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讨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3-09-03 10:12卫贞竹李彦明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动物学课外创新能力

●卫贞竹 李彦明

(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1;2.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浙江 舟山 316022;3.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1)

普通动物学是许多地方农林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和水产养殖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独立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是后续生态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1]。上述有关专业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动物学课外实践教学,旨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2]。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较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动物学课程大纲明确提出其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展示实验现象和验证课程理论,不是理论课的附属部分[3]。动物学课程对实践的要求非常强,特别是动物学课外实践作为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知识层面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4]。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实地观察各动物类群,引导学生将动物观察和动物学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普通动物学课外实践比动物学课堂教学更为方便灵活和形象生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动物学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延伸,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与思维创新能力,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近几年课外实践结果反馈情况和其他人员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课外实践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初步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 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初步应用

课外实践的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实用性和综合性。通过课外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普通动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5]。动物学课外实践是学生从课堂和实验室走向真实大自然的宝贵机会,因为它能够充分强化学生对动物物种的认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分类,树立保护动物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教学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也是课堂知识得以巩固与延伸的必要途径,更是课程思政目标的体现。

1.1 课外实践的应用情况

普通动物学课程和有关生物类课程的教师带领班内部分同学分别去太原动物园和太原迎泽公园海底世界实习,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践。

在太原动物园,学生初步了解了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习性。动物园物种种类繁多,有些学生难以分辨清楚各个动物的情况,教师给他们细致地讲解了常见动物的主要特点,丰富了大家的课外知识。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宽思维的同时,课外实习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与重要性。在太原动物园中,小到鸟类,大到猫科动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通过参观学习和教师指导,学生从思想上也体会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明确了人类要与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和平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太原迎泽公园海底世界进行的社会实践以观察观赏类水生动物为主,其中龟鳖、贝类、虾蟹类等动物是观察的主要对象。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就这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所属分类、营养繁殖、栖息环境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常见观赏类水生动物的基本生物学知识与有关生态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巩固了课堂知识点,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理念。

1.2 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勤于动脑,积极思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和社会教学形势的发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被动授课为主动实践教学,改变单调的演示物种形式,使学生从只是在PPT、投影上看“动物世界”变为亲身去接触相关动物。通过举办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挖掘学生自我的思维潜能,进一步认知自我和发现自我。

实践结束之后,学生可借助教师的科研平台,根据实践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及补充课外实践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提升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1.3 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避免死记硬背、硬套课本内容,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从专业的角度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结合实物,依据实践观察归纳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地位,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基本上是验证普通动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很难使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抱怨、不满的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6]。因此要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从课堂之中延伸到实践之中。

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体系尚且不完善,具体主要表现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并且随着课程总学时的压缩,理论课时、实践课时都在不断缩减,有时会因为经费、安全等种种原因取消实践教学。这不仅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也模糊了学科的培养目标;再者,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很少甚至没有,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该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所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外实践是普通动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学院)应该在保障经费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去解决课外实践资源短缺的问题,争取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2.2 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方式单一

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教师自费实践后报销程序繁琐,加上安全等因素,造成了课程实践的条件简陋,实践教学过于简单化、程序化,甚至是走马观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动物学课外实践只是一种轻松的、参观性或“旅游性”的学习,而不是一种严肃的、专业性的课程实践。蜻蜓点水式的流程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浅显的内容,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无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方式过于简单。课外教学实践只是去动物园和海洋馆参观,学生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学生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动物的鉴别特征,不能正确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动物分类原理得不到理解和应用。得不到课外实践基本的学习资源和技能训练的时候,部分学生会通过询问教师的方式来得到正确的解释,但也有部分学生得过且过,对动物分类等问题还是不能掌握。这就是实践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弊端,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为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经费支持,同时积极联系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鉴别等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改变教学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3 教学实践中的安全和纪律问题

安全是实践的前提和保证。要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安全问题永远要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不在学校里,需要学校组织车辆进行接送,再加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教学实践前期,要对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安全防护知识,保证他们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够自救。学校也要多强调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于纪律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执行,切不可擅自行动,要保证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绝对纪律性,切不可出现不请假而擅自离队的情况,这既是对整个实习团队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3 总结

普通动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成功与否,是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思政的融入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在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改革过程中,一些高校已经证实了改革后的动物学实践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在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动物学课外创新能力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满课外班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我的“课外老师”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