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3-08-25 14:21宁夏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对分课堂

宁夏江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文教学采用“对分课堂”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时间紧、学生阅读少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对分课堂”在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要适度,要灵活处理“对分”形式和时间,要敢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

关键词:“对分课堂” 课文教学 实践创新

对分课堂教学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

对分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学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缺乏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弊端提出来的。随着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分课堂”被广泛运用到中学课程教学中。笔者这几年针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联手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推行对分课堂教学,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对分课堂”运用于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语文课文教学中,学生总体上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对课文进行条块分割,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把语文课上成了数理课。学生对课文内容尚不十分熟悉,还没有对课文进行必要的品读,教师便开始以示意图、表格对课文进行剖析,排斥了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削弱了语文课应有的审美性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和理解的讨究上比从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2]这种情况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愈加明显。默读、朗读、诵读永远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没有读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就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不能吸取语言艺术的精华。没有读,就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现在的课堂45分钟,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过是几分钟,老师随即转入到其他教学环节中,以老师的讲书代替了学生的读书,有的甚至是一讲到底,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语文课竟然出现了学生不阅读的现象。不熟读成诵,不记忆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何来语言灵感的激发,何来联想和想象,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

对分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和总结”模式。教师在“讲授”环节精练地向学生概述课文的写作背景,同时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生成若干阅读问题(要求学生课后内化吸收)。这个环节不要求教师讲授得面面倶到,而要提纲挈领,精讲到位,要给学生“留白”。

学生在“自学”环节中,有充裕的时间先把课文默读或朗读2-3遍,把课文读懂,“知文章大意”,读后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意概述出来。然后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再进行思考性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上能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是一个对课文进行感受、体验、咀嚼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领悟、吸收、内化的过程。阅读不仅对文本进行理解接受,而且还会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每篇课文通过阅读都会给学生留下二度创作的空间(如学生概述课文大意时,总有不同于课文的内容)。

进入“课堂讨论和总结”环节,学生要对老师在课堂上生成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或答案)。老师在这一环节要在各小组间见缝插针似地参与讨论,最后根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回答所生成的问题——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教师不必作过多讲解。

中学语文课文教学运用“对分课堂”有效地把阅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回归到课内,即通过课堂老师的讲授,再通过学生课外内化吸收,再在课堂上讨论点拨,有效打破课内和课外界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二次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课堂[3]。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改變了由教师单一主导课堂的教学氛围,呈现出了学思结合、收放有度、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与能力,贯彻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对分课堂”运用于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案例

下面以八年级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谈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分课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鲁达的行踪为线索,构成了“安良”——“除暴”——“走避”完整的情节结构,刻画了鲁达这一鲜明的好汉形象。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重点是抓住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难点是分析鲁达性格的多元性、复杂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授环节

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北宋末年,官僚政治腐败,百姓无以为生,流离失所,只能聚众起义。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个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课文中的主人公鲁达就是108个好汉中最杰出人物之一。鲁达在没有上梁山之前,在渭州官府做提辖,课文讲述的就是他在渭城为解救受欺压的金公父女、痛打恶棍郑屠的故事。

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2.讲授新课。教师要尽快把话语引到教学的重点上来,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水浒传》对水泊梁山上的108个好汉进行了细致塑造,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塑造出众多面目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水浒传》这本小说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地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这本小说中的经典章节。

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通读2-3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然后再将课文细读1-2遍,思考以下问题,在下节课讨论时,回答这些问题:

(1)作者刻画了鲁达哪些性格特征?

(2)作者通过哪些情节刻画鲁达的性格特征?

(3)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作者刻画鲁达性格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二)学生自学环节

这个环节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通读和细读。

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在课后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会那么自觉。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不会“走过场”?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小组同学在讨论时多“关照”这些学生,让他们多发言——他们如果想避免在小组讨论时的尴尬和窘迫,就不得不在课后阅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和总结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在小组成员面前概述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心得和体会,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小组长针对出现的不同意见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并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适度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了解各小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最后总结,对所生成的问题给出“标准”答案,即作者通过哪些情节刻画出鲁达哪些性格特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一是粗鲁。主要表现在鲁达为了拉李忠快点去喝酒,又推又骂赶跑了围场的人;对酒保热情地招呼,他骂道:“这厮只顾来聒噪!”听到隔壁“哽哽咽咽”的哭声,焦躁得把桌子上的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二是性急。主要表现在他听说是郑屠逼迫金公父女,立身就要去教训他,史进、李忠连忙抱住他,三回五次才劝住了。作者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形态描写等手法。

