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地阅读

2023-08-29 11:16范建健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竹节要点玩具

范建健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选取了三篇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文章——散文《竹节人》、科普文《宇宙生命之谜》、实用文《故宫博物院》,分属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六年级学生基本上学会了具体的阅读方法,但尚未学会“不同目的不同读法”的阅读策略,以“有目的地阅读”作为学习主题,旨在培养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适切的阅读方法,实现从学会阅读到会用阅读“做事”。

一、情境与任务

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个学习主题,以“一文三读”作为《竹节人》的核心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三个人站在一棵古松下,商人想的是可以卖多少钱,木匠想的是可以做成什么家具,诗人想的是那么美的古松,可以写一首什么样的诗。想法不同,做法就不同。同样是《竹节人》,手艺人想的是怎么做一个竹节人,小孩子想的是怎么玩这个竹节人,文学家想的是怎么讲竹节人的故事。想法不同,目的不同,读法就不同。你对《竹节人》有什么想法?又会选择怎样的读法?

根据“一文三读”这个核心任务,将《竹节人》中的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化整合,遵循“教人做事”的实践逻辑,设计为三个相互递进的子任务:一是写玩具的制作指南;二是谈传统玩具的乐趣;三是讲老师爱玩的故事。(见图1)

二、目标与评价

根据“一文三读”这个核心任务及三个子任务,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设定1个基础型学习目标、3个发展型学习目标。对应4个学习目标,设置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要求,以学生外显表现和代表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评”的一致。(见表1)

三、活動与步骤

子任务一:写玩具的制作指南

活动1:做一张制作指南

1.如果你是位制作竹节人的手艺人,你能告诉别人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吗?读读文章,做一张竹节人制作指南。

提示:找到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通过浏览摘录制作工具、材料、步骤。

要点:

2. 动手做竹节人。根据制作指南,自己动手做一个竹节人。

提示:部分材料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根据“制作的动作”分步制作。

活动2:写一份斗玩说明

1.读一读,填一填:竹节人是怎么玩的,读读文章,把玩法填入表格。

提示:先摘录相关语句,再抓住动作有序梳理玩法。

要点:

2.对照表格,试着教别人玩竹节人。

提示:借助“先……然后……”等关联词,讲清玩的步骤;先讲初级玩法,再讲高级玩法。

活动3:办一场斗玩比赛

1.制订游戏规则。与同学们商量,共同制订玩竹节人的游戏规则。

斗竹节人具体规则

每局时长:______________

输赢判定:______________

比赛规则:______________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

2.玩竹节人。和同学们一起斗竹节人,感受传统玩具的乐趣。

提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保护公共财物,不破坏。

3.分享其他童年玩具。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好玩的玩具,与他人分享,教他人玩。

提示:按照顺序介绍,先介绍玩具的制作过程,再介绍玩法,最后介绍游戏规则。

子任务二:谈传统玩具的乐趣

活动1:趣味词串分分类

1.有趣的物件。

虎头双钩  铅皮  废弃的钩针  蛇矛  金箍棒  冰棍棒儿  偃月刀  铁丝

(1)结合物件图片,认识事物。

(2)分分类。把这些事物分成两类,说说理由。

要点:一类是兵器:金箍棒、虎头双钩、偃月刀、蛇矛;一类是常见事物:冰棍棒儿、废弃的钩针、铅皮、铁丝。装饰竹节人时,用最普通的事物来充当了不起的兵器。

(3)议一议,简陋的竹节人为什么有趣。

要点:原本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眼中也能成为独特的、威风凛凛的兵器。孩子的情趣,不在于物质上的丰盈,更多的是内心的快乐。

2.出示词语:

叉腿张胳膊   脖子老粗   浑身疙瘩肉

没头没脑地对打着  呆头呆脑的傻样子  挺着肚子净挨揍

(1)读读词串,说说两组词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竹节人?有什么不一样?

要点:第一组写的是站立时的

竹节人,威风凛凛;第二组写的是打斗时的竹节人,一副傻呆呆、狼狈不堪的样子。

(2)议一议,同一个竹节人,为什么让人读着好玩。

要点:前后形象截然不同,一“壮”一“呆”就产生了喜感。

活动2:同一事物找反差

1.找同一事物的反差。除了竹节人,课文中还有哪些事物的形象前后反差大?

