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冷凉山区藜麦种质资源发展与产业发展现状

2023-09-03 10:12唐丽颖王艳芝张学峰张立军盖颜欣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冀北种质山区

●唐丽颖 王艳芝 张 扬 张学峰 张立军 盖颜欣※

(1.承德市农林科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2.乌兰察布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又名南美藜,印第安麦等,苋科藜属。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主要生产国为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其他国家也有种植,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英国、意大利、丹麦等[1]。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也开始种植藜麦。藜麦喜冷凉及高海拔的生长环境,其根系庞大,呈网状分布,所以,藜麦的抗逆性较强,在干旱、瘠薄、寒冷等恶劣环境中可以正常生长[2]。藜麦的营养价值较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可以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具有减肥、治疗炎症等功效,可预防多种疾病,适合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孕妇等特殊体质人群食用[3]。国内许多关于藜麦营养成分的研究表明,藜麦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黄酮类物质等。其籽粒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且含量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摄取量[4]。

1 我国藜麦种植产业现状

1.1 我国藜麦种植历史及资源分布

1987年我国西藏农牧学院与西藏农牧科学院首次联合进行藜麦的引种试验,1992年获得小面积种植成功,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产量可达5250 kg/hm2,但并未在国内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5]。2012年,山西省静乐县开始进行藜麦种植并取得成功,至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了近1万亩(每亩约667m2,下同)。201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行藜麦引种试种,小区产量达到了3637 kg/hm2,并且张家口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藜麦研究所[6]。自此,河北省其他地区逐渐开始了藜麦的引种试种。自2014年起,河北、吉林、甘肃、青海等也陆续开始进行藜麦引种工作[7]。其中,山西省是我国最早开展藜麦大规模种植的省份,2014年,山西省静乐县藜麦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5万亩,占山西省藜麦种植总面积的67%,总产量达125万千克,成为全球藜麦的第三大产地,被称为中国藜麦之乡。2015年,吉林省成为我国第二大藜麦种植省份,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藜麦联合实验室、藜麦品种选育基地,保存了近百份藜麦种质资源[8]。同年,青海省藜麦的种植面积达到500 hm2,位列全国第三。此外,西藏、黑龙江、四川、山东、甘肃等省份也陆续进行了藜麦种植以及栽培育种研究,并筛选出适应性好的品种。在山西高寒地区连续3年进行藜麦引种试验,最高产量可达8100 kg/hm2;在青海地区的适应性种植也获得了3500~5500 kg/hm2的高产[9]。目前我国藜麦审定品种以及栽培品种均较少,如甘肃陇藜、青海青藜、内蒙古红藜、河南安藜等[10]。

1.2 我国藜麦种植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我国的藜麦引种以及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导致藜麦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藜麦种质资源匮乏、品种混杂。藜麦引种工作起步较晚,且引种地大多集中于秘鲁、智利、沙特、加拿大等国家,引种后保存不完善,造成藜麦种质资源多样性不足,品种纯度较低。近几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这也影响了我国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11]。第二,我国藜麦种质资源较少,遗传多样性较为单一,给藜麦种质创新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第三,我国藜麦栽培起步晚,田间管理较为粗放,不同区域还未形成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缺乏统一的栽培管理体系。第四,我国在藜麦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加之藜麦花朵小、花序紧凑、自身变异较大[12],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较为困难,这都给藜麦育种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藜麦新品种培育及审定也是我国藜麦研究工作的一大短板。加强对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开展一系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研究,是促进我国藜麦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冀北冷凉山区藜麦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冀北冷凉山区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意义

藜麦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食品,已经逐渐融入到人类的日常饮食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藜麦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冀北冷凉山区具有很多适合藜麦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第一,冀北地区具有农业区域性明显的坝上、接坝和坝下气候类型优势以及地域优势(生育期100~140 d,活动积温2000~3000℃);第二,冀北地区有大量的旱坡耕地,其中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在70万公顷以上,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在50万公顷以上;第三,冀北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需要用燕麦、荞麦、藜麦等杂粮作物进行轮作倒茬,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土壤质量。第四,藜麦具有多种花色和籽粒色,如白色、粉色、黄色、黑色、红色等,其花期和成熟期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冀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种植藜麦等观赏型作物。第五,冀北坝上地区畜牧业不断发展,已有养殖户尝试种植饲用型藜麦,发展藜麦青贮饲料等;第六,藜麦的生育期较短,根系发达,因此抗性较强。更有多个研究证实,藜麦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喜冷凉及高海拔的环境,还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特性,较适合在冀北地区或冀北冷凉山区进行产业发展。

