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儿童生活历”研究的道路上

2023-08-28 23:22蔡轶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陈鹤琴小团体儿童

蔡轶平

在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研究初期,陈鹤琴先生和张宗麟先生在两年来试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幼稚生生活历》,成为早期课程实验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生活历的内容主张以“幼童本位”为核心,从儿童身边出发,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鼓楼幼儿园单元课程班本化变革的今天,我们尝试对陈鹤琴先生的《幼稚生生活历》进行现代转化,开展了“儿童生活历”的班本化研究。

一、《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背景

鼓楼幼稚园办园初期,中国幼稚园的课程宗教化、外国化、非科学化的弊端严重。[1]因此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在助手张宗麟等人的协助下,他以鼓楼幼稚园为试验田,开启了鼓楼幼稚园早期课程试验。当时的课程实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散漫期(1925年秋、冬)、伦理组织期(1926年春、夏)和设计组织期(1926年秋起)。在实验基础上,根据儿童日常生活可能接触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现象,陈鹤琴先生和张宗麟先生共同编制完成了《幼稚生生活历》。它是陈鹤琴早期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幼稚生生活历》的理解

(一)活动的全面性

在编制《幼稚生生活历》的过程中,陈鹤琴先生和张宗麟先生对苏浙一带的气候、节日、风俗、动植物、儿童游戏等做了系统调查和了解,旨在更加准确地把握课程开发的方向。这让生活历中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是追随当时幼儿实际需要的,也是支持当下幼儿能力发展的。同时,生活历也是弹性的、有留白的,它就像一个大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中提取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二)活动的生活性

从《幼稚生生活历》的命名中,我们不难看出,课程编制的基础是幼稚生的生活。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生生活历》里的内容不能主观地脱离儿童实际生活而凭空臆造出来,而是要顾到儿童心理发展与能力、兴趣与需要;不要根据成人的经验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内容,让儿童茫茫然不知所以地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2]而且他认为课程计划也不能严格根据《幼稚生生活历》来安排,他说:“这张表可以做预定设计活动之一助,但是我们希望只做预定设计活动的一助,千万不要以为是完全对的,可以依照表一件一件地来做。”[3]陈鹤琴先生认为课程计划还是要根据儿童日常生活可能接触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现象而列举出来的。[4]比如,他在制定1926年11月的课程计划前曾说:“‘满山枫叶红似火,遍地秋草黄如金。秋将尽,冬方始,黄花野果俯拾皆是,农家之收获,常人之腌藏,皆忙碌异常。儿童见此景况,即学校不加指点,能不油然生发一种兴趣吗?”由此,他开发了许多活动。可见,对《幼稚生生活历》的关注,是为了让课程更加源于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

(三)活动的整体性

纵观整个生活历,活动的内容是发展的、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在编制课程时,对于事物的研讨要有系统,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将一件一件的事物孤立起来,使儿童对事物的发展得不到一个整个的概念。[5]在《幼稚生生活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8年5月正式提出“整个教学法”,他指出“把儿童所应当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以作为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6]儿童的一切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體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

三、班本化“儿童生活历”的实践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试验中,我们对生活历的研究也随着课程实践的进程不断深入。如何理解生活历的实际意义?如何让生活历与班本课程相结合?如何让儿童参与生活历的设计和运用中?如何立足本班儿童的实际需求,让儿童形成自己独有的生活历?我们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让儿童自主选择生活历的内容,自由创造生活历的形式,班本化“儿童生活历”的创新在悄然实现着。

(一)集合教师、儿童、家长三方参与的生活历

在“生成为主、预设为辅”的课程编排背景下,除了发现一日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生成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中的节日节气、重大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预先把他们安排进生活历中,组织相关活动。教师在跟随儿童的过程中,让儿童发挥主体性,参与生活历的编排工作。此外,在班级生活历的设计中,家长也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讨论权和话语权,让家长也成为课程的支持者与参与者。

例如:中三班的教师将“儿童生活历”研究过程中的小故事发到班级家长群,邀请家长参与生活历的计划和安排,为班级活动开展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当这样的消息发到家长群后,笑笑的妈妈说:笑笑是5月8日世界微笑日出生的,可以以此为生发点开展“微笑日”的相关活动。户外游戏时间,孩子们跟大班哥哥姐姐因为场地发生了矛盾,当解决冲突后,孩子们想邀请哥哥姐姐来一场斜坡足球赛。于是,孩子们预设的“斜坡足球赛”和家长提出的“世界微笑日”活动被纳入5月的生活历中。

