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情味慷慨悲凉,言辞刚健清新

2023-08-22 19:40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蔡文姬观沧海青梅

雷江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之前,虽然有杰出诗人,也有文人诗歌,但对于内容颇丰的民间诗歌来说,也只是涓涓细流。建安年间,大量文人感时伤世,创作了不少风骨极佳的作品。自此,文人诗歌开始主宰诗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讲坛

建安风骨

“蓬莱文章建安骨”,提到建安文学,人们必然会以“风骨”二字来概括其特点。那么,何谓风骨呢?

“风骨”一词,古已有之。魏晋时期多用来评论人物,“风”指精神气质,“骨”指骨骼形态,是对人物气质及外表的综合评价。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用到文学领域,指代刚健遒劲、文质皆美的作品。最早被认为具有“风骨”的文学,就是建安文学。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诗句中所说,建安年间正是群雄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一大批文人感叹时世之艰,抒发报国之志,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诗歌的高潮。其中的代表作家,有“曹氏三杰”与“建安七子”。

“曹氏三杰”,指的是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被称为一代人杰,绝非《三国演义》中脸谱化的“奸雄”。曹操的诗歌,或描写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中,他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连绝世枭雄也对战乱触目惊心,心生悲痛。他的诗中还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如在《短歌行》中他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他决定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赢得天下英杰皆来归顺。

曹丕即魏文帝,他的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中有一句“别日何易会日难”,后世诗人李商隐受其启发,写出了动人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散文创作方面,曹丕有名篇《与吴质书》传世。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主张,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是曹丕的胞弟,因其曾参与世子之争,在父亲曹操去世后备受猜忌。传说曹植七步成诗,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理想和抱负,比如《白马篇》中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奋发之意流于笔端。但他后期的生活多在兄弟相残的阴影之中度过,因此压抑悲愤之作居多,比如《赠白马王彪·并序》中的“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这句诗就将悲伤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曹氏三杰”虽皆具“风骨”,但具体风格却有所不同:曹操的诗慷慨悲凉,曹丕的诗婉转缠绵,曹植的诗绚丽多姿。

“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和《登楼赋》,《七哀诗》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的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登楼赋》则是诗人在荆州时登麦城城楼所作,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恨,情真意切,极具感染力。“建安七子”普遍采用五言诗的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与“曹氏三杰”一起共同铸就了“建安风骨”的辉煌。

经典课堂

胸有天下,壮怀激烈

——《观沧海》和《龟虽寿》比较阅读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的诗作,曾经引起无数后来者的共鸣。品味曹操的传世名篇《观沧海》和《龟虽寿》,你会发现两者有诸多共同特点:

创作的时间接近。《观沧海》创作于建安十二年,这年八月,曹操北征大败乌桓,得胜回师,在经过碣石山时,豪情满怀,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次年,年过五十的曹操回顾人生,无限感慨,又写了名篇《龟虽寿》。

表达的主题相通。曹操大败乌桓,巩固了后方,令他踌躇满志,意欲挥戈南下,实现一统山河的宏愿。曹操的抱负,在两首诗中均有体现。前篇沧海气吞日月,后篇“烈士”壮心不已,都是诗人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最直接的表达。

皆有名句传世。《观沧海》中有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运用想象,写出了沧海包容万物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激发了后世无数人永不服老的进取精神。

都擅长遣词造句。《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一个“观”字,总领全篇,引出了下文的景物描写。在《龟虽寿》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一句,其“虽”“犹”前后勾连,严丝合缝。而《观沧海》中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和《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虽不完全工整,卻开后世对偶句之先河,给人以形式上对称的美感。

都以歌咏结尾。两首诗都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这是乐府诗结束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我们也从中知道,曹操能在继承“诗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用旧乐府的形式来表现新时代的内容,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可以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民间诗歌到文人创作的发展,揭开了一个文学时代的序幕。

细加品味,两首诗中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抒情方式有别。《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壮观景色和心中远大抱负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意蕴不言自明;《龟虽寿》则直接诉说感叹、困惑、思考和觉醒,抒发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精神,极具感染力。

谋篇布局不同。《观沧海》先总写后分述,逐一描写景致,思路严密,层次井然。而《龟虽寿》则妙用转折,先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看似矛盾,却表达出诗人的“壮怀激烈”,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小练习

1.用现代汉语翻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

2.试概括《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怀。

参考答案

1.太阳、月亮和银河,都好像在沧海中出现和运行(此处互文,宜合起来翻译)。

2.表达了曹操建功立业、统一中国北方的抱负(意思相近即可)。

古今漫谈

无情未必真豪杰,一代枭雄曹操对酸酸甜甜的青梅,就有舍弃不掉的情怀。他与青梅的故事,表现了这个铁血男儿心中睿智和柔软的另一面。

青梅与曹操

管 弦

初夏时节,江南的梅雨还没有落,青青的梅就挂满枝头,是为青梅。

古往今来,与青梅相关的人和诗句多得难以赘述,但最懂青梅的,非三国时曹操莫属。

青梅,甚至被称为“曹公”。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除了留下“望梅止渴”的成语外,还有一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广为流传。刘备未成气候时,在许昌被尊为皇叔,曹操邀刘备到青梅亭共飲,青梅煮酒论时事。没想到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连筷子都掉在地上了。好在当时空中响起一声惊雷,刘备巧借雷声掩饰过去了,“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其实是掩饰了他“胸怀天下”的雄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一节写得很细致,曹操的从容、狡黠、试探,刘备的伪装、周旋、机智,演绎了一场刀光剑影,浸染了梅香和酒香,直至肝胆、心脾。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曹操也是有“青梅竹马”的,且那“弄青梅”的女子也不一般,她就是天生丽质、博学多才、尤善诗赋、精通音律、声名远扬的蔡文姬。蔡文姬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曹操曾做过蔡邕的学生,常常出入于蔡邕府上,按照辈分跟年龄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学妹。

有曹操这样的“骑竹马郎”,蔡文姬还是应该感到庆幸的。她初嫁当时河东望族卫家的卫仲道,不久因丈夫去世回到娘家。南匈奴入侵时,她又为匈奴左贤王所掳。幸而曹操念念不忘师恩和年少深情,在统一北方后,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流落在南匈奴的她赎了回来,让她嫁给董祀,并对她和董祀的生活给予了接济和帮助。曹操的帮助,还让蔡文姬可以坚持发挥自己的才华,蔡文姬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成为中国诗歌史最早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曹操,成为蔡文姬坎坷命运里的一道亮光,让青梅竹马闪耀在了历史中。(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小练习

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2.文中写了曹操与青梅有关的哪几件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完整地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酸又甜,吃了可以解渴。

2.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方法让士兵战胜干渴,找到水源;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救助才女蔡文姬。

猜你喜欢
蔡文姬观沧海青梅
观沧海
蔡文姬(节选)
且将蚕豆伴青梅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下
陶瓷绘画《观沧海》
蔡文姬辨琴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蔡文姬与后世《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辨琴
自制青梅酒,生津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