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地理整合教学策略探析

2023-08-24 00:51陈玉宽
高考·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概念概念教学内容

陈玉宽

摘 要:“大概念”指向课程本质特征,承载着课程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统摄全局的作用。基于“大概念”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一来可以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二来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本文重点研究“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整合教学策略,从设定教学目标、统筹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实施量化评价四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大概念;整合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大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广大教师围绕“大概念”视域下的地理整合教学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大概念”统领下,教师要对地理教学自上而下地变革,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重构与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系统化、高效化呈现。

一、大概念和高中地理教学分析

“大概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全新名词,它指向课程本质,强调把不同的学习内容有机联结,清楚反映相关内容中蕴含的核心概念或知识模型。简而言之,“大概念”就是黏合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性概念,可以从不同维度整合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1]。从地理课程视角来说,大概念反映了地理现象背后蕴含的客觀规律,如“人地关系”“区域发展”等都可看作地理学科大概念。“大概念”能够整合分散化、碎片化的地理知识,使其成为有机关联的整体。学生经历各种学习活动来学习和记忆相关知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并把已有知识和经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形成完整的学习流程。

“大概念”视域下的地理教学表现出了独特优势:一方面,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输出模式,引导学生以“大概念”为抓手,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一个“大概念”发散出与之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并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整体建构地理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思维能力,促使学习目标高度达成。另一方面,基于“大概念”开展地理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合理优化,使得教学目标指向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方式侧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不仅落实了新课标要求,弥补了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还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整合教学策略

(一)提炼“大概念”,设定整合教学目标

“大概念”是高中地理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承载着核心地理知识,反映着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有效的高中地理整合教学,须把提炼“大概念”作为前提条件,确立“大概念”的中心地位,进而完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规划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等环节[2]。

1.提炼地理“大概念”

一方面,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解读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直接关系,抓住关键词提炼出“大概念”。另一方面,聚焦教材呈现的地理事实,先找出一般概念,再把一般概念总结成重要概念或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统摄全局的“大概念”。上述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第一种比较直接,为教师自主设计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大概念”深入开发教材内容,整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而第二种方法相对复杂,涉及的环节较多,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由局部到整体统筹设计。教师应根据课情和学情,合理选择提炼“大概念”的方法,同步做好经验积累。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本单元安排了三节内容。课程标准针对本单元内容提出: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以乡村和城镇区域发展为主。因此,直接提炼出大概念“区域发展”,围绕该大概念展开整体教学设计。

2.设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源头和归宿,对教师教和学生学有着导航作用。如果说“大概念”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统摄全局的作用,那么教学目标则发挥着导向和调节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大量知识点,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因此,在提炼“大概念”之后,教师要把握教学主线,梳理教学脉络,设定整体性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为课时教学划定基本方向,引领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逐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掌握相关的诸多知识点[3]。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根据“区域发展”大概念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具体体现,最终设定教学目标为:了解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和城镇功能区的划分和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知道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探讨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城镇景观上的体现,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上述教学目标把“区域发展”这一大概念贯穿其中,说明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学生可在学习活动中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课时内容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合理开展课时教学活动,使得课时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之间形成“总——分”关系,共同为“大概念”教学服务。

(二)聚焦“大概念”,统筹整合教学内容

“大概念”统摄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摆脱碎片化的教学形态,打破课时之间的壁垒,以单元整合的方式体现“大概念”。因此,教师须对教学内容整体梳理和规划,统筹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计划,使得相关教学内容黏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以“大概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整合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须具备宏观视野,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把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合理拓展地理教学范围,为学生系统建构和迁移应用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为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章大概念为“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该“大概念”整体梳理教学内容:

(1)聚焦中国路,引出基础知识,把握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需求、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聚落发展的影响;(4)结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区域发展需求,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合理进行交通布局。在建立基本教学框架后,教师须在教材图文材料基础上,引入典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大概念”提供资源支撑。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对单元知识形成模块化认识,明确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互影响这一核心知识点,从整体视角学习单元知识。

