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研究
——以茶学专业为例

2023-09-03 06:23何秀玲谢国富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四学农林精准

何秀玲,谢国富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团委,福建 福州 35000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同时,《意见》进一步指出,“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由此,各高校结合校本特色,结合课程特色推进思政课精准教学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任务。农林高校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持续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其思政课建设要立足新农科建设的标准,精准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亟需进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精准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 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1.1 明确农林高校和具体专业的基本特点

区别于其他高校,农林高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林高校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要培育学生投入农业发展、改善基层治理的知识和能力,培育自觉贯彻党中央涉农政策和法规的知识和能力。第二,农林高校以农林类学科为优势学科,过去传统农科教育重实用价值、重“教”技能,轻“育”价值,不利于“一懂两爱”三农人才队伍的培养。新时代新征程应注重塑造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第三,以茶学专业为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三茶统筹背景下,以中华茶文化引领茶产业发展,构建中华茶业复兴的战略思考。

1.2 注重把握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准确把握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方向。因此,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2.1 注重把握时代性。任何重大的哲学问题无不源于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抓住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2]”,“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为此,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一是注重时代性,强化大学生认同和坚持党的领导。用党过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的成就作为导引,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当前,乡村振兴需要全面推进,农林高校学子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向前看,推动乡村振兴、扬帆起航。二是注重时代性,指引学生明辨是非,维护国家利益。大学生正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受网络世界、错误思潮的误导,特别如今网络思潮丰富,对国家政策关于农村的建设有各种不同看法,要帮助大学生在关系国家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维护国家利益。三是注重时代性,召唤学生担当使命,投身国家建设。理论的教育引导最终落脚到实践的行动上,在思政课程的引导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深切认同实干兴邦,反对空谈、矢志实干。

1.2.2 注重把握创新性。党的二十大把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凝练为指导意义重大的新思想、新理论,高瞻远瞩指导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是在教育思维上注重创新性。启发学生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思考问题,培育学生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二是教育过程注重创新性。大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常为新的”青年群体,这要求思政课程随时做好教育过程的“新”。比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把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2.3 注重把握系统性。坚持系统理念,即对整体性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服务三农是农林高校的独特职能,不仅有科技强农的硬支持,还要包括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乡村振兴战略等价值引领的软支持,软支持的价值引领要包含党的三农工作的精神、对学生“一懂两爱”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培育,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浸润等系统的价值引领。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梳理,从“知识-研究-方法-评价”全覆盖的讲授。也要对具体性问题进行精细分析。思政课的讲授过程就如撒盐一般,即掌握好“盐何时撒”、“如何撒”、“撒多少”的问题。

1.2.4 注重把握有效性。要实现集体备课与个体优化相融合、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相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就要把握融合的有效性。在集体备课中融合公共基础课育人目标、个体优化中紧扣学科专业的学科精神,有效促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通向同行。在讲授教学中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最新要求展开讲授、在对话教学中紧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堵点、情绪沸点展开,实现适应国家需求和满足个人成长诉求有效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回答现实问题与网络教学中把握社会多元思潮相融合,有效实现解决现实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

2 构建基于“四导四学四融”的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模式

2.1 “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理念及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整个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进行组织和安排,从而建立其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3]。教学模式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4]。“精准教学”即用精准之“矢”射高校思政课教学之“的”。所谓“精”在于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在“精准备课、授课”上出实招;所谓“准”,在于准确定位、准确评估,以大数据为支撑,准确评估学生专业、学生实际、学校文化、学校实践,目标定位清晰,在“精准教学目标”上下实功;所谓“教学”,在于“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本研究为实现农林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从教学目标精准达成、教学内容精准供给、教学方法精准结合,并对农林高校进行基于“导-学-融”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索。(如图1)

图1 高校思政课“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示意图

2.2 “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2.1 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四个“导”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精准达成。为了提升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供给,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基于素养导向、合作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四导”,思政课教学理念。以“素养导向”为核心目标,深刻领会思政课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价值引领,比如对茶学专业的思政课授课,除了对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的素养培养,也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茶文化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以“问题导向”为关键环节,就是在思政课教学的设计中,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使学生实现研究性学习,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引导学生思考中华茶文化与其他国家茶文化的异同,在思辨中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以“合作导向”为重要途径,构建学习共同体,配置学习资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对话、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多维互动,实现观点碰撞,知识交流。在茶学专业授课中,可以请同学分组将丝绸之路与中国茶叶的发展各个阶段分别展示出来。以“创新导向”贯穿始终,比如: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教学内容与高校的校本特色的创新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等等。如对茶学专业的思政课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就茶产业发展与“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深入实践。

2.2.2 改变教学策略,探索四个“学”的教学策略,实现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供给。四个“学”教学策略,是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四大阶段构成。第一、“导预疑学”,是从事先设定的教学资源库等载体中选取案例、问题、预设的作业,让学生初学,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课前学习。第二,“导问研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建构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的载体平台。如让学生在高校建设的虚拟教学中心中获得资源,学生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心得中得到启迪,学生从理论书籍中获得思想等等。第三,“导法慧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智慧学的方法,形成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收获方法,形成优化的解决问题、思路和途径,实现优化学习。第四,“导评促学”,即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在“导-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包含着以上四个阶段的评价。“四学”过程贯穿着“四导”,也运用“四融”的方法。

2.2.3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四个“融”的教学方法,实现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精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不但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还应做到四个融合,即集体备课与个体优化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针对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也可同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在茶学专业中,有关茶文化自信环节教学中,先请学生在课程之前进行资料调研,收集国际茶日、茶文化的内涵、小叶子中的大产业等的资料,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如“茶文化与新时代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的思考”,从而带动学生发散思维、分组讨论,形成意见方案,最后总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录制专题性的思政课程,如三农系列、生态之旅、农耕文明等,实现价值引领的同时,增加专业的认同感。此外,精准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大数据的关键作用,面对海量数据,教师进行有效数据的识别与应用,优化教学设计,学生运用大数据改进学习策略,即利用数据技术来重构教学生态,因此,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着力点

3.1 强化思政课“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

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这离不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保障精准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健康运行。首先,高校健全完善制度保障,统筹安排精准教学计划,保障思政课精准教学实施的有章可循。其次,建构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合作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导学能力,如邀请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指导、协同并进推进。最后,规范优化精准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学具有长期动态特征,对精准教学模式也要进行动态化的评价,要建立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3.2 打造“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的思政金课

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5],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路径方向。因此,探究思政课“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内在规律,就要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基于“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思政课金课。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可以基于校本特色,打造“武夷山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成为“四导四学四融”教学模式的大思政课研学基地,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3.3 建设“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的载体平台

创新“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来完成,如智慧课堂、腾讯会议,因此,有规划地建设思政课“四导四学四融”精准教学模式的融媒体平台成为迫切任务。随着数字社会的日益扩大,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独立性和差异性在互联网阵地被不断放大,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增加师生的真诚互动和平等交流,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充分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通过数据平台,精准识别教学对象的特征,如专业、知识基础、想要获取的知识等。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其次,通过大数据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即教师在教学资源库中输入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校本资源和网络各种资源,学生通过系统提前学习,留下学习痕迹,教师进而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整理和解析,使教学过程更精准。最后,量化大数据,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猜你喜欢
四学农林精准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陕西麟游:远程教育“四学”力促“两学一做”见实效
利用“四学”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