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安保”一体化管控研究与实践

2023-08-29 02:19王赟王道连刘捷陈俍梁振武张镇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安保信息化管理

王赟、王道连、刘捷、陈俍、梁振武、张镇琦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面对高强密度发射、任务量激增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和主动转型。研究院安全保障部通过建设“数字安保”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再造,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管理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安保业务全院一体化和穿透式管理,为支撑研究院“三高”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发挥重要作用。

一、必要性分析

1.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高”全面发展和研究院“数字一院”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三高”全面发展、加速“两个世界一流”和航天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院围绕“三高”发展目标,将一体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到各个单位、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过程化和穿透式的精细化管控,实现全院“一盘棋”。

“数字安保”移动应用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科研生产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融入工作流程之中,实现规范流程、降低风险、支撑决策等价值,是精细化经营管控理念在研究院安全保障工作领域的具体实践,更是适应新时期“三高”全面发展的必要选择。

2.是解决安保业务发展瓶颈、推动科研保障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研究院紧密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推动工程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两化融合”,为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数字安保”移动应用管理平台基于“大安全、大保障”的监管和服务两大关键领域,以资源整合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智能化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管理系统,实现科研保障业务在横向和纵向的动态管理、集中管理和协同管理,推动研究院科研保障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转型,促进安保业务全院一体化和穿透式管理,为研究院“三高”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3.是推动安全保障队伍专业化培育和实现阶梯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安全保障队伍虽然传承了安全保障系统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其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整体素质与研究院快速发展的态势仍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在全业务领域的创新技术手段仍较为落后,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与高效率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上需要谋求新突破;工作方法方面,在全要素、全过程管理上仍显不足,与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不相适应,并且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矛盾越来越凸显,无法满足内部精细化、规范化的高效管理需求,迫切需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梳理、整合、开发与利用。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支撑手段来提升队伍能力和整体素质,构建实现阶梯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研究方法

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安全保障部创新性地采用型号产品质量问题“归零”管理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安保业务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依靠信息化手段,借鉴“眼睛向内、系统抓总、层层落实、回归基础、提升能力”的型号质量“归零”管理的5 项原则,深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出“数字安保”建设的需求、架构、内容和功能,推动安全保障业务转型升级。

1.系统工程思想

系统工程理论是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制胜法宝。系统工程思想要求必须充分运用系统工程思维,研究、分析、解决各种系统工程中存在的风险、矛盾和问题。从总体和全局出发,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把握,细节点分析,协同性联动,全方位实现“性能、进度、成本”整体最优。

2.型号质量问题“归零”管理的原则

(1)“眼睛”向内

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强密度发射和研制生产任务已常态化,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实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的迫切性更加凸显,安全保障工作在能力、方法、工具等方面都与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存在不相匹配的情况,特别是随着科研生产任务量的激增、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现有管理模式和方法无法满足内部精细化、规范化的高效管理需求。

(2)系统抓总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安保”为抓手,在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建设牵引安全保障工作整体部署和规划,建立一套集监控、数据清理、协同配合和分析决策于一体,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业务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满足关键业务控制要求,快速响应外部需求变化,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把离散管理转化为常态化管理,提升研究院安全保障管理水平、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安全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3)层层落实

坚持系统观念,围绕“数字安保”建设目标,战略谋划、精准施策,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的顶层设计,增强安保保障各项业务工作的整体协调性,加强对异常和重大事项的监控与反馈,有效监管关键节点,做到管理过程透明、数据实时快速、结果量化规范、监控评价闭环;聚焦问题、狠抓短板,围绕信息分散、失真和滞后等现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以“疫情防控APP”为代表的穿透式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4)回归基础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将管理要求转变为流程上的各个节点;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促使质量要求以更加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促进管理要求的落实落地,最终将流程信息化。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建设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建设流程

(5)提升能力

一是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以信息化工作为牵引,搞清业务工作的逻辑和流程,以及各个业务之间的逻辑,带动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再造、优化,有利于在工作中培养、锻炼、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二是提高系统性的管理水平。安全保障各个质量工作的内涵和相互关联关系不清楚,质量基础工作的系统性存在明显差距,通过流程的再造、优化,将各类主要的管理要求和要素变成流程中需要管控的节点,不断完善基础能力体系,从而提高系统性的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组织的基础保障能力。目前,监督和管理依旧靠人来落实,没有形成信息化的工具手段,导致管理从要求到落实存在逐级衰减的现象,需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作模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促进数字与业务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效能,有效推动组织运行由人员保障管理向流程驱动管理的转变,不断提升组织的基础保障能力。

