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索

2023-09-03 23:36高建北京市华颂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3年18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高建 北京市华颂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引言

近年来,我国财政制度逐步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要求。与此同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落实,对于事业单位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事业单位应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并将绩效管理贯穿始终,建立规范、标准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此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优化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概述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政府会计制度的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将政府财政收支的数目、性质、用途、关系及过程等都纳入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了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预算管理是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的关键组成要素,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和规范,对当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要深入挖掘潜在的风险问题,并结合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完善内部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对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政府单位的服务能力。

二、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通过将预算和绩效的有效融合,能够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行为,增强对预算的监督效率,有助于科学落实相关工作内容,实现管理目标。另外,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各部门资源的最大作用,还能够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监管,有利于改善传统工作中的烦琐流程,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主要是服务于民生发展,对于保障社会体系建设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部门,事业单位日常经营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才能够达到群众的要求。为此,借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一)促进事业单位实行科学的决策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独立开展核算工作,编制财务报表向上逐级提交,管理人员通过财务报表来掌握财务状况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有着流程烦琐、管理时效性差的局限性,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并对决策计划可行性造成明显影响。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通过召开论证会议,并进行可行性验证,对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结果对项目进行决策,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决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1]。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必须以资金为基础,随着收入和支出越来越复杂,必须保证预算编制满足合理性和绩效性等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期间,各部门要通力配合,通过预算展示出具体的经营情况和一段时间的战略发展部署。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期间有利于协调各项资源,加强对单位内部资源的宏观调控,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高单位职能履行能力

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更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推进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其全方位的覆盖,在编制、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中,能够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并提高政府的履职能力和公信力,从而提高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

三、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预算指标与实际脱节

部分单位对于预算管理重视不足,对预算编制、执行、评估等工作缺乏科学规划,而预算编制由于缺少目标导向,其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通常情况下,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采取增量预算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没有根据发展重点制定预算绩效目标,忽略了年度固化和基础工作安排等方面,所需数据信息不完整、不科学,在编制过程中缺乏目标导向,直接造成了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极大地影响预算执行效果。

(二)预算执行结果缺乏衡量标准

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过程缺乏重视,对资金流向、使用效果缺乏监管,预算评价形式单一老旧,与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不符。资金监管不严格,对资金使用缺乏严格监管,资金利用率不足,预算的执行结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和依据,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三)监督评价机制缺位

预算执行阶段是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常用支出预算大致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即单位日常运营管理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特定经济业务活动所需成本支出,按照常理而言这两项支出应该区分开来,避免资金混淆。然而一些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专款专用尚未实现,具体表现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成本超支时有发生,不得不占用项目拨款,公共服务项目经常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维系,单位服务能力遭到削弱,破坏了事业单位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这一现象说明事业单位缺少健全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无法对预算执行环节加以约束,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预算编制没有得到严格落实,危害了预算资金安全性及使用效益[2]。

(四)评价结果激励约束作用不强

预算绩效管理要反馈预算编制、执行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体现预算管理的督导职能。现阶段,部分单位对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利用不足,其价值得不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无法实现,不仅无法体现预算绩效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还无法达到优化单位内部服务能力的作用。一方面,绩效评价结果与下期预算管理工作脱节,在申报预算期间没有将上期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参考,直接忽略其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没有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下期预算绩效进行优化,而评价结果中反馈出的问题也未及时处理,相关人员也未被追责,削弱了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预算绩效管理手段落后

预算绩效管理属于量化管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则无法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人工计算误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部门及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完善,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部分单位仍存在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融合度较低的现象,信息交流不及时,各部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事业单位推行政府会计制度工作已有数年,但仍有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系统未作更新,客观上导致财务工作与预算绩效管理无法同步[3]。

(六)缺少预算管理人才

一些单位预算管理人才匮乏,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所以要高度关注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新时代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自我优化的意识,仅凭现有知识技能无法胜任岗位工作,制约了预算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给预算管理人员提供的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预算管理工作队伍,迟迟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也会影响到预算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预算管理岗位存在兼职现象,兼职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知有限,责任意识淡薄,本该完成的工作遭到延误,破坏了预算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衔接,使管理环节出现了短板。

四、当前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明确职责、完善制度

事业单位应组织预算管理人员加强对财政部门下发文件的深入学习,准确掌握文件精神,明确财政重点工作内容,提高预算法制意识。在工作中要准确记录每一笔预算开支,并监督其具体用途和执行情况。同时,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绩效管理要以战略为导向,以管理目标为指引,全面落实好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好相关资源,提高资金、资产的动态监管,保证其安全性。同时,要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以各部门工作指标为引领,推动各部门工作的深化落实,将目标转化为结果,完成预算绩效管理任务。通过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单位发展增添活力。

(二)完善绩效目标管理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环节都需要围绕绩效目标来完成。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预算绩效目标,要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现状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并根据预算总体要求以及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规划,制定详细的绩效目标[4]。该目标应该是与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相符的,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同时,立足政府会计制度,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绩效计划,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能,并细化绩效测评指标,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三)利用内部控制手段形成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内部控制融入预算绩效管理中,能够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两者的融合,能够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实现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覆盖,从而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作中,要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例如,在预算编制期间,应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对项目决策过程履行决策程序,要重点测算预算目标的可行性,是否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一致,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执行预算管理工作期间,利用内控制度约束和规范预算执行过程,要明确资金支持、使用情况,防止预算执行与目标存在偏离。另外,在内部控制和预算执行过程,有利于及时查找问题,并及时上报,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防止出现重大经济损失[5]。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已逐步融入各部门工作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了传统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新时期,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提高存储、管理工作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其次,加强内部结构的优化重组,根据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增强应急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要将各部门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这一过程中的工作量庞大,并且容易发生错误,应采取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计算误差。因此,要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对财务、销售等各职能部门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借助信息化系统平台,增强对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减少数据误差。

(五)依法依规提高绩效管理能力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经济管理措施,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严格按照政府及财政部颁布的相关法规为标准。建立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指标,明确绩效评估、考核的具体标准,提高评估的公开性、公平性,并通过评价结果给予准确的评估。另外,绩效评估还需要多部门配合,应建立畅通的信息联动机制,提高各部门的配合参与积极性,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鼓励大家参与到工作中来。绩效评价指标是体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量化形式,具有显著的效力。所以,在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过程中,要将各指标最大限度地细化,创新绩效评估评价方法,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能力,要保证得出的结果具备准确性和可参考性[6]。

(六)强化预算绩效实施的监管

绩效监督是提高预算绩效监督管理效果的关键,是完善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实施预算绩效监管,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针对潜在问题可以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各环节工作的开展,推进工作目标的实现。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利用信息系统,构建简单、实用的协同办公平台,能够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明确工作内容,遵守规范,将文件分项到办公平台中,增加沟通效率,更快速、准确的解决工作问题。通过协同工作平台,还能够对员工工作进行实时跟踪,掌握具体工作流程,这样使得预算绩效运行的监管极易开展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发挥政府会计制度的引领作用,指导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细则,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规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多方面协调参与,加大参与力度,从而有助于实现预算绩效考核目标,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服务能力与职能履行能力。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