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逻辑

2023-09-01 02:53晁辛宁王健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三农

晁辛宁 王健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理论。

关键词:党性;人民性;三农;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75-03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三农”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党百年使命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不断丰富和践行。

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中。他在“8·19讲话”中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随着理论的实践和不断深化,这一理论逐渐扩展到党领导人民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根源于党和人民血脉相通的“鱼水关系”。“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将党的主张与群众意愿贯通起来,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更好地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提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观点。坚持党性,“三农”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坚持人民性,“三农”工作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根基

(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自古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变革中最广大的主体,土地始终是广大百姓的生存命脉。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本思想”不断发展。《尚书》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首次出现,“民惟邦本”的观念开始萌芽。道家老子主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法家管仲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使统治者开始意识到顺应民意、安定民心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仁爱”之道,提倡统治者应“养民、富民、教民”,实现天下归心。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張。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民本思想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影响了一代代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二)厚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法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它并不包括全体居民,而只代表特殊的、有限的群众的利益,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由此马克思把对历史主体活动的认识提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实现人民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的崇高理想。群众观是党的“人民性”的具体体现,把群众观点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就形成我们党“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三)扎根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率先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唯一性,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等同于人民的利益,在实践活动中追崇“人民利益至上”,为党赢得了全世界最广泛的支持,也赋予中国共产党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力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主体性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民群众合法地成为一切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地,让人民成为价值评价的主体,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尺度,这是党的事业能够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五个重大原则之一。

三、“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三农”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更是近代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便将“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正式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1925年发表《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指出解决农民困苦的办法是实现“耕地农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土地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心问题,并将党的中心工作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地区土地改革过程中,共产党人边实践边总结,于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解放区领导和推动更加普遍深入的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的重要论断。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解放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更是出现了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就是关乎广大农民利益的土地问题。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世代梦想。随后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改革实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成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发端和源头。同时,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开始实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以充分保障。1982年至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三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取消农业税、“三下乡”等工作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又一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做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工作理念,同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和重大战略问题。精准扶贫成为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質量”[3]。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组织编制扶贫规划、创新完善支持政策、总结推广典型范例等工作相继展开,贫困地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产销对接、利益连接”等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五个一批”并将产业发展一批作为首要工作。农业综合生产力明显提升,2019年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着力发展扶贫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贫困地区广拓门路。2020年底,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是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四、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全面推进“三农”工作走向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在“三农”工作中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一)始于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了破除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梦想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制度。伴随着国家的强大、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人民越来越希望个人的自由、价值、发展得到重视和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中国梦”一脉相承,实质内涵是“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由此可见,党的初心使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三农”工作的初心就是为广大农民谋幸福,着眼于增进农民福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回答了我们党的“三农”工作“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三农”工作思想内涵丰富,其出发点都在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解决困扰农民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要实现农民的“两不愁三保障”,从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切实的工作举措,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二)兴于人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精神和历史的活动都是从属于人民的。可以说,正是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将人类社会发展提升到更高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更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实现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的基础条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回答了我们党的“三农”工作“依靠谁”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一心为人民着想,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仅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体的积极性,更要广泛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的能动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防止返贫。

(三)归于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三农”工作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坚守“三农”工作的初心使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回答了我们党“三农”工作成果“与谁共享”的问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目的在于通过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三农”工作依然要以“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为理论根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2-11-16

作者简介:晁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骨干理论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媒介文化研究;[通信作者]王健,运行保障处副处长,工程师,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博物馆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三农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