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免耕播种栽培技术要点

2023-09-03 10:12通化市园艺研究所吉林通化1340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株距秸秆玉米

●王 辰 (通化市园艺研究所 吉林 通化 134000)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大型机械的普及,在玉米种植上一改以往深翻深耕起垄播种的方式,采用新型免耕机械进行播种,将秸秆、残荐经机械处理后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耕作,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通过药物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最大程度保水、保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地壤肥力和抗旱水平,这种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在许多地区已经大面积应用和普及,是一种先进的新型农业耕作技术。

1 玉米免耕技术的优势分析

1.1 节省作业费,利于争时增产

传统播种方式在玉米种植前,要先进行整地,对土壤翻耕,有旋耕、犁耕、耙糖、镇压和清理秸秆和杂草等诸多环节,再进行播种,费工费力,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还会延误播种时机。采用免耕技术,省去整地翻耕环节,一次性完成切断秸秆、清理种床、开沟、下种、侧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节省费用,最大程度保持土壤结构,精确控制种子、肥料用量,而且播种深度、间距都能做到均匀一致,利于种子发芽,省肥省种,降低成本,播种期依天气而定,遇阴雨天时可提前1~2 d播种,争时增产效明显。

1.2 保墒效果好,利于抓苗促长

东北地区春季多旱少雨,降水量较少,大风天气多,按传统种植方式,对土壤的翻耕后地表裸露,水分易散失,播后会产生缺苗断苗情况,影响产量,另外经过耕翻、耙耥、镇压、施肥等环节对土层的反复翻动,会对土壤耕层结构造成破坏,不利于保墒,影响出芽及幼苗生长。另外传统的种植方式,机械应用少,在肥量及种量投放上都不能精确控制,会造成浪费,还会产生烧种、烧苗的情况。而免耕播种地块的蓄水保墒能力强,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干旱时土壤不板结、不裂缝,雨后不积水,土壤的水、肥、气、热可协调供给。免耕播种的玉米的根量多,主根发达,根系与土地壤固结能力强,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苗情好,长势快,肥料集中供给,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产量也有明显提高。实验表明,免耕播种的地块可比传统翻耕地块亩产增收70~80 kg[1]。

2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要点

2.1 地块选择

玉米免耕播种栽培对于地块要求不是很严格,东北地块大部分地块都可以采用,但一些土层浅薄、重黏板结、沙土、低洼积水地块不宜采用此技术。若要采用此技术耕种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播种深度,适当进行浅播。

2.2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审定的优质、根系发达、适应性广的玉米良种。以适种为原则,选择在当地种植至少2年表现好的种子,慎选在当地没有经过试种的品种。要选择抗病性、抗倒性、抗旱性、抗虫性、耐瘠薄性等性能良好纯度高的一代杂交、耐密品种,种子纯度≥98%。适合吉林省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很多,常见的中熟玉米品种:“雄玉581”“吉单1402”“吉农大935”“先玉335”“吉农大819”等;中晚熟玉米品种:“华农887”“泽玉8911”“吉单96”“农华101”“吉单50”“吉农大585”“禾育301”“京科968”等。在播种前要先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包衣或浸种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预防病虫害。

土壤10 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时,播种后7 d玉米便可出芽,吉林大部分地区传统耕作方式的适播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山区较平原地区晚7~10 d。采用免耕播种要根据选择品种的特性,可适时晚播。播种使用大型免耕播种机在秸秆全覆盖的耕地上进行作业,可一次性完成侧深施化肥、苗带整理、播种开沟、单粒播种、施口肥、挤压覆土、重镇压,达到同时施肥、播种的农艺要求[2]。

2.3 播种技术指标

2.3.1 侧深施化肥施肥总量误差和行间误差均在5%以内,施肥位置根据施肥量变化,一般施于种子侧面7~10 cm处;如果施在种下,应在5~8 cm处,防止烧种。使用专用口肥或有机肥,播种时同时施用,种肥的最佳配比和用量是每亩(约667 m2,下同)施磷酸二铵15~20 kg,硫酸钾5~10 kg,缺锌地块可在磷酸二铵上喷附硫酸锌,每亩0.75 kg。

2.3.2 苗带整理通过播草轮将地表覆盖的秸秆、根茬、杂草、干土等清理出20 cm左右的宽度,另外将施肥过程中翻起的土壤压实,同时对苗带深5 cm左右的土层进行疏松。

2.3.3 播种开沟在被疏松苗带上通过双圆盘开沟器挤压开“V”字形沟。

2.3.4 单粒播种机械运行过程中通过指夹式排种器进行播种,播种深度根据土质和墒情进行调整,镇压后深2.5~3.5 cm,误差0.5 cm,株距均匀一致,误差小于20%,单粒率在95%以上,空穴率在4%以下。

