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真题的深度改编试题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3-08-12 08:48翁成福杨春燕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泥炭真题考点

翁成福 杨春燕

(1.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2.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

高考真题在高中教学中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导向性,高考命题遵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研究高考真题是高中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深度改编高考题是指在高考真题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知识点、题型、难度或素养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改编和调整,使其更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学习目标。对此,本文从探寻深度改编高考真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出发,以2022年山东省等级考第19题为例,对高考地理真题深度改编的典型方法进行示范研究,提出地理教学中运用深度改编高考试题的建议,以期基于高考真题的深度改编试题在地理教学中的推广运用。

一、深度改编高考真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深度改编高考真题是地理教学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深度改编高考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增强学生对考点的理解

深度改编高考题可以更好地落实考点并围绕考点拓展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高考考点;还可以延续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和难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考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和必备素养。

(二)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以高考真题为母题进行多种形式深度改编的题目,让学生面对更多类型和不同难度的题目时,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综合思维。

(三)促进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深度改编高考真题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开展探究和思辨;学生可更好地适应考试变化及应对未知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思维。例如,将高考真题设计成创新性或拓展性题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多角度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高考原题呈现

【例1】(2022年山东省等级考,19题)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图1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图1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1)15.8(或-15.8)

(2)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示例参考:①碳减排角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碳汇,减少碳源;调节气候等;

②生态安全角度:保护生态环境;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③水资源安全角度:短期看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长期看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④耕地安全角度:短期看减少耕地/粮食减产,长期看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三、高考地理真题深度改编的典型方法

(一)改编策略一:材料与知识点相同,题型改编

1.香蒲生产模式的碳排放量数值为

( )

A.54.5 B.45.4

C.36.3 D.4.6

2.同为1公顷泥炭地的a,b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

( )

A.15.7 B.15.8

C. 6.7 D.26.3

【答案】1.C 2.B

(二)改编策略二:情境材料内容相同,考点改编

1.泥炭地中土壤碳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A.森林植被丰富

B.高温湿地环境

C.低温湿地环境

D.高温干燥环境

2. 我国三江平原采用b模式开发利用泥炭地的优势是

( )

①利于减缓气候变暖

②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改善生态环境

④提高粮食产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1.C 2.C

(三)改编策略三:考查地理知识相同,材料改编

【改编示例1】泥炭是沼泽地特有的产物,由有机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三部分组成。当沼泽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其分解量时,泥炭不断积累、堆积,并发育成泥炭地。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

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农业开垦、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有150万公顷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还被用于燃料等用途而导致泥炭开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过程加快。图2示意英国泥炭地分布。

图2

图3 “虾稻共作”模式对粮食生产的积极影响

英国政府从排水和农垦等人为干扰因素入手,采取了修建堤坝,堵塞排水沟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泥炭地。结合图文资料,论述上述措施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①泥炭地与水资源安全:泥炭地可以净化水质,有利于改善水资源;②泥炭地与粮食安全:泥炭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农产品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不利影响;③泥炭地与环境安全:泥炭地有利于碳减排、增加碳汇,调节气候、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环境安全;④泥炭地与生态安全:泥炭地可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控制污染、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安全。

【改编示例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湖北省积极推动低碳农业发展,推出“虾稻共作”模式,具有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和生态安全的功效,其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呈“井喷式”发展,成为目前中国应用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的生态种养技术模式之一。

论述“虾稻共作”模式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①该模式经济效益较高,可以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②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③促进土地流转,减少土地撂荒,提高耕种面积。④改善基础设施,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粮食产量。⑤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保证农业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⑥该模式为生态养殖模式,节约了粮食生产成本。⑦该模式为绿色生产,提高了粮食品质。

(四)改编策略四:素养能力相同,考点材料改编

【改编示例3】在我国某区域(图4),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图5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图4

图5

(1)据图中的各要素关联性,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措施角度,论述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改编示例4】生态浮床是人工将植物种植在载体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和吸附等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氨、磷等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生态处理技术,表1为湖北省某流域3种常见的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生长状况及对水质处理能力的差异情况。

表1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上表数据予以论证。(要求:结论包含两个方面且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①结论一:美人蕉和石菖蒲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或美人蕉和石菖蒲更适合成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且水体净化效果好。论证一:美人蕉和石菖蒲的株高和根长增长率都较高;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大。或②结论二:伞草作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没有优势(或伞草不适合成为该地区的浮床植物),且水体净化效果不理想。论证二:伞草的株高和根长增长率都较低;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率较低,说明其对污染物的削减量小。或③结论三:美人蕉作为热带地区浮床植物具有较大优势(或美人蕉更适合成为热带地区的浮床植物),水体净化效果好。论证三:美人蕉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效果好。

四、地理教学中运用深度改编高考试题的建议

(一)挖掘高考试题内涵:溯源、延展与创新

高考题为原创题,材料来源包括专业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纪录片或大学教材内容,目的是以新情境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深度改编高考题时首先要对高考题深入挖掘,对高考试题素材进行溯源,挖掘素材中的背景知识、图片信息、涉及领域及相关知识点;然后以考点、素材、能力等为中心进行高考题的延展,如发散素材内容,或寻找同类型素材,或挖掘背景素材,或寻找更多知识点切口;改编试题在考查地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创新设计试题。

(二)研究考情与学情:精准的改编高考试题

为了更精准地改编高考地理试题,就需要结合考情与学情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精准改编出优秀试题。研究考情主要是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难度分布、命题方向、知识点覆盖率等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试题改编策略。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结合学生层次、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在深度改编高考题的过程中把握学科主干知识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通过增加或减少难度进行精准改编,设定合理的考点和难度水平,以确保试题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够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地理素养。比如:针对学生审题不仔细问题,改变题干设问角度,提高学生地理审题能力;针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一般,要敢于删除难度过大的试题;针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及思维能力较好,要以素材为基础,重构素材,设计逆向思维题目,强化解决地理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等。

(三)慧编真题题源专练库:“一拖三”模式

慧编真题题源专练库是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归类高考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并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形成的一套全面、系统的集真题母卷、考点专题训练、真题母卷同考点变式卷三种模式(即“一拖三”模式)的专项练习库。专练库的建设需要教师深度挖掘高考真题,捕捉真题试题的地理知识点和学科素养能力点,做到高考试题真用真研究。通过慧编真题题源专练库的三种模式练习,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命题角度和难点,有助于他们更加精准地把握高考考点,提高高考应对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题目难度和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如根据高考命题规律和考点,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提炼和改编,形成一套考点与真题相似度高和难度水平相当的试卷,让学生更好地模拟考场实战,从而更好地备战高考;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薄弱环节,设计的以某个高考知识点或能力为重点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集中练习,巩固其知识水平和提高解题能力。

(四)助力学生改编实践研究:提升学科素养

学生改编高考真题实践研究是指学生通过改编高考真题来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地理学科素养。这种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在真题改编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解高考命题的规律和要求,展示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宽阔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学科素养。例如,在改编高考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高考真题某一素材出发,利用假期进行类似情境的素材搜集,让学生研发初级原创试题;再通过课堂教学,不断讨论、质疑完善试题等活动得到相对完整的试题;最后通过实际做题论证试题的科学性,形成较为完善的原创试题。让学生从老师的角度改编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材料和题干设置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批判与创新性思维等学科素养。

[本文属于:恩施州2022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高考与新教材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项目编号ZGH202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泥炭真题考点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