要点:老师收竹节人和玩竹节

人的样子,反差明显;同学们玩竹节人和竹节人被收后的心情,反差明显。

2.找不同事物的反差。课文中,哪些事物之间也反差明显?

要点:妈妈责怪弄丢笔,校门口老头却生意兴隆;铅笔都能掉下去的裂缝却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3.议一议,作者为什么刻意描写事物前后、事物之间的不同?

要点:作为当事人,看到同学、老师前后不同的样子,内心就会升腾起会心的快乐。作为上帝视角的阅读者,能窥见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阅读的满足感就油然而生。

活动3:想象画面读情趣

1.选择最感兴趣的画面,自己练习,读出画面前后的不同。

提示:边想象画面边读;根据不同的形象、心情,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朗读。

要点: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尤其是形容词,读出形象的变化,如读老师收竹节人时,应突出“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关键词句,读老师玩竹节人时,应突出“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等关键词句。

2.多种形式对读,体会前后反差带来的快乐。

要点: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子任务三:故事家讲述的竹节人

活动1:画一张故事情节图

1.画一张情节图。想一想老师做了哪些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完成情节图。

2.根据情节图,简要说说老师的故事。

要点:老师发现学生在课上偷

玩竹节人后,就把竹节人没收了;课后,老师在自己办公室里玩竹节人,十分入迷。

活动2:生动讲述老师的故事

1.高明的故事家能用故事拴住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1)补充细节。除了讲老师做了什么事,还有哪些方面要补充?

要点:须突出老师“虎视眈眈”“忘乎所以”“大步流星”“念念有词”等对比明显的神态和动作。

(2)补充线索。除了老师这一主角,课文还讲了谁?

要点:还讲了同学们的心情变

化,从“沮丧得要命”,到“悻悻然”,最后“相视一笑、心满意足”。加入同学们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故事情节更丰富有趣。

2.生动地讲故事。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看看谁讲的故事吸引人。

提示: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等。

活动3:说一说自己的故事

1.写写自己的玩具故事。你在玩童年玩具的时候,发生过哪些有趣的、好玩的故事?把它们写下来。

提示:可以先列一张故事情节图;着重刻画人物神态、动作等前后的差异。

2.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说说谁的故事有趣,谁的故事好听,评选班级最佳童年玩具故事。

3.议一议。童年玩具故事,都是些小事、丑事、尴尬事,为什么读来却让人温暖?很多童年玩具都是平常物,为什么能带给人们快乐?

要点:童年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优劣,以天真的心态玩游戏,收获童真的快乐,自然温暖人心;玩玩具,讲故事,回忆自己的童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回忆里的甘甜美好。

四、设计说明

《竹节人》一课的学习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追求从“记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型,以此实现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主题统领下整合学习内容。《竹节人》一文在导语中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要求将课文当作“说明文”“文学文”“记叙文”来阅读,语言文字的基础型学习内容也不能缺。可见,单篇选文包含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因此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关联性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任务群内容与功能的整合,在主题引领下促使学习内容结构化。例如子任务“谈传统玩具的乐趣”,从词的对比,到竹节人形象的反差,最后用朗读表现差异,三个活动整合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在“玩具的乐趣”这一主题引领下,重组了文本内容,从词句段、识悟读进行了结构化设计。

二是在动手制作中积极主动学习。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在习方法、用知识、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真正激发。例如要斗竹节人,先要会做,还要会用,因此设计竹节人制作指南、斗玩说明、斗玩比赛三个系列活动,学生借助阅读,寻找竹节人制作和斗玩的方法;在做、玩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当学生最终做成了竹节人,玩上了竹节人,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在角色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三个子任务,学生扮演的是三个不同的角色,形成的是三种不同的思维。“写玩具的制作指南”,学生扮演的是手艺人的角色,提升的是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谈传统玩具的乐趣”,学生扮演的是文学家的角色,提升的是文学鉴赏的能力;“讲老师爱玩的故事”,学生则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提升的是讲述、演绎故事的能力。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目的,選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不同方面的素养,形成的是“不同事不同法”的做事观念,从而形成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竹节要点玩具
“三根”学习要点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健康烹调的要点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2015年报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