(三)立足“大概念”,联跨学科有效知识

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属性,这表明在“大概念”统摄下,地理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结,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体现“大概念”,形成有机联系的跨学科知识模块,这为整合教学提供了契机。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探寻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汇点,联跨不同学科构建有逻辑的知识模块,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讲解,进一步反映学科大概念。在此期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完成跨学科知识整合,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融入其他学科的有效知识,启发学生调取已有认知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对新课内容产生准确认识,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整合学习的意识。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为例,在对本课内容整体分析之后,基于“大概念”联跨语文知识和物理知识,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联系《将进酒》这一语文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具体诗句把学生带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进而提问:“黄河之水的源头真的是天空吗?黄河之水真的是注入大海且一去不复返吗?”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围绕客观问题联想和思考,调动知识经验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联系物理知识创设“一滴水的旅行”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态变化,通过一滴水的不同变化形态初步感受水的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有哪些地理意义?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存在什么样的时空分布规律?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等核心问题开展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探究学习,从地理学科角度解决相关问题,理解指向“大概念”的新知识,丰富个人知识结构[4]。

(四)体现“大概念”,合理优化教学方式

单纯说教方式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大概念”教学要求不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情境为载体,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使其亲自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完成对“大概念”的理解,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地理教学过程须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从中抓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经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建构过程,实现对“大概念”的真正理解。为此,教師应围绕“大概念”设计多个指向明确的探究任务,借助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建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逐步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达成预设目标层次[5]。教师要注意任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在此期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指导他们深入探索学习内容,基于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理解“大概念”的核心内涵。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为例,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联系单元教学情境和核心问题,围绕“物质传递和变化”大概念设计四个主要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解释什么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说出三种水循环各自包括哪些水循环环节?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任务二: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影响,思考地面下沉、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

任务三:阅读地图,分析归纳世界大洋温度与盐度分布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因素。

任务四: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条件及其衰落的原因。

上述探究任务指向各课时内容。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二指向“水循环”,任务三指向“海水的性质”,任务四指向“海水的运动”。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依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水从哪里来?最终又往哪里去?”的问题,同时一一解决本单元核心学习问题,亲自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理解“物质传递和变化”大概念反映的地理规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五)渗透“大概念”,精准实施量化评价

评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监控、检验和调节的作用。基于“大概念”的地理整合教学,同样需要把评价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多维评价与评价反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挥监控、检验和调节的作用。地理课堂评价须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保持一致,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标准,有机渗透“大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相机嵌入评价,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学生作为主体之一必须参与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而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关注表现性评价的实施,避免使用单纯的语言评价,合理引入量化评价表,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如此一来,便可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有机整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于评价结果,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既要充分肯定其表现优异的地方,又要指出学习薄弱点,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另一方面要反思“大概念”统摄下的整合教学实践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好改进优化,保障整合教学实效。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貌》为例,基于“大概念”设计“制作河流侵蚀地貌模型”的实验任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模型制作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基于此探究任务,从四个层次实施量化评价,分别为:(1)有设计思路;(2)能够设计简单实验,但实验演示效果不明显;(3)能够设计简单实验,并且实验演示基本体现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4)实验设计全面科学,能够准确演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精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情况,并确定持续改进的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整合教学,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教师须顺应形势需求,强化理解大概念的内涵,指向地理“大概念”实施整合教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统筹设计,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反映地理“大概念”,优化调整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构,指引学生把握知识逻辑,建立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咏梅.大概念引领下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2(34):63-65.

[2]邱新艳.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区域与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2(11):26-30.

[3]贺丹君.学科大概念引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新智慧,2022(21):7-9.

[4]孙立杰.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7):126-128.

[5]姚建芳,念林飞.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例[J].地理教育,2022(6):29-32.

猜你喜欢
大概念概念教学内容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