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农事诗的特点与《插秧歌》的审美价值探赜
——兼论宋代农事诗的发展与农事诗的教育价值

2023-08-26 10:52
中学语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杨万里农事秧歌

刘 莹

农事诗始于西周,经魏晋、唐代的发展,在宋代迎来了创作高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杨万里的《插秧歌》描绘了南宋农户一家冒雨插秧的场景,字里行间体现了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的精神,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农事诗,极具教育价值。本文将介绍杨万里的农事诗的特点及其《插秧歌》的审美价值,并探析宋代农事诗的发展及农事诗的教学价值。

一、杨万里的农事诗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据《杨万里集笺校》[1],杨万里今存诗4200 余首,开创了自然谐趣的“诚斋体”。他长期生活在乡村,写了100 余首农事诗,创作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自然风光等方面。

1.农业生产

宋代农事诗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新兴的耕作方式、新型的生产劳动工具以及新出现的生产劳动项目。[2]如杨万里《圩丁词十解·序》云:“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其概述了圩田的建造方式和使用价值。在《圩丁词十解》中,杨万里还记录了不少宋代农民建造圩田的热闹景象。杨万里还在《桑茶坑道中·其五》(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展示了农民搭建架槽,引高处水灌溉农田的劳动智慧。此类诗篇还有《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过宜福桥》等。此外,宋代南方的梯田耕种也已十分普遍,杨万里用诗歌再现了梯田的构造,刻画出山农劳作的情景,如《桑茶坑道中·其三》和《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2.农民生活

杨万里的农事诗也记录了不少宋代农民劳作的热闹场面,典型的有《插秧歌》,描写农民冒雨插秧的场面,表现出农耕的艰辛。同一题材的还有《秧畴》:“田底泥中迹尚深,折花和叶插畦心。”与《插秧歌》不同的是,《秧畴》更多是写农民从容自若的农耕生活。另外,从杨万里的诗篇中我们还能看到农村五谷丰熟的景象,如《田家乐》:“稻穗堆场谷满车。”《过白沙竹枝歌六首·其二》:“夹江黄去堤堤粟,一望青来谷谷桑。”从中我们均能感受到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此类诗歌还有《观小儿戏打春牛》《观稼》等。此外,杨万里也写农民悲苦的生活,如《悯农》《悯旱》两首写了农民遭受的旱灾之苦;又如《旱后郴寇又作》《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其三》《宿龙回》等诗篇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3.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

杨万里还有部分农事诗展现的是乡村自然风光和农家风俗。前者多描写农村悠然恬静的景色。如《玉山道中》:“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诗人截取青山、碧草、牛等事物,构出一幅清新的风景画。还有《暮行田间二首》《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二》等诗篇也描写了江南乡村的宁静恬然。后者多展现淳朴的乡风民俗。如《竹枝歌七首》多处展现了农家朴素的乡风,如其七:“船头更鼓恰三槌,底事荒鸡早个啼。”再如《和王道父山歌二首·其二》中的“白头始嫁不羞人”反映了民间婚嫁自由的风俗。《观社》中的“山农祈福更迎年”则描绘了宋代农民祭祀祈福迎年的民俗活动。

从整体看,杨万里对农业生产活动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农事诗才能翔实反映南宋的田地制度、农耕技术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他善于把自然风光和农事活动结合入诗,所以其农事诗才能写得自然真切、真挚细腻。总的来说,杨万里的农事诗在宋代极有代表性,而这些诗篇也是研究宋代农村社会、农业发展的珍贵资料。

二、宋代农事诗概览

除杨万里外,北宋如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南宋如陆游、范成大等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农事诗。

1.北宋农事诗

宋代早期诗人梅尧臣的农事诗较为突出。梅尧臣颇能体察民间疾苦,不少诗篇反映了农民耕作无果的困苦生活。如《田家》:“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又如《田家语》:“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除此之外,梅尧臣还写了15 首《和孙端叟寺丞农具诗》和15 首《和孙端叟蚕具诗》,以诗记载了北宋多种农具。在梅尧臣的影响下,不少诗人也开始写农具诗,如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耕牛》(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水车》(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记录下耕牛、水车等有利农业生产的农具。元丰年间,王安石写过展现农村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诗篇《后元丰行》(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另外,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农事诗也颇具特色。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因缺衣少食而亲自耕种,其《东坡八首》记录了不少耕种的细节,如其五(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讲述初次种麦的情况和老农传授的护苗经验,可见苏轼确有亲历农事。苏辙也写了不少亲历农事的诗篇,如《种菜》《杀麦二首》等。