2.3.5 挤压覆土覆土通过挤压器通过挤压合拢种沟,确保种子覆盖密实,盖土厚度均匀,误差不高于0.5 cm,干土、秸秆杂草不落在种沟内。

2.3.6 重镇压镇压强度要适中,结合土质和墒情进行强度调整,一般在650 g/cm2左右,能使种子与湿土密接,同时要求压后地表无龟裂。

2.4 免耕播种机的调整

播种作业之前先检查机具,做好保养和调整,确保各部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根据需要合理调整排种量和排肥量。播种作业时,要保持机具平稳运行,匀速行进,路线要直,行距、深浅达到一致,随时监控下种下肥情况,做到不漏播、不重播,争取一次性抓全苗。北方地区现多采用单行单株种植,行距在60~70 cm,也有双行单株种植的,行距为大行距80 cm,小行距为40 cm,株距要结合品种和地力情况进行合理密植。单行单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株距22~24 cm,紧凑型品种株距为17~20 cm,平展型品种株距为26~30 cm。双行单株种植基本比单行单株株距相应增加3~4 cm。播种深度调整为3~4 cm,亩播种量为2.5~3.5 kg。

2.5 播后封闭除草

在播种后7 d内及时喷洒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在杂草未长时提前防治,除草剂要选择高效、安全的品类,结合杂草类型针对性喷施,草多则重喷,草少则轻喷,常用的除草剂有农民乐747,每亩用量为0.25~0.3 kg,10%草甘磷每亩用量1500~2000 mL,20%克无踪或百草枯每亩用量250~300 mL,41%耕丰或农达每亩0.4~0.5 kg。播种后7 d内如有降雨,可用喷杆式喷药机喷洒高效玉米除草剂进行地表封闭;如果不能降雨,也要在玉米3~5叶期及时喷洒,要做到药量足水量大,均匀一致[3]。

3 田间管理

免耕播种除播种环节与传统起垄播种方式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与传统玉米种植方式的管理基本相同,要加强细节管理,确保高产稳产。

3.1 查苗补苗

免耕播种质量标准虽然很高,但由于土壤、温度、水分、机械、种子等原因,难免会出现缺苗断苗情况,在出苗后要及时巡田查苗,发现缺苗断苗要及时进行补种移栽,将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后进行补种,或雨天挖取过密苗移栽到空缺处,补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免耕播种基本1穴1粒,不用间苗,省工省力。

3.2 水肥管理

苗期遇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至授粉灌浆期要保持土壤含水量70%~80%,保证植株生长所需水分,降雨过多应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沤根。科学施肥促进壮苗,达到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基肥施用可采取开沟深施,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 kg,复合肥50 kg,过磷酸钙40 kg,氯化钾15~20 kg;攻秆肥在幼苗8~9叶时追施,亩施粪水肥500~1000 kg或尿素4~5 kg,钾肥5~10 kg,株间挖穴深施,或在根部附近撒施;攻苞肥在大喇叭口时施用,抽雄前15 d,亩施尿素15 kg或碳铵25~30 kg。

3.3 中耕除草

科学合理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利于保墒,提高土壤温度,增加通透性,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一般中耕除草进行3次,第1次在定苗前幼苗4~5叶时进行,用小犁进行,深度3~5 cm,以轻抚土为宜;第2次在定苗之后,苗高30~40 cm时进行,耕深6~8 cm;第3次在拔节前进行,耕深增加为9~12 cm,抚土到植株根部。生产中根据杂草生长情况也可采用2次中耕。除草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尽量铲尽“护脖草”。耥地要注意深度和培土量,做到既达深度又不压苗、伤苗,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底起大垄”的原则。

3.4 病虫害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连片种植,一旦发生病虫害易大面积传播,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除选用抗病品种外,还要加强管理,为玉米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植株壮苗,提高自身抗病性。要密切关注玉米生长,及时发现病虫害苗头,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针对不同病害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控。玉米黏虫是十分常见的害虫,要重点防治,如果数量大于5只/m2,要采用杀虫剂进行控制,亩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 g或40%毒死蜱乳油75~100 g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兑水40 kg喷雾灭杀。玉米黏虫成虫具有趋光特性,可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防控,达到杀死成虫,减少产卵量,避免大面积繁殖传播。

4 适时收获

每年10月开始,便是玉米收获的季节,田地中绝大部分植株茎叶变黄,籽粒变硬定浆后便可以集中进行收获,现在多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连片收获。一次性完成割秆、摘穗、扒皮、碎秆作业,收获后秸秆补碎后覆盖地表,实现秸秆全覆盖,利于翌年免耕[4]。

猜你喜欢
株距秸秆玉米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收玉米啦!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我的玉米送给你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巧解“植树问题”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