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3-08-27 10:42黄素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美术教育生活化

黄素清

摘  要:艺术的创造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提升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艺术创造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运用好“生活化”的艺术材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出什么,但是他可以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文章根据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分析生活化材料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化

一、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一)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与审美情趣

幼儿喜欢摆弄美术材料是有原因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他们是敢于实践的探索者。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实践和探索活动的。”生活中的材料无处不在,石头、树枝、树叶、洗衣液瓶子、干花朵等材料,都能够让幼儿产生兴趣,开放性的操作材料能够有效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例如,在一次本园小班美术活动“春天里的大象”中,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欣赏了各型各样的大象,再观赏了春天的美景后,引起了幼儿的兴趣。随后立足于生活,巧妙地运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纸皮、花朵、纽扣等材料,让幼儿进行想象,创作出他们心中的“春天里的大象”的模样。在活动中幼儿大胆地进行尝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询问教师或互相帮助,教师也适时地为幼儿提供支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各形各色的“春天里的大象”随即诞生。

(二)分析生活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1. 生活化美术用材的选择

在美工区和美术活动时,幼儿可以使用各种创作的工具,创作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故事。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自主创作活动,如一些生活材料,树枝、贝壳、瓶子等。

(1)开放性的美术材料是激发幼儿创造的源泉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够为幼儿的创作思维添砖加瓦。因此,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应具有丰富性,保证幼儿活动的需要,并在活动中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想象与创造,投放开放性材料让幼儿自由想象,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不同的“美”。教师也不对材料做任何的装饰,也不对材料的用法做任何的规定,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教师在一旁只起引导作用,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如生活材料:纸箱、奶粉罐、光盘、纸杯等,将这些废旧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机器人、车子等,用这些拼凑来的材料改造成一件美工作品,教师和幼儿都可以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2)开放性的美术材料是幼儿美术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生活处处是教育,处处有资源。幼儿园某次美术活动选择的是根据大自然中“四季的树”为素材进行美术创作,此次内容选择是幼儿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中班下期的幼儿已有了各个季节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前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树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不同季节树的形态特征,从而让幼儿对树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带幼儿在户外和秋游时收集落叶、树枝、果壳等,当幼儿参与了材料的收集后对此次的美术活动更加感兴趣,活动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教师则提供一些美工材料像棉花、吸管、纽扣、毛球等,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材料不仅开拓了幼儿的创作思维,也拓展了幼儿对“美”的想象,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无限可能。因此本次活动学生创作出来的各个季节的树的作品画面都十分丰富有趣,有用棉花做成冬天的树,有用绿叶和树枝做成夏季茂盛的树,也有用吸管当作树干,还有用纽扣当作春天的树上的小花朵等。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去探索、去发现原来这些材料还可以组合成这样,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2. 选择适宜的美术活动内容

(1)选材内容贴近生活

教师选择的内容可贴近幼儿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选择教育素材既是教师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幼儿最感兴趣、最熟悉的活动内容,当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实践、创造,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情感体验。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汽车、房屋是很好的参照内容,幼儿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也可利用家长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根据节日来选择活动内容。例如在母亲节到来这天,教师可制订“最美的妈妈”这个活动,让学生画出最熟悉的妈妈,用画笔或其他美工材料表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妈妈,从作品中也表达了幼儿对妈妈的爱。幼儿对创作的题材越深刻、越熟悉,才能在生活中主动去体验“美”。

(2)选材内容根据幼儿喜爱的绘本

没有一位幼儿是不喜爱绘本的,绘本是幼儿的“伙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可通过合适的绘本选择美术活动内容。以《我的情绪小怪兽》来说,整个绘本里的色彩丰富,人物画面鲜明,绘本里每个小怪兽的情绪不同,色彩也不同。学生在阅读这本绘本时就能知道什么是情绪,绘本中也贯穿了健康领域“身心状况”的知识点,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应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认知,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绘画颜色和绘画表达、宣泄情绪,也让幼儿了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让绘本与绘画相结合,开辟幼儿的新思维。

