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管理对策

2023-09-03 07:54李俊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摘  要: “0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其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独特性。文章以地方师范院校的“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心理测评结果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案例,聚焦当代“00后”大学生有关压力的心理问题。针对四个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发放问卷,根据问卷与访谈结果,从个人和原生家庭两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如整体规划各学段心理教育、实现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完善心理教育机制,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13-04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青年工作研究会一般项目“地方师范院校的0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 YHYB2019035)。

作者简介:李俊(1984—),女,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管理。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新时期人才培养,还关乎全民素质[1]。新时代“0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其心理特征为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以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的“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三周内均完成了SCL90症状测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结合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以及研究者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00后”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从教育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00后”大学生心理的总体状况

学校采用SCL90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了全面心理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对部分学生进一步心理约谈。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以及心理约谈中“00后”学生普遍反映的压力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压力”问卷作进一步跟踪调查。本次调查问卷选取了分属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类的四个不同学院的“00后”大学生共计1132人,收回有效问卷1128份,男女参与比例约为1∶4,与学校总体实际男女生比例相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情况见表1。

“00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源于学习,其次是人际交往,家庭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也不小,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此方面的压力,如图1。

在与家人的关系方面,75.35%的学生与家人保持着积极的沟通交流,90.01%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关心或比较关心。在学习方面,64.13%的学生表示对学习目标比较迷茫,且75.35%的学生反映课业任务重,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类。在人际关系方面,81%的学生与室友相处比较融洽或非常融洽,86.83%的学生与兄弟姐妹相处较为融洽,65.99%的学生在孤独时都有1—3个好朋友可倾诉。在经济方面,57.6%的学生生活费在1000—1500元,对生活费的花销38.52%的学生是一直有计划的,其中54.59%的学生只是有时做财务计划。71.29%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在物质上与同学攀比。在面对压力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积极方式去应对,如找个地方大哭一场,找人倾诉,做感兴趣的事来缓解,但还有37.9%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且装作没事,如图2。

大学生压力过大时的应对方式

在对压力事情的陈述中,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烦恼的事也有所差别。经济压力和英语学习是艺术专业学生感到最有压力的事情,这主要和艺术专业学生学费较高、英语基础薄弱有关。理科和工科学生的压力事件中都提到考试、补考、挂科等,问卷中也表明学习压力较大。文科学生的压力事件里提到英语六级,这与文科生的英语成绩普遍较好,四级过级率较高,报考六级的学生比较多有关。

综合来看,学习是给“00后”大学生带来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这与大学课程设置较多,考级考证压力较大有很大关系。其次是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好与教师、同学、室友的关系,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圈对许多“00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经济上的顾虑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因素。

二、“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一)个人层面

1. “00后”大学生学业压力大,更易于紧张焦虑

从学校每年的助学金评定情况来看,“00后”大學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往年整体提升,物质生活条件也大为提高。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学业成就、个人发展已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提到较多的是学业压力,除了课程学习的压力,还有对考级考证,以及应对高年级考研考编而做的学习准备。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否师范专业,大批学生都选择了在大学期间考普通话、考教师资格证。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在学业上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除了课程的日常学习外,自觉加码考证考级。此外,生源地是农村和乡镇的许多大学生从小就秉持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他们在邻里乡亲的关注下、在家人的期待中成长,学习压力较之其他同学更大,更易于紧张焦虑。

2. “00后”大学生现实交往少,更倾向网络交往

“00后”大学生不太关注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在网络平台上与人交流,这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花更多时间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上,在网络上查找所需的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QQ与他人交流沟通,乐于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与人分享。习惯性的网络沟通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在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为薄弱。

(二)家庭层面

每个学生背后的原生家庭都是有差异的。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长期与之生活相处则会因经济条件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农村学生面对压力倾向于默默承受,而不像城市学生的积极宣泄[2]。此外,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较为自信,而那些来自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怯懦或不自信,心理也更为脆弱。还有些学生是家中的独子,进入大学之前一直被照顾得很好,以至于刚进校门以后会出现各种生活、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易出现迷茫无助。

