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3-09-03 10:12李月红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蛴螬斜纹染病

●李月红

(昌图县镇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古榆树镇分中心 辽宁 铁岭 112518)

铁岭市昌图县位于辽宁省最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花生集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地。铁岭昌图特产——傅家花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为花生高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花生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对花生产量、质量均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究铁岭昌图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非常必要。

1 虫害

1.1 蚜虫

1.1.1 发病症状及危害蚜虫主要为害花生植株叶片、花萼管与果针。苗期,蚜虫会钻入花生幼嫩枝芽心叶背面吸食枝叶,使枝叶遍布虫孔,最终完全蛀空。花期,蚜虫会聚集在花生花萼管、果针位置,致使花生叶片卷缩、植株矮小,开花下针受抑制,甚至整个植株变黑枯死[1]。

1.1.2 防治方法从花生苗期及时检查,发现蚜虫危害痕迹第一时间清除危害叶片或植株。定期铲除田间杂草,消灭蚜虫危害媒介。利用5%苯基吡唑悬浮剂与啶虫脒3000倍液,依据750~1500 mL/hm2的用药标准,均匀喷施到花生叶片背面[2]。根据生物之间捕食与寄生关系,保护花生蚜虫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根据花生蚜虫对银灰色具有负趋性的特点,在播种后、出苗前均匀覆盖白银色尼龙网纱。同时根据蚜虫对橘黄色具有正趋性的特点,在田间发生蚜虫危害时,悬挂黄板诱杀,黄板悬挂高度以超出花生植株生长点5~10 cm为宜,后期可随花生植株生长高度变化适当调整。

1.2 斜纹夜蛾

1.2.1 发病症状及危害斜纹夜蛾主要为害花生叶肉、花等部位,可在多个时期发生。早期,斜纹夜蛾以老熟幼虫或蛹的形态于花生田地内越冬。中期低龄幼虫啃食花生新鲜嫩叶或嫩茎、花、果针,花生叶片或嫩茎、花、果针部位出现分布不均达到孔洞、缺刻。后期高龄幼虫啃净花生整片叶,仅剩余主叶脉。

1.2.2 防治方法根据斜纹夜蛾在作物生长茂密、隐蔽度大的田块产卵量多的特点,控制花生播种密度与生长高度。同时根据斜纹夜蛾在湿度大的田块虫口密度大的特点,控制田间浇水量,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斜纹夜蛾危害[3]。

根据斜纹夜蛾幼虫深夜活动的习性(日间隐藏在植株下、夜晚取食),在幼虫3龄前喷洒5%“完胜”乳油2000倍液或40%“斩霸博杀”乳油2000倍液,喷药时间为傍晚。在成虫时期喷施0.5%甲维盐1200 mL/hm2,可以降低斜纹夜蛾危害。

根据斜纹夜蛾成虫趋光性特点,在成虫时期,将20W黑光灯悬挂在花生田间,或者利用直径25 cm塑料瓶,将铁丝将斜纹夜蛾性引诱剂作为诱芯固定在瓶内,诱芯下则放入稀释后的洗衣粉水,悬挂在木三脚架上,诱瓶距离地面50 cm,放置方法为三角形,即3个诱瓶为一组,相邻诱瓶之间距离为30 m,每间隔20 d更换一次诱芯,定期补充洗衣粉水。

根据斜纹夜蛾成虫对糖醋气味敏感的特点,配制糖醋水溶液,红糖∶醋∶水=1∶2∶20,必要时加入适量白酒,将糖醋液放置在瓶内或盆内,占据器皿的50%,诱杀斜纹夜蛾。同时保护斜纹夜蛾天敌小茧蜂、赤眼蜂、步甲等,必要时引进斜纹夜蛾天敌,降低斜纹夜蛾危害。

1.3 蛴螬

1.3.1 发病症状及危害蛴螬主要为害花生荚果。在10 cm土壤温度达到5℃时为第1个蛴螬危害盛期,蛴螬幼虫可以从深层土壤向上移动到地表耕土层危害,取食花生地下根茎,致使花生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在幼虫化蛹羽化交配后,会将卵产在松软湿润土层,1个月后卵孵化,进入第2个危害盛期,钻蛀花生荚果表皮,致使花生荚果品质下降。

1.3.2 防治方法在整地时期,向田间地面均匀撒施3%呋喃丹337.5~450 kg/hm2,降低蛴螬危害。播种前,利用4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依据花生种子与药剂100 kg∶250~500 mL的重量比进行拌种。或利用70%吡虫啉15 g+30%氯蜱硫磷100 mL+50%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福美双)40 g与15~20 kg花生种子拌和,促使种衣剂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后晾干,规避地下害虫蛴螬对花生种子、幼苗的危害。播种后,定期浇水抗旱,降低蛴螬卵成活率。花生收获后,深层翻耕25 cm及以上,浇施1遍冻水,将蛴螬及其越冬虫卵翻耕到地面,促使其暴露在阳光下,被鸟类啄食。

在花生开花期,将4%噻虫嗪颗粒剂1.5~2 kg与20 kg细砂或30 kg肥料均匀混合,顺花生种植垄均匀撒施。随后浇水,借助噻虫嗪药剂内吸传导作用,将药剂传输到花生地下部分,有效杀死蛴螬。也可以直接均匀喷施40%氯虫·噻虫胺药剂,降低蛴螬危害。还可利用蛴螬在傍晚交配以及成虫趋光性,人工诱捕,降低蛴螬虫口基数。

