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到命题: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
——以“翻身水渠”地理试题设计为例

2023-08-21 01:31冯月銮叶先流黄飞萍曹志宏
地理教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水渠命题试题

冯月銮 叶先流 黄飞萍 曹志宏

(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 福建 福州 350400)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1]这意味着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等问题,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聚焦“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2023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为:坚持立德树人;考查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灵活情境;命题设问更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2]由此可见,高考仍将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强化对关键能力的考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仅是指导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存在“机械刷题”和采取“题海战术”的现象,并不了解高考命题特点与考查方向。因此,笔者基于高考相关文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学生学情,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让学生从命题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解题向自主命题的转变有以下意义。第一,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与特征。学生依据真实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第二,能够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自主命题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高考命题意图与答题思路,提高图文信息获取与分析的能力。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能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更灵活地调动知识,将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解题、刷题训练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自主命题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协助学生绘制地理试题中的示意图、评价与完善试题设计等,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命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构特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二、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思路

高考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将二者串联在一起。[3]学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也应该遵循这三条逻辑主线——核心价值、能力素养与情境载体,三线并行(见图1)。以“翻身水渠”试题情境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实践,突出核心价值,培养能力素养。同时,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试题设计过程与成果,了解学生在能力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图1 以“翻身水渠”为例的学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逻辑主线

基于三条主线的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实施过程包括选择试题情境、设计具体问题、编制试题答案、开展调查论证、教师审阅评价、师生探讨完善等环节,并通过“课前 + 课上 + 课后”的模式分阶段开展。课前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试题情境;在课堂中进行具体问题的设计与试题的完善,可安排2个课时;编制试题答案、开展调查论证与教师审阅评价3个环节主要在课后完成。

三、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以“翻身水渠”地理试题设计为例

本次教学活动的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在高考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开展。自主命题实践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先个别思考,后小组合作。本次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关键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1.选择试题情境,设计具体问题

开展学生自主命题实践,需要依托具体的试题情境。情境素材可以由学生自主选取,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命题的效率以及教师审阅评价的可操作性,本次命题素材由教师统一提供,选取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平潭湖南村“翻身水渠”。与传统地面水渠相比,翻身水渠形似桥梁,其中的地理原理值得深入探究。图文材料如下。

翻身水渠位于福建平潭岛湖南村,1974年奠基。水渠形似桥梁,依地势而建,以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宽1米,现存长度100米,大石拱底部距地最高6.5米(见图2)。早期平潭田地多,农作物灌溉却是一个大难题。水渠的建成,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贡献。翻身水渠连接三十六脚湖,跨越两个自然村(见图3),完全由人工修建。建造所用石材大小一致,棱角分明,严丝合缝,足见当时垒筑之踏实精细,而如今大多已废损。2020年12月,翻身水渠被评为平潭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拟推荐点。

图2 湖南村翻身水渠侧视图(a)和俯视图(b)

图3 三十六脚湖及湖南村地形图

学生根据“翻身水渠”相关的图文材料,设计具体问题。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为此,教师向学生展示近年高考试题设问,学生总结其特点:有明确行为动词;设问切口小,有限定条件;考查区域特殊性;体现开放性、实践性等。根据高考试题的设问特点,学生修改自己提出的问题,使“疑问”向“试题”转变(见图4)。学生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不仅能够完善“翻身水渠”试题,而且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考命题特征,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图4 “翻身水渠”部分试题设问

2.调动地理知识,编制试题答案

学生对试题设问进行修改、完善后,需结合图文情境,调动地理知识,编制试题答案。答案的编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构建思维导图,明确试题答案的基本方向与角度,再转化成学科术语进行描述。下图是学生针对“根据翻身水渠的形态特点,推测平潭岛的气候与地形特征”这一问题构建的思维导图(见图5)。答案的编制可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再通过师生集体探讨进一步完善。

图5 学生构建的试题答案思维导图

3.开展调查论证,确保科学命题

为确保命题的科学性,调查论证是关键环节。调查论证可以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查阅网络资料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开展调查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完善甚至推翻上一阶段的结论。例如,学生一致认为平潭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因此翻身水渠主要在春季发挥灌溉作用。而学生通过查阅平潭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图(图略)发现,平潭岛7、8月实际降水相对较少,且气温高,蒸发作用强。地理教研组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也证实了翻身水渠主要在夏季发挥作用。此外,学生前期认为翻身水渠的修建可以减弱地表起伏的影响,由此推测平潭地表起伏较大。但学生通过查阅湖南村地形图,以及对比太行山红旗渠,发现翻身水渠能够凌空而建,与其地表起伏相对较小有关。因此,试题答案的表述应该更加严谨。

学生通过开展调查论证,认识到试题情境是真实复杂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地理学科知识,还需要结合情境区域背景的特殊性。

4.教师审阅试题,评价思维结构

学生初步完成试题设计后,教师可以借助教研组力量,对学生命制的试题进行审阅。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差异。

SOLO分类理论指向“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是一种学业评价方法。学习者在解释某一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是可以测量的。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结构水平五个层次,[4]其思维结构层次与表征如下(见表1)。

表1 SOLO思维结构层次与表征

以试题“分析平潭岛年均降水量多,但农业灌溉却成为一大难题的原因”为例,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基于学生试题设计的思维结构评价

通过思维结构评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结构层次处于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个体间的思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5.师生共同探讨,完善试题设计

为进一步完善试题设计,师生对已有成果进行探讨与汇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试题设计成果。师生对试题的图文情境、设问以及答案展开讨论,对其进行筛选、修改、补充,最终汇总成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试题,其中主要包括分析类、比较类、论证类试题(见表3)。

表3 “翻身水渠”试题设问与参考答案汇总

四、高中生自主命题实践与评价反思

1.发挥教研组专业互助功能

学生自主命题活动可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穿插开展。试题情境的选择、学生试题设计评价等环节需要发挥教研组专业互助功能。教研组分工合作,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命题的主题,形成教研组共享资源。

2.以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为重点

学生自主命题活动要尽量避免教师的过度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命题活动可以将课堂和课后时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实践。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思维结构层次的评价,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诊断、反馈,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为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指导性,应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除了采用思维结构层次评价,也可以对学生自主命题的实践过程及成果展示进行表现性评价,评定学生应用知识、整合学科内容以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

猜你喜欢
水渠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最重的工作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