三、“0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对策

(一)整体规划,实现各学段心理教育的高度衔接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小学。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经历的一些突发事件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疏导和关注,导致在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没有顺利完成。目前,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多是班主任负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事实上,各学校应按要求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必要的危机干预。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各阶段的心理发展重点,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对重点学生重要事件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跟踪关注。

(二)形成合力,实现各方位教育管理的有效融合

1. 家庭层面

原生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00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加强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很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成年读大学后的心理关注也大大减少。父母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帮助孩子及时进行心理调节,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语言及人际氛围应该和谐友爱,让孩子拥有一个舒适放松的心灵港湾。一般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对生活热爱,自信阳光,关爱他人,善良乐观,其思维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也较为完善,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及幸福感。所以,父母应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孩子,努力营造温馨愉快、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再次,关心处于特殊时期的孩子。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处于某些特殊阶段或时期(如青春期、考试、考研、恋爱时),加强对孩子行为和情绪的关注,最好多多主动关心,进行有效沟通,及时疏导他们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缓解。最后,合理应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察觉孩子已经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倾诉他们的压力和对情绪失常感到不安时,不要随意去评判他们,也不要产生差别情绪,否则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紧张。

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学会换位思考,理智对待,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感情冲动。对孩子有明确而适当的要求,不要期望过高,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2. 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輕重的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合理制订学期教学任务,综合考虑学生发展需求,适当减轻学业压力。课程安排要合理,学习任务要适量,教学目标要明确。在每学期初制订合理的学期计划,在学期目标完成的情况下适当减轻学生压力。第二,设置课程注重多样化,全面发展学生兴趣。专业课要抓牢、抓严、抓实,但抓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开展多样课程,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第三,重视日常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途径。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定期了解学生状况。在开学时通过心理测试结果来与学生沟通。在平时,可以根据心理晴雨表的填写情况,或定期与各班心理委员和学生干部进行沟通,了解班上其他同学的情况,发现心理压力偏大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开设心理讲座使学生能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3],不盲从或猜疑而是寻求正确途径解压。

(三)完善机制,实现各类别学生的全面心理干预

1. 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一方面,壮大专业教师队伍的力量。除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而外,要对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楼栋的宿管员等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各学院都存在心理工作的教师数量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尤为重要。例如心健部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心理工作,如督促各班心委每周报送心理晴雨表,定期开展心理班会,心理培训活动等,促进心委与班级同学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诉求。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尽快将学生的问题传达到位。

2. 关注学生需求,提供针对服务

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差异来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针对新生步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和茫然,学校应积极开展新生的适应性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以分不同专题来进行针对性指导:如用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学会学习专题可指引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了解人际关系,构建新的人际网络,加强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除新生外,还有几类群体也需要给予关注。比如在每年的毕业季,学校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考研压力的疏导,指导学生学会调适心态,正确看待压力和挫折,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自我疗愈的能力。在每年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对贫困库里的建档立卡学生、家庭低保学生、家庭突遭变故学生进行跟踪关注。根据每年开学初的心理普查结果,很多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一般性心理问题,承受更多的压力及困扰[4]。

3. 搭建网络平台,开辟多种渠道

针对大一学生,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在课下自学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围绕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讨论,通过体验式等活动让大学生得到良好的自我感知。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学院开设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将咨询号码公布给全院师生,并在每天值班时间安排教师对当天的留言进行回复,根据具体情况制订辅导方案(预约时间网上咨询,预约时间进辅导站咨询等),以此形式更好地帮助那些不愿主动进入辅导站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官方新平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针对有些学生出于隐私性考虑不愿意将自己的困扰向别人倾吐,但积压于心又十分难受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部学生积极研发微信小程序“心灵之森”。它既可作为一个预约平台,也可作为一个分享平台。平台分享时均采用匿名形式,让学生可以放心地倾吐烦恼,分享快乐。心理工作需要把握时尚风向标,利用大学生喜欢聚集的网络社交媒体开设课程,符合其心理特点的同时能较为容易被其接受[5]。

四、结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抓好抓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遵循“00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落实新时代青年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王建中. 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04):26-32.

[2] 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01):36-41.

[3] 姚本先,陆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心理科学,2007(02):485-488.

[4] 冯才华.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引导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01):77-81.

[5] 马川.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5-99.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