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令人和悦

2023-08-16 11:45赵小和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离人秋光月色

赵小和

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的这首词还有一句小序——“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小序主要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职于颍州(现安徽阜阳)。颍州风景秀丽,是苏轼人生中难得的小憩之地。聚星堂是之前欧阳修守颍州时修建的游宴之所。欧阳修喜欢这里,退休后在此定居。

赵德麟是宗室子弟,担任通判。苏轼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在这个春夜,苏轼与他一起喝酒。

“月午”,指的是月亮升到天顶,时间为阴历十五的半夜。“香醪”,美酒佳酿。“婉娩”,柔美,美好。月光照进了苏轼的酒杯中,有着酒一样的芬芳。酒杯摇荡,月色映照着的酒光也不停摇荡,若在起舞。月色是如此皎洁明净,所到之处皆银色,而聚星堂前的梅花也变得格外晶莹璀璨,仿佛与月光一样动人。

苏轼漫步在空明的回廊上,月光使回廊也变得空明起来。半落的梅花散发阵阵幽香,格外绵长。视觉、嗅觉和味觉好像都不够用了。苏轼沉浸在月光、美酒、梅花所共同营造的氛围里,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刻的美好。

“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对应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里的“少年”是泛指,也指赵德麟。苏轼自己也沿着回忆里的时光小径回到了少年时,与眼前的少年同饮同吟,敞怀畅谈。如此,是良辰美景,亦是赏心乐事。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秋光”,秋月。“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苏轼自己。春月不像秋月,照着孤独的远行人,而爱照“少年行乐处”。春月代表人生少年时,欢乐多 ;秋月代表着人生的秋天,离别多。有意思的是,这两句词跟苏轼的夫人有关。

在那个春夜,聚星堂前的梅花盛放,月色皎洁。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心情大好,于是邀来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春月》。“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正是取自夫人的语意。

不过,这里的夫人是指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并不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女主角王弗。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年近六十,这一年距离王弗去世快30年了。“眼前人”王闰之一直陪伴着他,包括令他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发生前后。然而,这一年的苏轼并不知道,王闰之第二年就永远离他而去了。苏轼几乎没有用文字直接写过她,但在这首词里,我们感受到了王闰之的善解人意以及苏轼对这份善解人意的回应。

“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喜欢的,也不仅仅是春月。苏轼的人生是不能没有月亮的。月亮是他离开故乡时带走的行囊。想家的时候,他就望一望月亮。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2700多首,其中写及月亮的有300多首。月亮以各种姿态出现在他的笔下: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它们陪伴他度过了很多很多个夜晚。

月亮是苏轼的亲人,是苏轼的朋友,更是苏轼心底的柔软。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已很好,而有人共享则更好。苏轼的心是热烈的、赤诚的。他希望有人走进他的心里,共饮一杯月光美酒。

在苏轼的生命中,有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月好,花好,人也好,他沉醉了。人間的一切都如此珍贵,他想留住那晚,留住无数个像那晚一样的日子。于是,他把那些珍贵的日子记录下来,晾晒在恒久的月光里。

猜你喜欢
离人秋光月色
深秋感怀
芦花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秋行
塞北月色美
再 去
乡 愁
乡愁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