当观赏者慢慢前进才会发现其中的美,轻易便达到步移景异的理想效果。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既有效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又延长了人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利用丰富的植物材料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能在遮挡视线的同时真正让人感觉是在走向“幽处”。“幽处”即为“奥景”,“奥景”是相对于“旷景”而言的,由“旷”入“奥”,便是“曲径通幽”。其所通之幽处,并非绝境,曲中所达之处景深丰富,展现出不同情趣,令人遐想。

我國城市公园建造最爱用竹林或柳树结合桃花来做“障景”,如同帘幕一般。有的城市公园甚至以植物作为公园外墙,不仅美观,更能将尘土、噪声都挡在公园之外,为人们提供城市里的桃花源,保证园内的清幽,使人们能在其间修复自我、安顿内心。有人说古人的生态美学智慧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但园林的环境营造就是为了让生活节奏慢下来。“曲径通幽”的意境恰是城市公园最需要的,旷奥相济引人入胜,在这里,植物既是桃源的一部分,也为桃源形成最坚实的屏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的旨趣在于以曲折幽深的空间带来妙趣无尽的心灵体验,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上下起伏的坡地,坡地上、小路边疏密分布的各种植物,风景如画。这角一丛南天竹,转过去是一棵长势喜人的桂花树,那边是大片二月兰,花卉在肆意生长。观者在植物的指引下不知不觉间看到独特的角度,探索到不一样的风景,疏林草地,繁花似锦,湖面在微风下泛起涟漪。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视觉体验,还能嗅到植物的香气,听到各种自然之声,人们的心会逐渐慢下来,变得放松、愉悦,体味到幽静深远的意境。

“藏”是为了更好地露,也是为了延长观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好事须多磨,一路穿花度柳,蜿蜒前行,才能更好地感悟旷奥之美,更深入地沉浸在自然之中,获得无限趣味。

4 结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静观美学”转变为“参与美学”,生态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占据主流。转型后的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的部分“复魅”,即适度恢复自然的神圣性、神秘性与潜在的审美性,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生态的平衡观、系统观、整体观等思想融入美学研究中,超越传统生态美学中过分强调只以人为主体、只重艺术构图形式的观念。新的生态审美思想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理念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增添了新的创造视角,更彰显出人文关怀。

城市生态系统由城市公园构成,而植物造景则是城市公园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植物的生态美应当得到充分利用,着力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生态、美好的环境,使人们在城市中也能实现“诗意的栖居”,使人类始终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计成.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M].倪泰一,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20.

[2] 陈从周.园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7:45-46.

[3] 郭思,刘维尚.林泉高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47,32.

作者简介:吴怡芳(1998—),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态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植物造景城市公园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