三、研究内容

1.三网合一

通过分析各业务活动所需的应用系统、专业模型,将各业务活动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转化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工作模式,构建“三张网、一个平台、一套数据、多种应用”的一体化安保数字中心,全面实现安全保障事务的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其中,三张网是指互联网、商密网和涉密内网;一个平台指一体化数字安保中心平台;一套数据是指研究院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数据,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多种应用是能够满足多种安全保障业务需要。在互联网上建设“CALT 安保”APP,适用对外对内服务的高效便捷要求,实现对“大保障”业务的优化和建设。在商密网上建设“智慧安防”应用系统,实现对“大安全”业务的覆盖和建设。在涉密网上建设“安保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安保涉密业务管理、安保业务三网数据归集交互共享,解决防范数据风险、保障安保业务数据安全。三张网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建设原则是充分发挥各自的网域特点,实现功能性互补和数据互联互通。依据涉密程度,能在互联网上实现的功能不在商密网和涉密网上体现,能在商密网上实现的功能不在涉密网上体现,最终三网的数据以物理刻盘汇集至涉密网,实现三网合一数据归集、统计和分析。

2.研究过程

依据“眼睛向内”原则,深入剖析影响安全保障部“大保障、大安全”业务提升的主要问题,通过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CALT 安保”数字移动管理平台,并以手机APP 的模式应用,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通过打造一个基于商密网的“智慧安防系统”,实现园区管人、管车、管物和防入侵、防破坏、防低空的“三管三防”功能,确保科研生产区安全;通过打造一个基于涉密网的“安保业务信息系统”,建成数据基础(人、物)与基础业务(事)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性管理模块。

依据“系统抓总”原则,构建“CALT 安保”(4层应用架构见图2)、智慧安防系统(7 项性能和4个要素)、安保业务信息系统三网数据归集交互共享的总体框架。

图2 “CALT安保”应用架构图

依据“层层落实”原则,“CALT 安保”分为疫情防控、物业服务、监督检查、防汛管理、职工订餐、访客管理、公车监管等最为影响“大保障”业务能力提升的7 个服务模块,智慧安防系统分为综合管理、安防系统指控室、前端信息采集、基础通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5 个模块和应用功能,全面提升科研区安全防范能力,安保业务信息系统分为档案管理、资产管理、关键信息管理、专业资质管理、专项检查管理5 个模块。

依据“回归基础”原则,通过“三网”模块功能的实现,全面提升科研生产保障能力和保障满意度,为建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研究院科研生产保障体系提供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反向促进相关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制度的完善。

依据“提升能力”目标,通过建立“CALT 安保”促进“大保障”系统性管理能力和基础性保障能力的提升;通过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扎实推进防线建设,全面提升科研区内部安全防范能力;通过“安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凝聚安保管理经验,促进“大安全、大保障”基础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3.“CALT 安保”应用

疫情防控。包括防疫排查、消息提醒、紧急下达、重要通知、排查统计、紧急上报、隔离管理、防控调查等内容,能够实现对全院排查总人数、各单位平均完成率和未上报人员的统计分析,并以饼状图和折线图的方式体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该模块于2022 年4 月启用,截止到2022 年9 月累计统计3584618 人次,发布排查通知155 次,能够每天对全院人员的核酸检测、是否前往过涉疫区域、是否与确诊病例有交叉轨迹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排查,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第一手详细数据资料。

物业服务。包括服务申请、服务进度、服务评价、消息推送、服务统计等内容,能够实现物业服务从申报、执行、进度、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专项工作监督检查。包括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等内容,涵盖从发起检查计划、计划推送、开启检查、隐患(违规)问题录入、整改要求录入、形成整改报告到整改复核、归档、综合评价的全流程检查管理。

防汛管理。包括汛情监控、汛情预警、汛情布控、指挥调度、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从预警信息发布、防汛布置、应急响应和处置、上下联动到处置结果上报全流程防汛管理。

职工用餐管理。包括餐厅详情、订餐时间、餐品预定、配送方式、消息推送、包间预订等功能,实现从订餐、配餐、送餐、进度查看到信息反馈的全流程用餐管理。

访客管理。包括访客申请、申请审核、申请知悉、申请审批、消息通知等功能,实现访客从到访到获批准进入再到信息反馈的全流程访客管理。

公车监管。包括用车台账、驾驶员档案、管理记录、交通事故报告、违章违停查处、公务车违章报告、消息通知等功能,实现对公务用车从司机到车辆的全方位监督管理。

4.智慧安防系统(见图3)