三是心细。主要表现在他次日早上微明,就催促金公父女赶快离开渭城,为防止店主人给郑屠报信,掇了条凳子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又来到郑屠的肉铺,端坐在肉案门边,唬住店小二不敢前来报信。(他是为金公父女逃离赢取时间)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

四是有谋略。主要表现在他借口相府需臊子,要郑屠亲自动手,万般刁难郑屠,直撩拨得郑屠怒火填胸,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来拼他;他引郑屠到当街上来,再动手还击。(他作为提辖,不能无缘無故地就去教训郑屠,他得寻找理由;他撩拨郑屠拿刀来拼,事情就变成了郑屠主动拿刀行凶;他引郑屠到当街上,一是为了更好地施展拳脚,二是让围观的市民做个见证,以实现他“被迫自卫”的谋略)。作者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五是勇猛。主要表现在当郑屠拿着剔骨尖刀来拼他,他毫不畏惧,三拳两腿就把郑屠打翻在地,打得他七窍流血。作者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手法。

六是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在气愤中不经意打死了郑屠,却指着郑屠尸体说是其是装死(他为了能从现场脱身,便说郑屠是诈死,使郑屠的家人及伙计忙着去抢救郑屠,他却金蝉脱壳,一走了之)。作者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最后,教师要提出这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鲁达只刻画成性急、粗鲁、勇猛的人物,或只刻画成细心、有谋略、机警的人物,这样做好不好?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一般很难对这一问题做出完美的回答,需要老师引导。老师可以试探性地在课堂上找两至三位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然后进行点拨:

鲁达是个提辖,是个军官,他不是个草莽英雄,他有心智,不会遇事就胡来,一味蛮干。他比武松、李逵等人见多识广,处世经验丰富,造就了他性急却又细心、粗鲁却有谋略、勇猛却又机警的多元化性格。

可见,任何人物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他们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性格都具有独特、多面、复杂的特点;要刻画人物性格必须从人物的出身、身份、职业、经历出发,才不会把人物写得很简陋,才能把人物写活。

四.“对分课堂”运用于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注意点

“对分课堂”是针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来的,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4]

一是运用“对分课堂”要适度。在中学语文课文教学中,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采用“对分课堂”,一般说来,课文内容越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就越适合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在实施之初期,由于新异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新奇感逐渐消退,部分学生就会表现出懈怠,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所以长时间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对每篇课文都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是违背教学心理规律的。对教师来说,“对分课堂”对其工作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是减轻了他的工作负担。老师要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讲清楚课文概要,并生成高质量的问题,还要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总结,绝非易事。长期以往,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胜任,会对其身心造成伤害。

二是运用“对分课堂”要灵活。在大学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与学生讨论的时间是分开的,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有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这是适合大学教学时间安排的,因为在大学,一般一门课一周只有一次课。但中学的情况不同于大学,语文作为主干课程,一周有五、六节课,如果搬用大学的“对分课堂”模式,就会因新课重叠造成混乱,因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对分课堂”,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适当采取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或者隔周对分[5]等形式。对分时间也不是1除以2似的严格等分,老师应依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掌握。

高校“对分课堂”中,学生在讨论时老师一般是不介入的,而中学对分课堂的讨论过程最好能有教师的介入,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组织讨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有可能涉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甚至事外话题,因而需要老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避免出现课堂散漫、走过场、应付了事的情况。

三是运用“对分课堂”要敢于创新。大学对分课堂分为“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和总结”等三个环节,但在中学,在实践中发现课文教学如果没有预习,突然向学生讲授新课文,学生很难自然地进行学习迁移,老师讲授新课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中学语文课文教学可对“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和总结”这个基本模式略加改变,在“自学”这个环节加上“预习”,即第二个环节的任务除了自学完成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还要提前预习下一篇新课文。预习可以是对下一篇新课文作浅阅读,或查阅与新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只做简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坛,2014(5):5-10.

[2]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11.

[3]玛依拉木拉提.中学阶段实施对分课堂的再认识[J].新课程,2018(3):148.

[4]安晓丽.关于“对分课堂”是否适合高中课堂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2015(5):168.

[5]孙其钧.谈谈中学实施对分课堂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5):113.

项目基金:韶关市基础教育特别委托课题“中学语文对分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W2022034)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