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

2023-08-23 03:48张杰潘承恩楼韵佳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张杰 潘承恩 楼韵佳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产业升级下乡村振兴对“职教赋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在“职教赋农”过程中存在办学组织之困及需求对接之困。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校地联合、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助力的三大典型模式,探究其经验及做法,从校地协同、校企合作、院校联盟、师农结对四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可以助力典型模式的推进,形成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职教赋农;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张杰(1982- ),男,湖南永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潘承恩(1974- ),男,浙江温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楼韵佳(1995- ),女,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规划课题“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S2023ZD03,项目主持人:张杰)、2023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价值、现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3B33,项目主持人:楼韵佳)和2021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1WH70077ZD,项目主持人:徐时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88-07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职教赋农”,是以职业教育的“技能力量”为农民的劳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赋能,以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为现代农业新产业新形式蓬勃发展赋能,以职业教育的“教育本质”为农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员培养赋能。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系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需要发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研究“职教赋农”的现状与模式,优化创新“职教赋农”的推进策略。

一、“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支持下“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支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专业对接产业的设置布局、人才保障机制、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及方式、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农村创新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改革方略和保障措施。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为“三农”赋能的价值逐渐显现,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基地、耕读知识普及化的推进通道、脱贫攻坚和继续教育的牢固阵地。然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工程,尽管党和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制度,但大多数集中于供给侧单方发力,缺乏与其他地方部门及组织工作的协同,致使各方在开展乡村振兴服务项目时出现信息沟通“时差”、信息内容“偏差”,农村职业教育存在招生困难、留存率低、课程内容不实用等问题。对此,需要推动形成完整政策服务链的配套体系和推进策略,减轻赋能阻力,顺利推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二)产业升级下乡村振兴对“职教赋农”的需求迫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并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是加速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农村电商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中存在认知度较差、规范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互联网电商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现有的电商专业教育内容与培训课程难以匹配农村电商产业的实际需要,导致部分农民因缺乏销售技巧和电商运营能力,难以将质量优秀的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甚至部分地区出现村长、县长及干部网上直播带货却销量不佳的情况;另一方面,电商主播对农产品不熟悉,缺乏对农产品进行专业分类和分级的技能储备,导致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与直播展示的商品差距较大,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及其主管部门亟须分析地方产业升级的优势,加强对农民数字化培训的力度,并在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背景框架下组织技术能手、行业模范、专业教师到农村开展专业化培训,扩大农村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人才。

(三)办学组织中“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态圈尚未成形

“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存在办学组织之困。从办学主体构成看,围绕农村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联盟数量较少且合作程度较低。2021年6月,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发布了两批共299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其中,农业领域的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企业数量仅占10%。国内的职教联盟牵头单位和联盟成员中,大多数由中职、高职院校牵头,其他层次的教育单位及行业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明显。由职业院校牵头的院校联盟成员大多数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合作程度较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受教者上升通道闭塞、发展缓慢。从办学院校的分布格局看,教育资源较为分散。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全國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20个农业类专业。从开设专业角度来看,尚未形成区域院校联盟,同一专业在不同省市地区呈现出地域特征,均立足于当地经济特色和产业,对于相似地域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专业缺乏“并集”,职业院校之间亟待加强专业联系。整体上看,专业开设在地域上呈点状分布,各职业院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滞后性。大多数办学主体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民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及规划,没有改变其职业观念和创业观念,无法将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到乡村振兴中,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三农”问题。此外,受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理念的限制,“轻农、脱农”的价值倾向明显。从教育部2021年8月发布的普通专科分专业大类的学生数量统计情况看,农林牧渔大类仅占19个专业大类总人数的1.97%,比前一年度招生人数占比降低0.15%,涉农专业出现招生逐年下滑的现象。

(四)技术服务中“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准度尚未达标

“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存在需求对接之困。一是“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未找准。每个地区乡村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如东部地区的乡村重点致力于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则更侧重于人才振兴和医疗振兴。职业教育若对每个乡村采取相同的助力模式,片面学习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助力农村的模式,生搬硬套其他成功案例,则脱离了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农民无法快速受益于职业教育。对于农民个体而言,每户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面临实际问题,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准性”是关键所在。目前,职业教育的帮扶倾向于普适化培训,无法做到“精准对接”,难以发挥职业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同时,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偏向于关注农业前沿技术,不顾农民对技术知识的实际需求,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在农村发展中的资源储备和技术积累。二是乡村振兴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对等。乡村振兴中的个体素质提升不能说明所有受教育者都实现了精神文明富裕的目标,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之间会出现偏差。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往往本着“补缺”的原则开展扶贫工作,忽略了村民的思想引领和精神风貌建设。当前,部分职业教育组织培训忽略了对少年及老年群体的教育,难以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仅如此,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容易采用传统的职业教育思维,未能将赋能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机制体现在乡村振兴中。因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不仅要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及思维观念,引导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分析