(二)呈现集体、小团体、个体渐进发展的生活历

陈鹤琴在十五条主张中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7]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经验中指出:“2~4人为主的小组活动,是最让人期待及最具有良好沟通功效的单位。”[8]如今,在班级中,儿童根据兴趣需要进行小团体分组,在分组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再分成小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学习的方式分享、成长。在班级生活历设计和使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儿童对预期活动的计划,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关注他们的探究行为、问题矛盾、同伴关系等,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征生活历的内容。

例如:大二班幼儿在同一时期分成了“鹅鸭小队”和“自然物拼搭”两个研究小团体。在幼儿自主制定生活历内容的过程中,两个研究小团体因为都想在班级生活历中呈现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而发生了分歧。教师及时组织讨论解决办法,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尝试运用儿童理解、喜欢、接纳的方式,在班级集体生活历的基础上,每个研究小团体用各自的记录本形成小团体生活历,而在班级集体生活历上用数字代表各小队的编号。

又如:小二班幼儿在班级生活历中,用粉、黄、蓝三种颜色的纸张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内容:粉色代表重要节日、黄色代表我的小事件、蓝色代表地球事件。通过观察发现,生活历中黄色的部分最多,现阶段的儿童对自己关注尤为密切。教师围绕这个问题给予儿童理解和肯定,并鼓励他们为自己设计个人专属生活历。点点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台历,每周五的空格里都贴着一个小贴画,她说:“这表示我每周五都要上画画课。”在赋权儿童的过程中,教师采取集体、小团体、个性化的生活历呈现方式,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究需求。正如小二班教师所说:“我们理解并支持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生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支持儿童计划、工作、回顾有机整合的生活历

在幼儿园单元课程与高瞻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高瞻课程中“计划→工作→回顾”与单元课程中倡导的主动性学习策略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儿童生活历的再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儿童生活历中既有“计划”的部分,也有“回顾”的内容,同时还有可能呈现“工作”过程的照片。三者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生活历中的“计划”“工作”“回顾”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凸显了儿童“做”的过程,这样的生活历更加富有儿童的气息和儿童的生命力。

例如:大二班“自然物拼搭”研究小团体的生活历中,更多地记录了“计划”的内容,如拼搭怎样的造型、需要作怎样的设计等;同时,还有儿童为自己的作品拍摄的照片,这是他们“工作”的成果。而“鹅鸭小队”的生活历中,我们看到了“计划”的部分,如:11月10日他们计划要去清理鹅舍;也看到有“回顾”的内容,如:今天我们给大白鹅和番鸭喂了好多谷子。儿童生活历中到底记录“计划”的内容,还是呈现“工作”“回顾”的点滴?这完全取决于小团体的活动方向,取决于儿童的兴趣需要。随着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儿童计划的意识逐渐增强,回顾的内容也日趋全面。教师根据儿童呈现的生活历内容,将儿童零散的经验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概念。这样的生活历有别于日常的游戏计划,而是让儿童看得见自己的学习过程,清晰自己的生活轨迹,也让我们的课程活动更加聚焦。

(四)关注生活、游戏、情绪情感相互交融的生活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 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獨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9]陈鹤琴先生也强调,教育应从儿童生活出发,完善儿童整个的生活。生活历中的内容更加聚焦儿童的生活,聚焦游戏中的学习进程,让儿童的学习更加有意义。儿童可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直观感受等用特有的方式表征在生活历中。这些都为教师真正能“看见儿童、理解儿童、解读儿童”提供了有效依据。

例如:小三班的区域中摆放着几本台历,这是有的幼儿为自己设计的个性化生活历。翻开宁宁的生活历我们看到,周六周日的格子里都涂满了黄色,9月5日星期一涂了一块黑色。在与宁宁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她在《我的情绪小怪兽》的书中发现,黄色代表开心,黑色代表害怕。周末对宁宁来说,是快乐、开心的,所以她用黄色表示,而9月5日那一天她要去打预防针,感到特别害怕,于是涂满了黑色。生活历不仅让教师注意到儿童之所想、观察到儿童之所做,也能从中表达出儿童内心的情绪和感受。使教师真正能尊重儿童、支持儿童,唯有理解每一个儿童鲜活的经验、需要与精神世界,才能真正找到课程的根基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8]崔利玲.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9,150.

[2][3][4][5][6][7]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457,117,459,457,165,8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09)[2022-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猜你喜欢
陈鹤琴小团体儿童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