在冀北冷凉山区发展藜麦产业,可以带动种植户们进行高产藜麦品种、饲用型藜麦品种以及观赏型藜麦新品种的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同时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并有望将其与旅游业结合,打造出具有冀北地区特色的有机生态绿色优质农产品;冀北地区是水源涵养功能区,发展藜麦产业,更是冀北地区建设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实现脱贫攻坚的一大助力。发展特色杂粮产业还会推动河北省杂粮生产走向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对实施京津冀一体化,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和农旅一体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冀北冷凉山区藜麦种质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

冀北地区的藜麦种植起步较晚。201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行藜麦引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小区产量达到了3637 kg/hm2,这次试种成功也是冀北地区进行藜麦种植栽培的开端。随后张家口张北,承德丰宁、围场等地开始进行藜麦的种植栽培,截至目前栽培面积已达13万亩左右。张家口市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藜麦研究机构——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7]。近几年冀北地区藜麦的主栽品种为“陇藜1号”“陇藜2号”等,亩产可达100~300 kg。在张家口地区的研究发现,藜麦在该地区生育期缩短,为早熟类型[13]。奚玉银等将山西常规藜麦分别与安第斯奎宁藜麦和桑多发尔藜麦进行杂交,在后代中进行选育,获得中抗和高抗倒伏的藜麦新品种“冀藜1号”和“冀藜2号”,并已于2017年通过了专家鉴定。目前,适宜承德冀北冷凉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种少之又少,加之常年的藜麦不规范制种,使从原产地引进的藜麦品种的品质、产量均受到了影响,冀北地区高产田亩产量可以达到300 kg以上,一般地块能够达到150 kg,低产田不足100 kg。此外,冀北地区甚至国内并未形成规范配套的藜麦栽培种植技术,种植以及田间管理方式无据可依。由此可见,藜麦的不规范制种以及缺乏配套的栽培种植方式是制约冀北冷凉山区藜麦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3 冀北冷凉山区藜麦产业发展对策

为促进藜麦产业在冀北冷凉山区的快速发展,要进行系统规划,解决以下问题:

3.1 加强产业化分析与定位

冀北冷凉山区的生长环境适合藜麦产业的发展,但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在进行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产业化分析与定位,统筹规划才能使冀北地区的藜麦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3.2 建立冀北冷凉山区藜麦种质资源库

冀北冷凉山区的藜麦种质资源较少,加之常年的不规范制种、没有配套的田间管理模式,使得藜麦种质资源更加匮乏。因此要建立冀北冷凉山区的藜麦种质资源库,在对冀北冷凉山区现有藜麦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与整合的同时,收集其他地区的藜麦品种,做好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并对不同品种的特性以及适应种植区域进行仔细标注与分类整理。

3.3 引进、筛选出适合冀北地区的优质藜麦种质资源

目前国内审定的藜麦品种较少,更是缺乏适合冀北冷凉山区环境特性的藜麦品种。应不断加强品种的引进与筛选研究,引进适合冀北冷凉山区种植的优良藜麦种质资源,对其进行资源评价,选育、筛选出适合冀北冷凉山区发展的食用型、饲用型、观赏型等不同类型的藜麦品种。

3.4 通过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手段培育优良藜麦新品种

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对引进的优良品种进行纯化,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优质藜麦新品种。比如针对藜麦口感差、易倒伏、籽粒小等问题,利用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创制高产、适口性好、抗倒伏、籽粒较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系)。还可以开展分子育种技术攻关,避免常规杂交育种所面临的藜麦花朵小而密等困难,创制更多藜麦新品种。

3.5 建立藜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冀北冷凉山区的藜麦种植较为零散,没有集中大片的种植区域。因此应建立藜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做好藜麦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同时积极进行藜麦新品种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种植户们了解藜麦的经济价值,扩大冀北冷凉山区的藜麦种植面积。

3.6 形成规范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冀北冷凉山区的气候以及地域类型独特,照搬其他地区的生产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本地区的藜麦种植栽培。要结合冀北冷凉山区的气候、地域类型,借鉴其他地区的栽培技术,不断进行试验与总结,尽快形成适合冀北冷凉山区藜麦种植栽培的规范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7 开发研究藜麦深加工技术,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加工藜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成熟的藜麦未经深加工售卖给收购商,种植户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小。据了解,藜麦产品深加工是影响藜麦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加强藜麦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与企业联合,研究出更多的藜麦深加工产品以及加工技术,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使藜麦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更加能够促进藜麦产业在冀北冷凉山区的高速发展。

猜你喜欢
冀北种质山区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山区修梯田》
山区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冀北小镇彰显新时代新气象
冀北崇礼区狮子沟1:5万“强化探异常”无矿体原因分析
冀北柳圹子沟一带坝的形成及演化探讨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