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不同贴扎方式对髌韧带长度的影响

2023-08-21 01:36王磊王悦曦马前程何宇周维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效贴获得性髌骨

王磊,王悦曦,马前程,何宇,周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沈阳 110134)

目前,由运动、车祸、膝关节炎等造成的下肢损伤患者日益增多,下肢损伤术后患者常发生获得性低位髌骨情况[1]。获得性低位髌骨可导致膝关节结构改变,出现活动范围缩小、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已有研究[1-2]表明获得性低位髌骨的发生与髌韧带、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软组织挛缩等有关。获得性低位髌骨常用的矫治方法包括关节松动术、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低频电刺激、肌内效贴贴扎技术等[3]。肌内效贴贴扎技术采用特殊弹性贴布,以特定方法贴于体表,产生力学及神经生理学效应,从而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或其他治疗目的[4-6]。研究[4-5]显示,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可以持续作用,激活股四头肌肌力,并能够维持矫治效果。肌内效贴不同贴扎方式对获得性低位髌骨治疗效果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肌内效贴不同贴扎方式对髌韧带长度 (length of patellar ligament,LPL)的影响,旨在为获得性低位髌骨的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招募年龄18~24周岁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 膝关节疼痛;(2) 长短腿;(3) 任何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4) 髌骨位置异常;(5) 治疗过程中肌内效贴过敏;(6) 治疗过程中肌内效贴脱落。共纳入45名。男15名,女30名。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体质量/身高2,测量髌骨纵径 (height of patella,HP)。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根据贴扎方式分为I组 (I形贴扎)、U组 (U形贴扎) 和I+U组 (先I形贴扎,然后U形贴扎),每组15名。3组年龄、性别、BMI、HP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均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3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贴扎方式

3组均采用软组织支持贴扎方式[3],贴扎时间为1 d。见图1。

图1 3组肌内效贴贴扎示意图

1.2.1 I组:I形贴扎。受试者仰卧,屈膝30°,锚点位于髌骨下缘,贴布的最下端在髌骨下缘下约1 cm处,以中度拉力沿股直肌走行向上止于髋关节下方。

1.2.2 U组:U形贴扎。受试者仰卧,屈膝30°,锚点位于髌骨下缘,中间为锚,贴布的最下端在髌骨下缘下约1 cm处,一端以中度拉力沿股外侧肌止于股骨大转子下方,另一端以中度拉力沿股内侧肌止于腹股沟下方。

1.2.3 I+U组:先I形贴扎,然后再U形贴扎。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采用Insall-Salvati法[7]测算,测量HP和LPL。于贴扎前、贴扎后、贴扎1 d后和贴扎解除后分别在30°位(仰卧)、60°位 (仰卧) 测量LPL。

1.3.1 HP测量:受试者仰卧,膝关节摆放在休息位,测试者找到髌骨的上极 (a点) 和下极 (b点),并用双手拇指指甲分别立在a、b点,其助手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至0.001 cm) 内径测量a、b间的距离,测量3次并计算均值;每次测量完毕卡尺归零。

1.3.2 LPL测量:受试者仰卧,膝关节分别屈曲30°、60°摆放,助手先找到髌骨下极 (b点),然后找到胫骨粗隆的最高点,嘱受试者主动伸膝,测试者用指尖上下触摸,找到可触摸到肌腱活动最下面 (c点)后用两手拇指指甲分别立在b、c点,助手用电子游标卡尺内径测量b、c点间的距离,测量3次并计算均值;每次测量完毕卡尺归零。见图2。

图2 LPL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贴扎前3组LP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贴扎前比较,无论是30°体位还是60°体位3组贴扎后即刻、贴扎1 d、贴扎解除后LPL均显著增加 (均P< 0.05)。与I形组、U形组比较,贴扎后即刻、贴扎1 d时I+U形组LPL均显著增加 (均P<0.05),而I形组和U形组同时间点LP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见表2。

表2 3组不同时间、不同体位LPL比较 (±s,mm)

表2 3组不同时间、不同体位LPL比较 (±s,mm)

1) 与同组贴扎前比较,P < 0.05;2) 与同时间I组和U组比较,P < 0.05.

分组30°体位时LPL 60°体位时LPL贴扎前贴扎后即刻贴扎1 d贴扎解除后贴扎前贴扎后即刻贴扎1 d 贴扎解除后I45.35±4.74 46.71±5.161) 49.47±5.071) 47.75±4.391) 45.92±5.5146.71±5.161) 49.47±5.071) 47.75±4.391)U45.30±3.93 46.77±4.731) 49.14±4.441) 48.18±5.401) 46.17±4.1246.77±4.731) 49.14±4.441) 48.25±5.391)I+U45.08±3.34 52.05±4.801),2) 54.85±4.441),2) 50.65±4.881) 46.07±7.2654.10±7.171),2) 56.33±6.201),2) 51.23±6.361)

3 讨论

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分析发现,当股四头肌收缩及伸膝时髌骨向上移动,屈膝时髌骨向下移动。髌韧带作为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髌骨位置及关节间隙,LPL和髌韧带形态变化可影响伸膝装置及膝关节生物力学机制[8]。临床中获得性低位髌骨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和低频电刺激均为激活和增强股四头肌肌力[3],通过肌肉的收缩延长LPL,提升髌骨位置。关节松动术是被动的向上推动髌骨,以此提升髌骨位置,延长LPL。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关节线调整使70.6%低位髌骨患者术后髌骨位置恢复正常[9]。

肌内效贴通过激活皮肤感受器,加强外周传入信号,反馈调整关节、肌肉,控制和维持肌肉张力[4],肌内效贴贴扎于股四头肌,持续的本体感觉输入增强了股四头肌的肌力[4-5]。此外,有研究[4,10]报道肌内效贴可通过增加皮下间隙、促进循环发挥功效。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常将贴布裁剪成多种形状,I形、U形贴布常用于引导肌肉、筋膜、力学及功能矫正等[4-5]。研究[4,11]显示肌内效贴各种贴扎方式均能提高股四头肌肌力;促进循环和肌肉收缩,改善肌肉功能。另外,肌内效贴自身具有弹力,在给予肌肉骨骼外部力学支持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关节活动[4,12]。本研究结果显示,3种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均可延长LPL,改变髌骨的位置,使髌骨略向上移动,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与I形组、U形组比较,I+U形组LPL在贴扎后即刻和贴扎1 d时均显著增加 (均P< 0.05),可见I+U形贴扎效果优于I形和U形。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I形、U形及I+U形贴扎均可延长LPL,提升髌骨高度,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于获得性低位髌骨的治疗中。而且,I+U形贴扎效果优于I形、U形。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研究对象为健康人群,对于获得性低位髌骨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效贴获得性髌骨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验案
一例犬髌骨内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的治疗进展
肌内效贴对女性大学生膝关节肌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