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岂容把心思用在猜题上
——兼论课堂教学的落实与高考目标的达成

2023-08-26 10:52杨邦俊
中学语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作文

杨邦俊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与语文课堂教学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题型多在单学科阅读与跨学科阅读、单文阅读与群文阅读之间选择;阅读选材以社科小论文、科技文、科普文为主;考点设置偏向学术文本的结构梳理、学术观点的理解分析、学术问题的比较辨析等方面。

以2023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为例,阅读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两文均具社科文的特征,且与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中《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高度关联;考点设置和以往的新高考试题基本一致,只是第5 题(题目: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考查学术问题的比较辨析,更加切近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

面对上述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来应对,即通过《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接触学术文本,认知学术著作的特征,体会学术语言的规范严谨,并借助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学术性文本阅读素养,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学术原著。新教材安排《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学术性文本,为以后的学术阅读播下智慧的种子。因此,我们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学术原著。

教给学生学术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新教材明确指出:“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教给学生以下四种阅读方法来落实:(1)泛读。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2)细读。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分辨文中的判断、推理过程和结论,了解相关的学术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了解文本的学术价值。(3)统读。归纳概括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4)赏读。从审美方面鉴赏文本的表现手法和学术风格,获得相关的审美体验。

精心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环节。我们一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借助精要的课堂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三要采用不同的课型,诸如导读课、讲读课、自读课、展示课等,分阶段推进阅读活动。

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远超单篇课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真实的学术文本阅读经验,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最终使学生在高考中获益。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与语文课堂教学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的选文多为散文体小说,这些文章既有一般小说的特征,又有很强的散文化倾向;题材选择方面则侧重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两个方向;考点设置突出语言赏析、形象分析和审美鉴赏三个方面。

以2023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考题以当代小说家陈村先生的书信体小说《给儿子》为阅读材料。该文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对插队生活的琐细回忆,但其中对农村风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对农民生活无限思念的真情,使小说富含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考点设置继续体现新高考重视地域文化赏析的一贯风格。如第8 题表面上是考查考生能否对“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梳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能否对有关地域文化进行赏析。考生只有走进文本,感受文中描写的地域风情,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准确回答这道题。第9 题要求考生“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这就直接呼应了教材。该题创意源自新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要求考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写出文学评论的思路,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综合本题与前两年全国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Ⅱ对考生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要回归本原,采用文学阅读固有的方式来进行,重点探究文本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突出审美鉴赏训练。下面,我们根据高考常见的两个选文方向举例说明。

乡土文学的阅读教学:以《哦,香雪》为例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原作中反映的地域文化。小说描写了河北保定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台儿沟的地域风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走进小说创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小说展示的乡风民俗,探究其中的地域文化。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小说通过对香雪、凤娇等乡村少女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性中复杂的内容。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态描写中,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社会的发展与传统的回归等众多文明冲突。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站在自然、社会、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上,观照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从而深刻认识作品的主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革命文学的阅读教学:以《百合花》为例

首先,我们要重视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小说以“百合花”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自然层面看,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代表着自然美。从文化层面看,百合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百年好合、家庭美满的隐喻,代表着文化美。从生活层面看,人们把百合花绣在被面上,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风俗美。从人物层面看,新媳妇在被面上绣上百合花,表现出人物对婚姻家庭生活的美好祝愿,代表人情美。从道德层面看,新媳妇将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盖在烈士的遗体上,象征对英雄的崇敬,代表道义美。我们要引导学生由实到虚地梳理文中意象描写的内容,由浅入深地探究文本语言的内涵,总结语用规律,学习语用经验。

其次,面对革命文学,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红色基因”。小说中的新媳妇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新婚被子献出来装殓牺牲的战士,是基于他们有共同的社会理想;通讯员之所以舍身保护战友和群众,是基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目标和生命追求。

革命文学的阅读教学并非要采用说教式的解读,同样必须遵循文学鉴赏固有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高考文言文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逐渐转向实录、文人笔记、诸子散文等传统文化经典;组文则由单文向群文方向发展;第12、14 题的考点设置更是由一般的文本解读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赏析。

以2023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组文采用群文方式,两则选文分别出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第12 题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判断,出题者联系阅读材料,围绕“赏罚”问题,设置一组判断、推理的命题,引导考生阅读原文,分析法、儒两家学说在学理方面的差异,最后确定选项。第14 题看似考查论据的分辨,本质上仍属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新课标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新教材收录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近年新高考又有意向新课标、新教材靠近。这些安排意在引导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此,我也提几点教学建议。

尊重故训,正确解读经典。《庄子·逍遥游》:“《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去以六月息”,晋人郭象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与近世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均依此训,解“息”为动词,“六月”为所需的时间。但是明代有位僧人德清,好发新意,在《庄子内篇注》中解“息”为名词“风”,于是别解此句:“六月海上风力大,鹏鸟始得高举远徙。意为鹏鸟借六月海风,终年始得一飞。”这种说法表面上也讲得通,但与文中“逍遥游”的主旨相距甚远。

在过去,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也采用后说,对文本长期存在误读。由此可见,解读经典,一定要参酌故训,不可肆意妄解。

了解文化,精确解读经典。新课标推荐背诵的《老子》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文中的“士”,晋人王弼《老子注》本(以下简称“王本”)作“士”。学界一直依此说。后来有人发现1973 年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中作“道”,于是盲目地将“士”改作“道”。直到1993 年以后,人们再次发现更早的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中仍作“士”,才重新改正过来。《虞书·舜典》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孔安国注:“士,理官也。”可见,“士”在上古三代时期就是治刑狱的理官。