2 病害

2.1 叶斑病

2.1.1 发病症状及危害花生叶斑病主要在叶部发病。早期染病叶片出现直径为1~10 mm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黑色斑块,斑块周围具有黄色晕圈。中期病斑汇合,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仅剩余3~5个幼嫩叶片。后期茎秆变黑枯萎死亡。

2.1.2 防治方法选择抗叶斑病菌(球座尾孢菌、花生尾孢菌)的植株品种。选择前茬为薯类作物、禾本科的田地,降低菌源。在适宜的时期播种,合理调整花生植株种植密度,施加足量的底肥,提高花生植株抗叶斑病能力。在花生收获后,及时深层耕翻土地,将田间带菌叶片、植株翻入土体内,降低初次侵染源。

花生第1次开花时期,当病叶率达到10%~15%时,喷施诱抗剂、微生物菌剂、磷酸二氢钾等比例混合液,每20 mL混合药液与15~20 kg水混合,均匀混合后每间隔15~20 d喷雾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以达到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

2.2 疮痂病

2.2.1 发病症状及危害花生疮痂病主要发病部位在叶片、叶柄、茎部。初期染病叶片正面出现边缘稍隆起而中间凹陷的圆形、不规则形黄褐色斑点,背面则出现具有褐色边缘的淡红褐色斑点,染病叶柄与茎部则出现卵圆形隆起病斑。中后期染病叶片干枯脱落,染病叶柄与茎部扭曲枯死。

2.2.2 防治方法选择抗落花生痂圆孢菌的植株品种,并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在播种前,将花生种子在新高脂膜800倍液内浸泡10~20 min。播种后,将新高脂膜800倍液均匀喷施到地面,达到隔离病菌的作用。

在花生植株整个生长周期,一旦发现病害,立即喷施50%多菌灵粉剂800倍液,每间隔5~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严重发生时,均匀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疮痂病防治效果。

2.3 根腐病

2.3.1 发病症状及危害根腐病主要发病部位在根部。初期染病植株侧根减少,主根上附着褐色凹陷形病斑,植株地上部分高度远小于正常花生苗。中期,染病植株完全无侧根,叶片发黄且呈枯萎状。后期,染病植株根部腐烂且表面附着黄白色霉层,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2.3.2 防治方法在购买抗根腐病菌(镰刀菌)较强品种并进行3年轮作倒茬种植的基础上,播种前利用50%多菌灵,与花生种子依据1000∶3的重量比拌种。播种时均匀撒施450 kg/hm2磷肥+52.5 kg/hm2尿素+82.5 kg/hm2钾肥+375 kg/hm2石灰。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将杂草拔除,足量浇水施肥,特别是花生植株出现2~3片叶子时,应及时淋施苗水,减少盛花期、久旱后灌水量,避免午后浅灌,及时排出多余水分,配合7500 kg/hm2腐熟有机肥或525 kg/hm2尿素+1125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硫酸钾的施加,培育自身抵抗病毒能力较强的壮苗。在播种前,利用50%多菌灵或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根据说明书要求与适当重量花生种子拌匀,拌种后均匀晾晒后播种。

在发现花生植株地上部分发黄枯萎时,尽早喷施50%噻菌铜与3%恶霉灵混合药剂(或50%二氯异氢尿酸钠)、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施部位为花生茎基部。同时将50%二氯甲氢尿酸钠与3%恶霉灵、0.0016%24-表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混合液灌入花生根部,每间隔7~10 d上喷下灌1次,连续处理3次,可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2.4 白绢病

2.4.1 发病症状及危害白绢病主要发病部位在茎基部、荚果部,一般从根部感染病菌。初期染病植茎基部会变为褐色,并出现变软、腐烂症状。中期受害部位表面出现白色菌丝体,整体植株枯萎变黄。后期植株枯萎死亡。

2.4.2 防治方法根据白绢病土传性真菌病害特点,应优选抗齐整小核菌能力较强的品种,播种前人工筛除霉变的花生种子,并利用1∶200的比例使用15%咯菌腈·噻虫胺·噻呋酰胺种衣剂对花生进行拌种。避免选择前茬为薯类的田地,并将50%多菌灵等杀菌剂均匀撒施到花生种植田表面。播种时控制密度,加强田间除草与排灌。在花生植株生长时期,若发生白绢病害,则及时将患病植株拔除,并移除患病植株周边土壤。

在田间明显可见白绢病害植株后,采用噻呋酰胺杀菌剂(27%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60%氟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全面均匀喷雾喷施,喷施量为600 mL/hm2,每间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若无法产生良好效果,则在地上喷药的同时在地下淋浇药液,重点喷淋花生根基部位,提高白绢病害防治效果。

3 总结

蚜虫、斜纹夜蛾、蛴螬以及叶斑病、疮痂病、根腐病、白绢病是辽宁铁岭昌图县花生种植期间发生概率较高的病虫害。根据各病虫害特点,种植户应综合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降低花生病虫害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为花生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蛴螬斜纹染病
偶感
新衣软又暖
斜纹软呢新姿
干旱区冷季型草坪蛴螬虫窝诊断与防治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爱 情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EcR-RNAi和印楝素处理斜纹夜蛾幼虫诱导腹足发育受阻表型
结构用单板层积材的斜纹承压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