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小说

2023-08-29 07:23秦嘉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秦嘉乐

学习主题:我们一起读小说

学习情境

小说的世界多彩而迷人,曲折精妙的情节设计、生动细腻的环境描写、逼真鲜活的人物刻画,书写着人生百态,映射出人间冷暖。让我们一起领略小说的独特魅力,去看一看肆虐的洪水中,老支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如山身影;去看一看风号浪吼中的海边小屋里,桑娜于贫困生活中开出的善良之花;去看一看无边的草原上,老班长忠于革命任务的赤忱之心。来吧,畅游广阔的小说天地,经历不一样的历程,感受不一样的感动,创造属于你的不一样的小说故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能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情节构思的独特作用;了解环境描写对推进情节的作用,并体会环境烘托人物的方法。

3.关注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手法,体会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品质。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小说的创编,做到情节曲折生动,环境描写得当,人物形象鲜明。

任务框架

立足教学目标,本单元在“我们一起读小说”学习主题的统领下将阅读、习作、“快乐读书吧”等整合在“探寻小说里的秘密”“举办小说故事会”“读读长篇小说”三个学习任务中。这三个学习任务相辅相成,层层递进,遵循了文学作品阅读与评价、体验与表达、分享与拓展的学习规律,为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切实的落脚点。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

活动一  探寻小说里的秘密(4课时)

1.有意设计的情节

(1)小说里有个情节梯。阅读《桥》,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线“山洪暴发—组织撤离—揪出小伙—吞没两人—祭奠亲人”。再与普通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对比,比较两种叙述结构的异同,感受小说的情节更为一波三折。

(2)情节真的这样巧吗?结合《桥》,思考: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为何不在开始就直接说他揪出自己的儿子?牺牲的恰恰是他和儿子,有这样巧合的事吗?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补充阅读小说《爱之链》,理出情节“乔伊帮助老妇人修车不收钱—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恰好是乔伊的老婆”,想一想,这是巧合吗?体会结尾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为何这样安排情节?阅读并梳理《穷人》及《金色的鱼钩》两篇小说的情节。思考《穷人》的结局写桑娜的丈夫同意收养孩子是否符合实际?《金色的鱼钩》中哪个情节是刻意安排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情节?

2.会说话的环境

(1)说说洪水的独白。以《桥》一文为重点,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山洪的暴发是故事发生的环境,质疑思考作者为何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找到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紧扣“跳舞”“狞笑”“舔”,想象洪水仿佛在说什么?抓住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受洪水来势猛、情况急的特点,进一步追问:“当洪水逼近,人们慌乱逃生,老汉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村民面前?”体会环境描写对塑造老汉沉着镇静形象的巨大作用。

(2)听听狂风的怒吼。关注《穷人》一文的环境描写,抓住多次写狂风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何反复突出风的猛烈?围绕第1自然段的描写,比较狂风呼啸和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3.言行矛盾的人物

(1)无私大爱又不讲人情的老汉。聚焦老汉的两次“吼”,一“揪”一“推”这些语言、动作刻画,走进言行背后的内心世界:作为支书的老汉心怀无私大爱,但作为父亲却为何对儿子如此不讲人情?抓住文中句子和课题,体会老汉作为支书和父亲不同身份矛盾处的伟大抉择。

(2)忠于革命又言行不一的老班长。抓住小说前后三次矛盾之处,读懂老班长的内心:老班长明明把伤员带到了草地边,他为什么却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老班长明明没有喝鱼汤,为什么却说自己喝过了?老班长明明身体瘦得皮包骨头,为什么却说自己硬实?从他的言行不一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不假思索又忐忑不安的桑娜。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毫不犹豫地抱回孩子,回到家又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前后人物形象是否不符?梳理桑娜心理活动的多次变化,说说你的理解。

活动二  举办小说故事会(3课时)

1.我的第一篇小说

以“那一天,我一人在家,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为情境,小试牛刀创编小说故事。

(1)设定人物形象,明确表达主题。想一想通过这个小说你要传递什么?你想将“我”塑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门又是被谁敲响的?

(2)设计情节发展,构建故事雏形。从敲门声开始,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合理地设计情节线,突出故事的一波三折。

(3)设想环境氛围,奠定小说基调。在情节的推进中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是否发生改变?尝试利用环境刻画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

(4)丰富细节描写,开展创意表达。结合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融入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创编完整的故事。

2.班级小说故事会

(1)在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一听,同伴间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说。

(2)班级组织小说故事会。组织学生分享发表创作的小说,用集赞的方式评选出“最佳小说奖”“最佳情节设计奖”“最佳环境描写奖”“最有魅力人物形象奖”。

活动三  读读长篇小说(2课时)

1.童年爱读《童年》

有计划地阅读小说《童年》,用喜欢的方式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共读伙伴分享、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内容。

2.成长中的笑与泪

以主人公为中心梳理人物关系,说说他和“我”的故事,谈谈“我”对他的看法。

设计说明

1.关注小说真实与虚构的统一。

小说就是把生活中的点滴进行加工改造,建立起一个新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个事件,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情节。在“有意设计的情节”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哪些情节是经过加工的,哪些是生活中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要让学生明确,即使是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只不过是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移植到小说主人公身上。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不要误认为小说就是随意胡编乱写。

2.关注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通。

本任务群对习作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教材中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要求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从材料上看,提供的情境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这些情境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距離的,缺少他们自身真实的体验。我们把情境改为“那天,一个人在家……”,能勾连起学生的回忆,那“急促的敲门声”让人充满了想象:谁在敲门?来人要做什么?门开还是不开?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虚构,更贴近学生,也降低了学生由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难度。

3.关注课内与课外阅读的互补。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三部小说篇幅都较长,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精心组织、设计阅读的长线活动。开始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导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将课内习得的小说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持续阅

读中;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说单元教学,以课内小说阅读为基,以言语实践活动为媒,从了解文体特点,形成审美认知到迁移自主创作,学生经历了由阅读到表达,从内化到外显的学习过程,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穷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穷人》梗概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