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桥与“高亮桥”

2023-08-14 03:30李石
北京纪事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亮高梁刘伯温

李石

北京的桥,彰显了古都建筑史;北京的桥,也是一部北京城市的发展史。六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为北京的桥惊叹不已。这位“洋人”对卢沟桥玉石雕栏,千姿百态的石狮难以忘怀,在游记中感慨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一首《北京的桥》唱出了北京人对北京的桥的感怀:“北京的桥啊!千姿百态,北京的桥啊!瑰丽多彩,金熬玉栋望北海,十七孔桥连玉带……”北京的桥,不但精美且数量众多,这从现今城区的地名便可窥见一二。

现在的北京城区始建于明朝。那时,都城河道纵横,石桥遍布,此外,皇家园林,庙宇道观,大都用桥来点缀环境,石桥不计其数。如今的古都历尽沧桑,当年许多河道已成为宽阔的马路,许多石桥已不复存在,空留下桥的地名,比如天桥、高梁桥、后门桥……人们只能从这些地名,去追溯它的渊源和回忆它的过往了。

复建新天桥

北京的桥多,关于桥的传说也多,几乎每座桥都有一个故事。说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桥。天桥,准确地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二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 2013年,作为中轴线上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天桥历史文化景观重现,新的汉白玉石桥和两侧石碑一起亮相,从而结束了天桥近80年“有名无桥”的历史。话说2012年,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确定了四个名城保护,天桥景观恢复位列其中。受名城委办公室的委托,文保、古建专家王世仁参与了天桥景观恢复的研究。王世仁回忆,当时,他搜集了有关天桥的书籍,还有一些人对天桥的回忆。而有关天桥的历史照片很少,他只找到了两张。“两张照片都比较模糊,一张是清朝时候的,可以看出是个拱桥;另一张是民国时期的,可以大概看出栏杆的样式。”据2012年5月底市规划委网站公示的重建天桥方案,老天桥的遗址原位将以“印记”方式标示,而将石拱桥和石碑迁至南侧绿化带的前端。历史文化景观延伸成为景观带,同时作为整个天桥演艺区的开端。由于天桥遗址所在地已是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因此在复建时,位置向南偏移了40米。王世仁透露,在方案公示前,名城委的专家们也普遍认可将桥向南移,毕竟仍在中轴线上。而后,为了让老天桥的重建更加原汁原味,王世仁还找了一些清代桥梁建筑方面的书籍给天桥重建作参考。王世仁表示,他已看过近日亮相的“新天桥”,他个人比较满意。新天桥基本按照原样复建。

再说说因桥而得名的天桥这个地方,“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事。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

高梁桥的传说

西直门外的高梁桥,那引水入京的神话人物高亮,至今仍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英雄。高梁桥又称高亮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交界处,原来处在高梁桥路横跨南长河之处。如今高梁桥路已改从该桥两旁经过。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

相传,明初燕王和刘伯温选都城址在北京,当时的北京是一片苦海。刘伯温便命掌管北京水源的龙王把水搬到别的地方,否则就修座哈达门把它压在底下。龙王无奈,只好照办。北京城建好后,龙王忌恨刘伯温,便偷着把城中水井的水抽干放在水袋里和龙母一起推着小车逃出了西直门。刘伯温知道后变了脸色,派大将高亮骑上快马,出西直门朝北追去。高亮赶上了龙王,向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枪。立刻山崩地裂的一声响,高亮掉马便跑,快到城门时,高亮回首一瞧,见洪水滚滚,白浪滔天,一个浪头把他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之后,水势慢慢缓和下来,流入长河一直向东。高亮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北京的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桥,取名“高亮桥”。后谐音转为“高梁桥”。

时代变了,古都北京也发生了巨变。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桥。过去人们挂在嘴边的桥是河桥,现在则是道路上的立交桥了。

立交桥的发展,见证了首都北京的巨变,从时空的角度说,立交桥又是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连接点”。从老北京的天桥、高梁桥、后门桥等,到新时期数百座立交桥的变化,那些老桥成了北京老人茶语饭后的故事,新型的立交桥犹如一部雄伟壮阔的都市交响乐章,在今天崭新的北京奏响。

猜你喜欢
高亮高梁刘伯温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聪明的刘伯温
中央高亮企业家精神
高亮国画作品
高梁红了
刘伯温逝世成谜
浅谈伊犁垦区高梁高产栽培技术
Bicycle capacity of borrowed-priority merge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China
七十四斤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