《老子》第十五章论述“古之善为士者”,以“冬涉川”“畏四邻”作比,论说他们像人在冬季涉水过河,心怀警惕;像中央之主那样,害怕四邻来攻,不愿以主自居,常退处为客。我们认为此“善为士者”当为“善于任事的人”,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义理,非后世篡“士”为“道”者可知。解读经典,一定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这样才能获得对原著精确的理解。

深究义理,贯通理解经典。2023 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材料一的来源《韩非子·难一》记载了一次法、儒两家有关刑赏问题的争议。赵襄子在晋阳被围三年,出围,行赏,以被围中不失君臣之礼的高赫为“赏首”。儒家认为赵氏“善赏”,“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法家则不以为然,认为“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赵襄子到底是“善赏”,还是“失罚”?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深究儒、法两家学说的义理。儒家提倡“以礼治国”,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然要赏守礼者;法家提倡以法治国,主张“信赏必罚”“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自然强调要处罚那些“骄侮之臣”,尤其是首恶者,否则就是“失罚”。两说都有道理,其中的义理非常深厚,但孰优孰劣,不可简单而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指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在费先生通俗易懂的讲解中,我们明白:一个人不守法所受的罚是由特定权力加之于个人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是耻,是要受人唾弃的;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与法都是治国的“大器”,但其实现自身功能的力量及其来源是不相同的。对诸子学说义理的这些认知,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学习获得。

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配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设置了“诸子散文”教学单元,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体会各家学说背后的义理,并作贯通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应考的功力。

四、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

新高考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与过去区别不大,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赏析侧重作者的情感态度,手法鉴赏偏重文本的审美情趣,这都与教材的关联更为紧密。

以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为例,所考诗歌为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回答友人关于治学的问题,内容平易好懂,结尾引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第16 题要求考生联系全诗谈谈对“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的理解。

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则选用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七律诗《湖上晚归》。第16 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属于对诗歌艺术情趣的赏析。王国维的这句话出自新课标推荐阅读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境界的论述,可见试题与教材暗合。

新高考的这种改革提醒我们应该回归教材。下面我们从内容赏析和手法鉴赏两个大的方面举例论述,谈谈课堂教学如何落实。

内容赏析:以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登快阁》为例

宋人“以文为诗”,追求平淡之美。黄庭坚的《登快阁》诗风“平淡质朴,精光内敛”,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本诗作于黄庭坚任江西太和县县令之时,诗人本想有所作为,无奈官吏尸位素餐,自己有志难展,孤寂无助,遂有登阁之行。眼前开阔的景色使诗人暂时忘却官场的得失,但结尾仍显示出诗人难以自拔,且又因知音难觅产生归隐之思。可见,诗中的思想情感非常复杂。

诗人把七言歌行的手法引入律诗,气势流转,自然平易。我们可以通过本诗教学,让学生了解宋诗“以文入诗”的特点和黄庭坚“平淡质朴,精光内敛”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在特定人生阶段的内心世界。我们要从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人生态度三个维度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让他们积累阅读经验和鉴赏体验,也为他们的高考答题提供范例。

手法鉴赏:以新课标推荐阅读的古诗文篇目《山居秋暝》为例

王维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蕴含禅意和理趣。其《山居秋暝》就有一种特有的恬静和优美,非常适合我们用来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学习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诗中写“静”,凸显了艺术审美的三重境界。一曰物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自然所具有的一种美,景物及时空环境都非常和谐。二曰情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让人感受到万物生长的灵动与生机。在这些喧闹的情境中,渗透着一种和平生活的美好。三是心境(亦称“禅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静,更是心静,作者能在这种静观中,感觉到松间明月的疏影,是出自内心的清静和陶然。

手法鉴赏应从语用、修辞、思维等方面,探究诗歌的语言美;从景物、人情、心灵等维度,探究诗歌的境界美。

五、高考作文与语文课堂教学

连续几年新高考的作文试题都在发生变化,以往那种通过任务设置情境的“任务驱动性作文”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一种通过材料展示原生活,再通过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并由此展开写作,谈认识和感受的原生活作文考试应运而生。

以2023 年新课标Ⅰ卷为例,试题首先提供一则材料,通过材料叙述向考生展示一段现实中人们正在讲述故事的原生活,然后点出“故事是有力量的”,据此命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种作文考试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写作”。

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一般包括:观察生活,发现素材—引发思考,形成思想—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书面表达,完成文本。新高考的作文考试把上述写作过程高度浓缩在考场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要求考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写作。这种变化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重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训练。现代写作学认为,作文不仅仅是写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引发写作者持续深入地思考,使其产生思想认识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有写作价值的原生活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思考,探究这些原生活所包含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通过长期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教学不但可以惠及学生的高考,更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完善作文教学,系统开展写作训练。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教材所设置的相关作文训练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几乎被广大教师弃置不用。长期以来,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都在围绕高考作文题进行应试操练。一般而言,前一年高考作文考什么,后一年教师便会针对这道高考题组织学生重复训练,这种训练效率低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急需围绕高中阶段学生作文训练应该达到的目标,按照写作发生的真实过程,完善相应的写作训练,构建一条“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修改升格”的写作链条,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

加强文化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文是写作者综合素质的反映,高水平的作文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是决定写作者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高分作文与普通作文的差距往往体现在文本的文化内涵上。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加强文化阅读,提升文化素养。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阅读,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跨文化专题研究”等与文化相关的学习任务群,语文课堂教学要通过这些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化阅读,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最终写出有文化内涵的高水平作文。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本作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