3. 环境创设与审美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学龄前的幼儿更需要与众不同的环境。美感是一种体验的累积与获取的历程,幼儿通过感官等媒介,觉察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美的信息。那么,教师如何为幼儿营造生活化的环境创设,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一个新园环境为了营造幼儿园“美”的艺术气息,为了不失生活化的元素,通过收集不同的材料和自然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这些生活化的材料并不是所有都是废旧的材料,还有一些生活中人们常用到的物品,如衣架、夹子、纸袋子、沥水杯架等,这些材料创设起来并不累,教师不需要花很大的时间与精力去改造它,在物品上稍微点缀几笔,不仅保留了它原有的样子,还创造了新的不一样的物品。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合了这些材料进行环境改造后,学生会发现,原来纸袋子可以变成一只小兔子,洗衣液的瓶子可以变成大象,PVC水管与塑料袋结合后可以变成一个小帐篷等。当教师利用这些生活化材料创设环境后,剩下的探索就交给幼儿了,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与想象,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中自主行为的建议与实施

(一)建立有效的规则机制

为了营造良好自主的美术活动氛围,隐性的规则提示也是必要的。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避免选择一些欢快的曲子,因为在活动中学生都参与到相互讨论、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氛围。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必和学生大声说:“我们要收拾结束咯。”教师只需在活动的开展前与幼儿说:“等会儿听到音乐的钟声响了,我们的手工坊就要关门咯,小朋友们就要回到位子上。”当学生听到音乐的钟声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回到位子上。这些隐性的提示也能够激发幼儿自主的行为。

(二)操作材料多样化,开展多类型的美术活动

以“我与棉花做游戏”为例,在第一次操作后幼儿便失去了兴趣,在第二次活动推进时,教师可继续增添毛球、羽毛、纽扣白色纸盘等,开展“好吃的蛋糕”美术活动,还是以棉花为主,并通过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以“过生日”为故事情节,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如地创作与表现,有的小朋友把毛球当作水果,说道:“哇,我做的生日蛋糕上有好多好吃的水果!”也有的小朋友说:“我还要为我的蛋糕加上一点奶油。”通过这次推进,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之后继续以棉花为主,开展了美术活动“新疆棉”“圣诞老爷爷”“草原上的绵羊”“冬天的雪”等一系列活動,学生通过生活化材料“棉花”继续拓展了思维与创造力。

(三)为幼儿创造留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教师应创造机会与条件,支持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留白的空间往往能够引起幼儿无限的想象,在同一幅作品中,不同的幼儿对他留白的空间想象也不同。在一次“树叶贴画”的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幅只贴了一片树叶的画,引导学生对这幅画进行想象,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像一艘船”“像一把伞”等。他们在互相分享又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比起填满的画面,适当的留白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生活中教师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留白,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它们。

所有的教育教学知识幼儿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够吸收的,教师不仅要为幼儿的创造留白,还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幼儿的发展思维。有一次班级里一位幼儿看到了生活老师用到了洗衣液,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洗衣液的瓶子好像大象啊,弯弯的把手像大象的长鼻子。”由此,顺着幼儿的发现,班内开展了“印象傣族”主题活动,幼儿在欣赏了傣族象的特点后,了解了傣族象的色彩、条纹特点等。有了这个前期经验后,又开展了“傣族的大象”美术活动,以洗衣液瓶子为主材料,利用家长的资源收集了许多洗衣液瓶子,不在瓶子上做任何的标记与装饰,根据前期的经验,学生用彩带、海绵纸、纽扣等在瓶子上装饰出了具有傣族特色的大象,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被傣族象的颜色特点所熏陶,虽有傣族的色彩在,但粘贴的装饰物杂乱无章,色彩搭配较为混乱。根据此次活动反思,小班的大部分幼儿对粘贴排列的技能过于薄弱,不应该在材料上全部留白。

在此次活动的反思后,下一次的美术活动继续推进了“傣族的大象”。在部分的瓶子上留下了隐性的指导,用了各色的马克笔在瓶子上画上了排列的圆点、波浪、横线等,剩下的创造就交给了学生,有了简单的提示后,学生在粘贴、排列与色彩的搭配上更加具有艺术性。小班幼儿的作品不能追求完美,作品的创作呈现固然要有幼儿的痕迹,教师虽不能一手包办,但提供幼儿的隐性示范和指导在某阶段还是必要的,适当地留白与下一阶段的推进都要环环相扣。

三、结语

回归生活的美术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途径。教师应以幼儿生活作为本源,将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资源,运用环境去培养幼儿的“活”本领,通过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开展渗透性、自主性的生活化的美术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孔起英. 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陈学群,余晖. 幼儿园优秀美术活动设计99例[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5]边霞,王任梅. 儿童都是艺术评论家——论儿童欣赏和理解艺术的可能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6):22-27.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美术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