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售后质量信息化管理思考与实践

2023-08-29 02:19程跃兵熊敏艳袁玉昕张昱彤吕萌迪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航天工业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闭环装备信息化

程跃兵、熊敏艳、袁玉昕、张昱彤、吕萌迪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随着装备服役数量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质量信息越来越多,大数据技术为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方法依据。但目前存在工业部门对装备质量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信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导致装备保障准备针对性不强,未能做到精准保障。部分产业虽建立了质量信息化关联,但售后服务维修信息与综合保障设计不闭环、不协同,无法有效支撑装备的设计改进。因此,亟需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的质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装备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制定预防措施。一是通过对已发生的故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设计制造部门不断完善或改进武器装备设计技术及工艺制造方法;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评价,帮助部队监控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为部队战斗力的完好性和预警提供保证;三是有助于单位对故障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并根据装备发展趋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质量改进。

一、装备售后质量信息现状

1.在役装备维修信息分散,未进行信息化管理

装备交付部队后,产生的质量维修信息众多,有工业方在巡检巡修、临抢修过程中产生的维修信息,有军械修理厂或大修厂的修理过程信息,也有部队人员日常对装备的维护保养信息。这些信息分散,若无信息化平台进行管控,会造成数据信息重复录入且不能共享及查询,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关于装备的质量信息大多以电子表格方式存储且不能共享,缺乏直观性及大局感,无法从海量的装备信息中进行归纳、分析、处理,使决策者无法对保障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2.外场质量问题闭环解决缺乏有效监督手段

装备服役期间产生的质量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工业方进行“归零”;另一类为日常故障维修问题,简单修理或者换件修理,此类问题发生最多,但保障人员对此类维修信息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对外场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对质量问题的闭环解决情况未予关注,更谈不上对质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同时,各装备承研单位之间、修理厂与部队之间在质量信息收集、填报方面缺乏相关标准,信息规范性不足,导致汇总收集的维修项目信息不一致,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描述,在质量信息准确性甄别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有效信息化手段,也无法对质量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监督落实与检查。

3.外场质量问题处理挖掘分析能力不足

装备从生产交付、服役使用到报废,周期一般长达15 年或者更久,期间会产生海量的外场使用信息,涵盖了装备维修保障和使用保障阶段的全寿期信息。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总结提炼,挖掘分析出优质信息并反馈到前端设计,将不断促进在役、在研装备持续改进提高。但是目前各承研单位对外场数据的挖掘利用远远不够,装备研制部门忙于处理具体问题、解决装备具体故障,没有时间、资源或者未花大量精力寻找故障背后原因,未对外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很难找到故障问题背后的规律,从而无法提升承研单位或总体单位外场质量管理水平。

4.装备售后质量信息与前端六性设计脱钩

一般会有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装备研制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跟踪、闭环检查。装备服役后发生的质量问题,除了书面“归零”故障问题外,其余质量信息往往未完全反馈到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可拓展性、可重用性、保密性(六性)设计师处,后端综合保障系统与前端六性设计平台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无法对装备综合保障设计的改进和提高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质量信息化管理实践

1.利用综合保障信息化平台,提升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适应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工作从传统的被动售后服务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转变,研究并建立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信息化平台,对装备交付后产生的维修、使用、维护保养、技术状态举一反三落实等各类履历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上述在役装备质量管理现状中涉及的装备服役期间产生的质量问题和“归零”问题,均集成在该平台中。

在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填报的质量问题信息主要包括问题描述、定位及原因分析、现场采取措施、更换器材记录、装备故障是否修复、故障修复时间、是否重复性、本次是否建议书面“归零”等字段,填报信息经主任保障师、保障(副)总师两级审批后有效。

如果在本次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质量问题未完全解决,产生遗留问题,则在遗留问题模块中填写。如果本次是否建议书面“归零”填写的“是”,则自动生成“归零”建议信息,含建议名称、问题性质、问题概述、类似情况统计、处理情况、“归零”建议等。

“归零”建议采纳并经型号两总签署完成后,可将“归零”建议表扫描上传至系统。待该质量问题“归零”分析工作完成后,在“归零”落实信息中,填写最终落实信息,含问题最终故障描述、最终定位原因、最终采取措施、是否需要举一反三、是否已完成书面“归零”、是否已闭环等。

为了夯实质量基础,提升部门质量精细化管理,结合保障中心每月质量分析会,对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当月填报的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型号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对闭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形成质量分析月报,主要统计当月产生、上传、闭环与未闭环的质量问题和“归零”建议,以及上月遗留的质量问题和“归零”建议的数量及闭环情况,统计未闭环事件的情况说明和预计闭环时间。

2.提升质量信息分析应用,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基于武器装备交付后全寿命周期内产生的大量质量信息数据,梳理装备的外场服役状况,利用可视化统计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所积累质量数据的分析利用,发现数据背后的价值,为后续装备服务保障、外场问题处理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对装备服役期间产生的维修信息、现场更换器材记录、“归零”问题、技术状态变更落实等过程进行记录,质量问题按照产品型号代号、批次、年限、责任单位等进行统计。采用全资可视化手段,对各型号装备质量问题按批次、所属分系统、问题发生阶段、故障发生原因、年度等维度进行柱状图(曲线图)统计分析,以某型号按照故障发生原因维度可视化统计示例,如图1 所示。

图1 某型号按照故障发生原因可视化统计

对在役装备历年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归一化处理,挖掘分析在役装备产品质量相对薄弱部分,将装备质量问题发生数量最多的前十名进行可视化展示。反馈给前端设计,使设计前端与保障后端联动,提高在役和在研装备性能。

3.通过通用质量特性(RMS)平台接口,实现装备设计与保障前后端联动

将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的装备历史质量问题和综合保障数据传递给RMS 平台,利用RMS 平台多维度、多层次提取装备使用、保障等数据,全面建设装备产品故障模式库,深度支撑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分析、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备件优化、初始备件管理、修理级别分析、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如图2 所示。实现装备研制和批产保障质量可靠性工作的互联互通,支撑装备从“售后保障”迈入“全寿命周期保障”能力的形成,将装备薄弱环节反馈给设计前端,为装备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在役和在研装备性能。

图2 综合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与RMS平台交互示意图

依托战术武器综合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在役装备售后服务质量信息化管理,装备保障部门将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上传信息化平台进行共享,装备设计、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等部门能够实时获取装备寿命周期的维修信息、“归零”信息、技术状态信息、使用信息等,为在研装备改进和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设计部门利用质量信息进行装备薄弱环节分析,优化备件配置种类和数量,对装备完好性进行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可实施质量问题处理进展、“归零”落实情况监督,保证装备故障及时解决;计划管理部门实时掌握装备状态,制定维修计划、执行维修任务,了解装备举一反三落实进展,为部队持续提高战斗力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闭环装备信息化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防晒装备折起来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
一种基于全闭环实时数字物理仿真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