(一)校地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校地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将农村本土产业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连接,既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创新能力,又可以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联合当地企业、行业协会,在农村进行新型学徒和技术人员培训,为乡村大学生提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技术研究基地”等实践场所,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与再教育机会,帮助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如江口镇与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村共建”计划,依托学校专业团队,整合地方资源特点与乡土文化,把百年侨乡文化资源转变为“乡土IP”,推动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贵州省凯里市在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的同时,还组织村寨集中培训,邀请省级大师传授苗绣技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村经济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经济,校地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利用二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辐射到各个领域和层次,促进农村产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使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土地也能接受系统的技能培训教育,促进农村技术带头人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校企合作实施定向培养

校企合作實施定向培养是实施人才振兴的最佳路径,不少地方职业院校集合区域发展特色,围绕劳动力市场紧缺工种,与企业共同打造新技术与新产业结合的专业岗位,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等,构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新技术产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地区采取以学校为主体的驱动模式。全国许多职业院校实行“3+2”联合培养模式,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的相关企业需求设立相应的专业,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利用职教资源,发挥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部分地区采取建基地和建专业双向并行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办学,企业投入资金用于学校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则有针对性地将涉农专业学生培养成兼具基础农技知识和农村管理经营能力、能够下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不少地区采用校企双主体驱动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设“专题培训班”,围绕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一领域,采用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搭建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旨在培养出具备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化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以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在这样的综合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接受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要学习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等商业管理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到企业实习、参观,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掌握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技巧。

(三)政府助推成立乡村振兴学院

乡村振兴学院是培育农村复兴人才的机构。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发力的新模式,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与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乡村振兴学院在农村建设和农技人才培养上展现出全方位、多主体的优势。部分地区职业院校与当地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在人才培养服务上展现“全方位”。学院依托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在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重点关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实际需求,共同构建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与乡村振兴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解读与人才培训等服务。乡村振兴学院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体现“多主体”。注重发挥涉农企业的现代农业经验和产业资源优势,部分地区职业院校构建“政府+大型国企+农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培训项目。在政府指导下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下的师资队伍,面向社会聘请在农村本土成长起来的生产实践性人才,开展农工培训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将现有的技术成果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为农村建设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服务。

三、“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

(一)构建“校—地”协同模式,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招不来、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的情况,需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构建“校—地”协同模式,帮助农民顺利从“体能”劳动过渡到“技能”劳动,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黏合力。

第一,在合作关系的构建上,各地主管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校对一村”、“一校对多村”、校村共建合作社等多种合作方式加强职业院校与乡村之间的联系。通过开展校地合作组织乡村再创业活动、共建孵化共享平台,以科技创新为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和合作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其中,农民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决策和规划过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和创新;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供给者,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持。

第二,在人才留存上,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留人的关键。当地政府应支持县域职业院校将教育场所设至农村当地,组织专业师资下乡,为回乡人员提供农村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开展技能研修、提升培训、考核评价,并配备培训相关的各类设备设施,满足乡村各类人群的培训需求。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科技就业创业,推动县域内技能人才数量增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需要注意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是既懂农业技术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进行教育培训以外,还要制定认定管理体系制度。要打通、拓宽选育及用人渠道,新型职业农民不应局限于当地村民,还应包括愿意扎根乡村一线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社会人员,并形成培育“前期—中期—后期”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同时,培育内容应紧贴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培训计划,做到“人尽其用”。

第三,在人才培育上,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增强乡村振兴的吸引力。返乡人员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群体之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大部分返乡人员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发挥自身优势,难以推动产业发展,急需地方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可通过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规模化经营、乡村环境整治和特色文化传承等工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同时,校、地双方合力培养和挖掘本土人才,共同做好乡村技能人才的精准挖掘认定工作,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二)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产业切入点

针对产业升级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较短且价值不高的问题,应将农业经营活动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发展从增产到提质。将农产品经营新业态和培养系统嵌入农村发展中,发挥校企在电商实践项目、师资力量、培训体系三方面的合力,为当地农户及个人提升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助力现代农业专业群数字化转型。

