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鲁山,遁世假期

2023-08-26 18:36楼学
看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鲁山雨林旅行者

楼学

姆鲁山国家公园,郎洞

作为马来西亚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公园,姆鲁山国家公园是一处罕有的符合自然遗产全部入选标准的“大满贯”目的地。

这里拥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发达的地下洞穴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甚至连那些幽深的洞穴内部,也生活着种类繁多的蝙蝠、金丝燕,是全球范围内洞穴生物群起源、发展的重要例证。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从东马的海滨城市米里前往姆鲁的航班一天只有两班,ATR-72螺旋桨飞机会以较低的飞行高度,飞越砂拉越的山地、河流、雨林,对绝大多数旅行者而言,这是前往姆鲁山唯一的交通方式。直到今天,这处位于婆罗洲内陆的国家公园仍然没有常规的水路或陆路交通与外界相连,保持着一份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感。

仅仅17分钟后,我就已经从喧嚣的海滨城市抵达这处静谧的保护区。姆鲁的机场如同一个游人稀疏的乡间巴士车站,一截短短的行李传送带近乎多余,机场工作人员可以把行李直接递到旅客手中。

姆鲁山提供了丰富的游览及探险行程,不同能力及偏好的旅行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行程。在制作精良的国家公园官网上,所有的行程都有详细的介绍及预订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须向导的自由行,只需要购买公园门票就可以自行游览,但可以抵达的区域相对受限。

鹿洞的蝙蝠倾巢而出

另一类行程则需要提前报名。姆鲁山以喀斯特地貌著称,拥有丰富的溶洞景观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刀山,所有前往洞窟内部、乘船、露营、前往顶峰或刀山的行程,都需要报名后由向导带领,严禁自行进入。这与我所熟知的“景区逻辑”截然不同,姆鲁山的运营模式,似乎注定这里只属于那些愿意深入雨林的少数人。

想要一探姆鲁山的精华部分,必须参与名额有限的导览行程。在抵达前几天,我便已经通过邮件预约了一些相对轻松的探洞、徒步及游船行程,这些不过夜的行程只持续几个小时,方便我随时回到酒店里歇脚。不过,似乎当天抵达也能在公园总部报名“捡漏”—正如我在机场所见到的那样,淡季或平季时来到这里的游客实在寥寥。

我已在云贵高原、广西以及越南北部见识过这个星球上最激动人心的喀斯特地貌,姆鲁山仍能吸引我前来的原因,并非这里拥有什么无双美景。事实上,姆鲁的溶洞并不以景色取胜—反而是相對原始的野性状态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洞内生物,才是更吸引人的看点。

有惊无险的探洞旅行

姆鲁山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洞穴系统之一,也曾一度名列亚洲最长的地下洞穴(直到2018年时才为贵州的双河洞所超越),已经探明的长度超过236公里。

有一段特别的历史值得中国旅行者注意。最早发现姆鲁山洞穴世界的“外来者”,正是两位中国人。19世纪初,两位探索河流上源地区的中国商人抵达姆鲁山区,但在翻山时不幸被冲入溶洞暗河,据称溺死的位置距离洞口仅有几米之远。直到今天,姆鲁还保留着“Lubang Cina”(意为“中国洞”)的地名。

最早发现姆鲁山洞穴世界的“外来者”,正是两位中国人。

姆鲁山早晨的风光

旅行者可以抵达的只是这个庞大洞系的极小一部分。国家公园将本地的探洞行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难度,最容易的一级称之为“展示洞穴”。这类洞穴的内部有完善的步道,即便是没有太多户外经验的旅行者,也可以在向导的带领下轻松完成。我需要提前准备的物资无非是雨衣、头灯和充足的饮用水:在热带雨林之内,我必须随时准备好应对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另一方面,这些洞穴内部没有任何固定打光,只能依靠自己的光源来照亮洞壁或洞穴生物。

抵达姆鲁的第一个下午,我们就随向导前往鹿洞和郎洞,这是本地最热门的探洞行程。鹿洞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洞道,壮观的洞口令人印象深刻,各国旅行者们几乎都不会错过这里。但行程的重头戏其实不在洞内,向导带领我们到洞外的一处观景平台,告诉我们安静等候,游客们在这里或仰头或躺卧,凝视着不远处鹿洞所在的山崖。