2.南宋农事诗

南宋是宋代农事诗的主歌坛,江南农业的发达、乡村的耕作和朴素的环境给诗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创作体验。陆游《泛湖至东泾·春水六七里》一诗云:“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艇,半醉摘藤花。”从中可见农村山水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以及农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这类诗歌还有《游山西村》《代乡邻作插秧歌》《初冬步至东村》等。范成大也写了不少农事诗,其中以60 首《四时田园杂兴》最为典型,分为春、晚春、夏、秋、冬5 组,每组各12 首。这些诗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夏日第7 首:“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秋日第8 首:“家家打稻趁霜晴。”范成大将农业劳动纳入创作中,摆脱了田园诗单纯描写农村自然风光的局限。宋代吴沆评价道:“且如农桑樵牧之诗,当以《毛诗·豳风》及石湖《田园杂兴》比熟看,梦中亦解得诗,方有意思长益。”[3]除以上几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外,宋代不少诗人也写了一些颇清新自然的农事诗。如张耒的《田家三首·其一》:“去冬雪好麦穗长,今日雨晴初择茧。”曾几的《苏秀道中》:“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翁卷的《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总的来说,北宋梅尧臣、苏轼等诗人或写农业生产情况,或是表达亲历农事劳动后的感受,为农事诗带来了新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南宋杨万里、范成大等诗人的农事诗则更多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民的农事活动、农耕技术、田地制度等,这些是南宋农事诗独有的特点,也是农事诗发展成熟且繁荣的关键。此外,南宋很多举人因父辈或者自己有过乡村生活经历,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故能写出独具特色的农事诗。诗人们对农业的关心以及大量的农村生活经历是宋代农事诗繁盛的原因之一。此外,宋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宋代农事诗的繁盛。综观上述诗人的农事诗,它们展现了宋代农村多样的面貌,可辅助杨万里《插秧歌》的教学。同时,这种有着诗人亲身经历的农事诗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大。

三、《插秧歌》的审美价值及农事诗的教育价值

1.杨万里《插秧歌》的审美价值

杨万里的《插秧歌》将田间劳作之景写得清新自然,饶有趣味。“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开篇刻画了农家四口插秧的场景,从“抛、接、拔、插”四个动词不难看出,一家人分工十分明确,不敢怠慢,透露出插秧的忙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交代了插秧时的天气状况,农户一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雨具像战场上的头盔和战甲,虽已做好万全准备,但猛烈的雨还是打湿了头和肩膀。农时不等人,气候虽恶劣,但秧苗的准时栽种关系到今年收成的好坏,农户一家也只能顶雨插秧。杨万里将《插秧歌》前四句写得极富表现力,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富有动感的插秧画面。同时,第三句两个比喻的叠用将插秧场幻化成战场,有一股与天作斗争的“活泼泼”气势,也从侧面赞颂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接着,第五、六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描写农家夫妇之间的对答情态,农妇唤夫吃早饭,农夫“不答”弯腰继续插秧。这里的“不答”并不是农夫没有回答妻子的话,而是他不赞成“歇半霎”的做法。加上“朝餐”未吃,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第七、八句“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则是农夫回应妻子的话,他特意叮嘱妻子,千万要看好鹅、鸭,以防它们来田里作乱。《插秧歌》后四句通过农家夫妇朴实的对答进一步表现了农事的紧张,表达了农民劳作的勤劳、艰辛。

此外,《插秧歌》继承了“诚斋体”自然谐趣的写作特色。杨万里的“诚斋体”与江西诗派主要创作手法之一的“活法”相联系。“活法”包含了多重意蕴,即题材内容上撷取自然万象;艺术手法腾挪跌宕,变化自如;诗歌风格圆转宛美,生机流动。[4]杨万里的《插秧歌》在取景上选秧苗、雨、鹅、鸭等自然界事物,落脚在农户一家现实的劳作场景上,场景自然而真实。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杨万里先以白描展现插秧的劳动情景,再以比喻强调插秧时的紧张和忙碌,紧迫之感扑面而来。同时,语言上,通篇使用口语、俗语,率口而出,不失自然之意和活泼之趣。总的来说,《插秧歌》是杨万里农事诗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以特有的审美眼光勾勒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农户插秧图,具体生动、自然成趣。

2.农事诗的教育价值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5]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中学生对农村生活不再有深刻的了解,对农耕、农具等也知之甚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6]因此,农事诗是极具教育价值的。

中小学教材多次选录农事诗篇,如李绅的《悯农》、白居易的《观刈麦》、杨万里的《插秧歌》等,意在将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等优秀品质早早注入学生心中,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端正的品行。品味农事诗能让学生从诗中了解古代的农业发展、耕种技术、乡风民俗和农村生活场景等,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加深学生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我国提倡“科教兴国”,而农业科学也是“科”的一种,所以学生学习农事诗,也有利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农事诗所传达的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勤奋刻苦的劳动态度和质朴踏实的劳动观念,是当代中学生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人生态度。另外,农事诗是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整合其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一步。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关注到以杨万里《插秧歌》为代表的农事诗,这对落实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农事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更为现代农业研究提供了资料来源。

猜你喜欢
杨万里农事秧歌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杨万里诗一首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