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重在长效机制建设

2023-08-25 16:34王烽
中小学管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办学条件优质农村

王烽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基础性教育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均等性、免费性、底线性等特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向学生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教育信息和平台服务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水平和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居于世界中上行列,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五育”全面培养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区域、城乡、学校和群体维度上差距仍然较大,内容和范围还需拓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到203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的目标。在人口结构变动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优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背景下,正如《意见》所强调,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不仅在于加大投入等方面保障力度,更在于精准适应不断变动的需求;不仅要采取超常规措施补齐短板,更需要提升治理水平,建立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动态、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办学条件跟踪评估和调整提升机制

办学条件均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前提。加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一直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重点,2013年国家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五年投入5400多亿元,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且基本达标。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和新出生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甚至部分地区的乡镇中心学校快速“空壳化”,大量条件良好的校舍闲置情况令人触目惊心,相反的是部分县镇学校和城市学校学位紧张甚至出现大班额,寄宿制学校寄宿条件不足,校车等服务短缺,城市新建开发区学校建设压力大、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为适应全面育人要求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需要,与德育、体育、美育、勞动教育和实践教育相配套的场地设施以及数字化设施,成为义务教育学校不可缺少的办学条件。

因此,迫切需要更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班额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制定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根据人口变化和生源流动状况及时调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对县域来讲,应建立预测和跟踪人口流动和生源变化的机制,综合考虑走读、寄宿等需求做好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实际逐步将教师通勤和校车服务纳入地方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

二、健全教师资源统筹调配和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要素,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同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既要科学实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又要注重为教师和校长营造校本专业发展环境,避免教师仅仅把交流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教当作职称晋升的跳板。好校长、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能够在学校得到成长和发展,学校才能同步发展,进而对教师产生吸引力。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应将基于校本、跨校合作、名师引领、数字化支撑的教研体系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工作。

一方面,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看上去生师比很低,但单所学校教师总数少,导致一人身兼数科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地方依靠乡镇中心学校实行教师“走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音体美教师和心理教师短缺问题。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农村学校迅速成为“空壳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则因生源流失成为小规模学校,原有的部分音体美教师被调走,导致开齐课程再成问题,在更大地理范围内探索“走教”和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送教”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留不住教师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少,因此区域教研、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心应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转移,更多基于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开展跨校教研,大力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探索全科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培养适应人口变动和教育改革趋势的新一代教师。

三、创新跨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为落实“五育并举”方针,从国家到地方和学校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学科融合和跨学段衔接。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正在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开发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课程、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独立开发课程能力不足,在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区域内、城乡间、教育集团内、联盟内的学校之间共享这些优质课程,乃至让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也加入课程开发过程,是实现持续、动态、优质均衡,让这些学校获得持久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

因此,可以从县域、教育集团层面着眼,完善课程开发机制,制订课程开发计划,统筹利用遍布城乡、横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在教研部门牵头、专家引领、学校参与和社会有关方面支持下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打造面向所有学校的区域义务教育公共产品。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推动课程资源统筹,采取牵手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联合开发、联合教研、送教送课等方式,使这些学校能共创共享优质特色课程资源。

四、完善区域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监测和学校改进机制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归根到底是质量的均衡,质量监测应是检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的最终手段。如今,所谓的教育质量已经远远超越学业成绩单项标准,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全面体现,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也应该是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的“动态均衡”。同时,县域义务教育质量也应当有一个底线,既要保证每所学校达到基本标准,又不能将标准设置成为高线,导致学校之间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在基本标准之上,学校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不必再按照统一的尺子去衡量,这应当成为区域义务教育的正常生态。

按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不管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还是城市名校,设置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还不能覆盖到每一个县域,且没有基线标准,对于县域推动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难以产生影响力。建立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监测机制,是保证县域义务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依据监测结果,可以对结果较差的学校进行进一步诊断,推动学校改进。这不同于“扩大优质资源”的义务教育均衡推进思路,而是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和自主发展。

五、强化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是政府主责,而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必不可少。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开放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育人,是当今教育的显著趋势,是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教育新优势新动能的重要手段。

我们看到,城市和乡村、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最终可能导致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差距。我们经常提到的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是稀缺的,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平等享受城里的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惠及城乡孩子的劳动教育和乡土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联动机制。许多地区的农村学校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是守护教育公平底线的问题,迫切需要强化教育、民政、卫生、妇联、公安、检察等部门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以“学校-家庭”为纽带一生一案地解决。

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有目标、有期限的工作任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是长久的价值追求。健全支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在后续发展中学校差距再次扩大,才能真正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优质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