一支黑色的“队列”摇摆着从洞口飞出,黄昏的山崖上陡然蒸腾起一股“妖气”。

傍晚时分,随着人群发出小声的惊呼,一支黑色的“队列”摇摆着从洞口飞出,我能想到最恰当的比喻,大概就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妖精特效”,黄昏的山崖上陡然蒸腾起一股“妖气”。鹿洞或许是世界上蝙蝠数量最多的洞穴,有数百万只蝙蝠栖息其中,在天气晴好的傍晚,这些蝙蝠便会倾巢而出,在空中形成壮观的队列,最终散入雨林的各个角落觅食,时断时续的蝙蝠出洞会持续数十分钟。这或许也解答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姆鲁的丛林中徒步,蚊虫往往不会构成困扰,毕竟它们的天敌实在太多。

不过,驱虫剂仍是必要的,有更多种类的虫子需要防御。“但不要喷洒太多,刺鼻的气味可能会赶走你感兴趣的动物。”雨林生物对气味的敏感或许超出想象,在进入Lagang洞前,我的向导拿出随身携带的一瓶运动饮料:“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我都不会打开这瓶饮料,它的气味可能会影响洞内的生物。”在世界上最大的洞穴系统的入口处,他把这瓶300毫升的饮料重新塞入口袋,充满仪式感,以至于我有些怀疑这是一件固定的教学道具。

在姆鲁的几个探洞行程中,我最喜欢的正是这段前往Lagang洞的Fastlane(这得名于地下洞系中的一段“捷径”)。这是几个展示洞穴的行程中,最冷门也最具探险属性的一个,每天仅放出6个名额,在人数有限的团队中,我可以更好地听到向导的讲解。

穿行在这个完全黑暗的溶洞中,只听到同行旅伴的脚步声与呼吸声。棲息洞内的蝙蝠偶尔迎面飞来,却总能在我们惊呼之前就敏捷地避免相撞。向导告诉我们,这个洞内还生活着一种特殊的赛蛇,能在蝙蝠飞过时突然出击,将其捕获。作为一名资深的爬行动物恐惧症患者,我非常“幸运”,没有与其相遇。

雨林的另类打开方式

想要了解热带雨林的“生存逻辑”,可以去公园总部附设的小型展馆中临时抱佛脚。这里展示了姆鲁的地质背景、生态条件及物种资源,也让我重新温习了一遍地理课本的知识—热带雨林是一个巨大的垂直系统,自上而下可分为露生层、林冠层、灌木层和地面层,大量的动物都集中生存在距离地面约四五十米的林冠层,这里拥有热带雨林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林冠层的生物,姆鲁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空中步道,用几座吊桥连接了高大的树木,在空中建起了可以步行游览的环线,中途还会两次穿越美丽的Paku河。在登上吊桥前,向导提醒我们每个人保持距离:“每座吊桥上只能同时有两个人,这桥非常牢固,但人多时难免摇晃。”

我特意走在队伍的末尾,安然地享受着等待同伴过桥的时间。不过,课本知识果然和实践相去甚远,除了几只蝴蝶外,我竟然连一只鸟都没看到。观察鸟类的最佳时段是一大清早,但在雨林的时区里,哪怕8时出门也会被记一次迟到。

夜间徒步看到的树蛙

雨林中的竹节虫

更适合夜猫子的项目是夜间徒步。为了避开雨林炎热的白天,大多数生物往往在夜间出动。向导带领我们在日落后的雨林中穿梭,几乎总能意想不到地发现那些具有极高伪装技巧的生物,有时候,向导已经指出了竹节虫的位置,我也只以为那是一截枯树枝。又或者,他只是听见几声蛙叫,就能够很快判断定位,这些无处不在的两栖动物,有时候只是指甲盖大小的树蛙,与树叶简直合为一体,有时候躲在路牌架子的铁管中。甚至就连雨林木栈道本身,也在夜色中变身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的小型动物园。

在几次徒步过程中,我好奇如果迷路了该怎么办。向导带着我们到达一棵高大的乔木之下,由于热带雨林的土壤颇为瘠薄,许多大树发育出发达的板状根系作为支撑。

“如果你遇到了危险,或在雨林中迷路,可以用力拍击这类板状根,声音会传到很远的地方。”这或许是姆鲁最大的魅力,它展示了一种我完全陌生的生活经验,一种未曾想象过的世界秩序。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鲁山雨林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雨林里有一群霸
向雨林出发吧
雨林里有条沸腾河
雨林求生记
旅行者之歌
露天放电影 收获快乐多
鲁山:鲁中绿巅
浅析尧文化在平顶山境内的流传关于鲁山“尧文化”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