第一,校企双方应合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校企联合打造农村电商项目实践服务平台,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商”的创新模式,形成农业信息聚合高地。农村电商企业发挥数据和资源优势,为农业产业振兴提供一系列精准化服务工作;职业院校发挥技能培训特长,通过承接企业项目获取农业产业一线的导向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职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域农业农村产业园、地方龙头企业领先技术等优势,将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相对接,让农民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逐渐改变思维意识。

第二,校企双方应合力增进农村电商直播规范化。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对农村电商直播规范进行正向引导,加强培训和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在组织成员构成方面,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农村电商培训导师、企业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面,由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负责农村电商基础知识和运营推广能力指导工作,由企业导师负责电商运营的实战演练,着力提高农村直播电商的规范化程度。

第三,校企双方应合力推进农村电商培训体系化。双方应依托电子商务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农村电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县域经济等部门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互联网+”培训,并将培训结果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提供相应岗位和任职资格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机构对学院进行考核,向考核通过者颁发合格证书,并提供后续的培训答疑及跟踪服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三)構建“校—校”联合模式,凝聚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合力

针对办学组织中“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生态圈未成形的问题,要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校—校”联合模式,让职业教育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时效由“中途”转向“终身”。职业院校应主动加强与其他教育层次之间的联系,积极寻求合作关系,围绕乡村振兴形成职教联盟,进一步拓宽农村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最终形成“大片区”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院校联盟,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融合。

第一,以点带面,各类教育组织机构发挥所长。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职教联盟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各方优质教育资源聚合,使农民有更多渠道获得进一步的教育。中等职业院校重点面向城市、园区和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职业院校立足“三农”发展,重点面向基层社区(街道)、工业园区、农村和各类企业,为其提供劳动力技能培训;普通本科院校则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围绕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特色,深入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问题,打造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高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智库;继续教育学校要面向农村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等群体,以实用技术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为培训重点内容,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从线到片,加强专业领域互通衔接。对于服务领域相同、专业基础相近、职业岗位相似的农业类专业,各类教育组织院校要加强联系,聚集各方优质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性、鲜明特色的农业类专业群,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协作,必须从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入手,为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提供有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中职教育提供专业群通用的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高职教育提供针对涉农专业领域开设的应用性课程;普通高等教育提供针对农业技术研究领域开设的专精性课程;继续教育提供服务乡村的综合性能力培养课程,以此形成多元化技能培训链条,满足村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升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四)构建“师—农”结对模式,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效度

针对技术服务中“职教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准度尚未达标的问题,要强化内生动力,构建“师—农”结对模式,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职业教育帮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职业院校要全面加强对乡村的技术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至农村乡间,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产业指导员制度相互融通,唤醒乡村教育主体的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一,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开展农业技术教育科普活动。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接农业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深入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针对不同贫困地区需求,有重点地开设“脱贫技能培训班”,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提高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职教精准扶贫大格局,职业院校对接贫困县、帮扶县,包抓企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选派“双师型”教师、技术能手到农村,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再就业能力。

第二,搭建农技教育帮扶精准服务平台,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根据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需求,建立“1+X”科技特派员制度,即选派1名高校专家、5名企业专家、10名贫困村科技指导员、100户科技示范户,围绕一个产业,开展“送技术、送政策”服务。在职业院校中遴选一批科技特派员定期到示范基地现场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指导,聘用县级常驻科技特派员长年深入农村一线。同时,面对不同乡村发展现状和贫困乡村的特色产业,提供乡村“定制化”“适农化”的帮扶方案,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需求。

第三,提供进村入户定点服务,促进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等形式搭建帮带体系,提供技术指导,将“扶志”和“扶智”双管齐下。一方面,采取精神扶贫、技术培训等方式,对脱贫群众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增强其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组建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式,促进产业兴旺。另一方面,联系农户、种养业主,结合农村特色产业优势,携带技术团队进村入户,扎根一线,对家庭农场、畜牧水产养殖大户等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现场勘察并提出未来发展规划建议。同时,从乡班子成员、站所专业技术能手、村“两委”资深成员、致富带头人中精选帮带导师,重点抓好产业发展和教育引导两个关键环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农村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紧密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在校地协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师农结合等方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范栖银,石伟平.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2):66-72.

[2]范先佐.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6-154.

[3]梁宁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机遇与优化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57-162.

[4]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吴加权,陈红娟,胡永盛.关于高职院校培养农村电商“双创”人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2):53-58.

[6]王柱国,尹向毅.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类型、定位与模式创新——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7-61+83.

[7]王柱国,丁继安.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01-105.

[8]熊惠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下的农业高职PPP模式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7(8):106-110.

[9]张杰,曹克亮,王新辰.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72-76.

[10]周明星,高涵.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88-91.

[11]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歸[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12]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2):127-135.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