图3 安防应用架构图

综合管理。具备园区三维管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基于事件的预案防控能力,实现视频监控、人车布控、告警联动、刷脸通行、访客管理、车辆识别、安全资产管理、轨迹追踪、智能调度、停车状态可视化等功能。

智慧安防系统指控室。对园区进行3D 可视化展现、场景数字映射,形成以事件为核心,以态势感知为基础,以运行监测为常态,辅助决策支持的安防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的联动和监测功能。

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科研区全局管控,对科研生产区重要广场及周边进行监控、智能感知和分析,智能识别可疑目标和危险隐患。实现对周界、营门和三横两纵主要道路的实时管控,对营门、道路、停车场机动车管控抓拍。对楼宇周边重点区域和室内要害部位管控,可以智能识别可疑人员和危险行为。

基础通信网络。聚焦科研生产区,实现安防中心的基础网络平台贯通,实现科研生产区各个楼宇厂房和天津园区的网络畅通,便于院属各单位和天津园区安防系统顺利接入指控室。

信息安全防范系统。包含入侵检测系统、区域防火墙、准入控制平台、防病毒系统、堡垒机和漏洞扫描引擎等,确保安防系统信息数据安全。

5.安保业务信息系统

档案管理。按照安全保障业务类别,全面梳理管理中涉及的规章制度以及表、证、单、书等各类过程管理记录。依据各类特征在进行标准代码化分类归档的同时实现快速检索、多维度查询、导入与输出、多格式在线阅览,以及与相关人员、关键信息和设备物资的关联。

资产管理。设备、仪器、营具等生产保障物资管理是传统安保业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系统可通过关联涉及设备物资的业务档案数据以及人工维护方式对设备物资明细及要素进行管理,实现从产生、使用、流转、维保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查询、修改、寿命及维保有效期提醒。

关键信息管理。对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或重要部位涉及的基本状态或重要指标参数的管理,包括危险点位、保密要害部门部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等级、重要防护目标等,系统可实现通过选择性或自定义录入,也可按照管理规则融入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审批、核定。

专业资质管理。以安保业务管理团队为基础,结合安全业务国家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托业务涉及人员信息要素,形成包含专业操作技能、安全生产、保卫、保密干部、“三员”、定密责任人、人防等专业资质证书备案及有效期预警、培训记录备案及学时统计、信息公开审查、要害部门部位权限、信息设备、奖惩等综合管理功能。

专项检查管理。参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管理思路,实施检查计划、开展检查工作、问题整改复查和评价的闭环管理,实时统计各单位被查次数、问题总数、整改完成数、逾期未整改问题数,并在页面进行排名。

四、效果评价

一是推动科研保障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大安全、大保障”核心思想的落实落地。“数字安保”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助推安全保障业务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转型。通过在系统中设置规范化运行条件、加强安全保障管理关键节点规范要素自动控制,实现规范化。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安全保障管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在全级次实现安全保障管理从线下转为线上,实现信息化和管理效能的提升。通过系统建设以大数据分析为工具,实现管理流程再造、管控模式优化、风险因素监控,实现精细化。

二是实现研究院科研生产安全保障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数字安保”应用系统打通了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专业间的壁垒,促进全院安全保障业务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一体化管理。通过有效监管关键节点,做到管理过程透明、数据实时快速、结果量化规范、监控评价闭环和决策过程智能,全面提升了研究院安全保障关键业务管控能力,提高对外响应效率,不断降低安全保障业务成本,持续实现安全保障业务的螺旋式上升,有效降低了运行风险。

三是聚焦科研保障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全级次安全保障穿透式管理。“数字安保”建设以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支撑决策为价值导向,以安全保障规范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研究院战略管控为重点,建立起一套流程规范、标准统一、全程管控、管理高效、技术先进、信息共享的安全保障管理平台,推进了安全保障管理模式创新升级,实现研究院全级次安全保障穿透式管理。

猜你喜欢
安保信息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中军军弘集团秦皇岛安保公司 以党建为统领 打造“军”字品牌安保企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如何找准安保与宣传的平衡点——以G20杭州峰会安保宣传为例
“猴”安保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