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治中的“他者”: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的媒介化重构

2023-09-03 01:21赵秀凤任安琪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碳中和他者

赵秀凤 任安琪

摘要:将媒介化传播学理论引入批评话语分析,以法新社关于中国“碳中和”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从文本、话语实践和媒介化实践三个维度考察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规划的态度和立场。在主题上,法新社主要关注中国的碳中和规划承诺、背景、现状和举措,强调规划目标与短期能源实践之间的矛盾。在语言形式上,法新社借助过度词汇化分类、搭配词、及物过程等词汇语法手段,把中國的碳中和规划建构为最大碳排放国理应承担的责任,同时,突出强调中国碳中和目标的言说性及其与当下能源实践的不一致性。在话语实践上,法新社更倾向于引用国际组织、机构和欧美政府官员表达西方立场的观点,通过西方认可的“权威”建构对中国碳中和及其相关议题的评价;引用中国政府、机构、媒体和企业人员的话语时往往通过再情景化手段,彰显多元声音之间的张力。从媒介化实践来看,法新社遵循商业主义至上的媒介逻辑和西方霸权政治逻辑,即使对中国提出的这样一个符合国际主流大势,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碳中和规划和举措,仍坚持西方一元论标准,以审视、质疑和指责的姿态,建构中国的“他者”形象。

关键词:媒介化;批评话语分析;气候政治;碳中和;能源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5;G212;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4-0058-11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愈演愈烈,气候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达成共识[1]14-19;但是,某些国家政治因素的波动也会影响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立场,造成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不稳定和不确定[2],甚至少数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往往利用气候问题打击、遏制对手,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发展。[3]为了达到目的,各国纷纷发挥媒体的政治功能,将其“以结构化、组织化、制度化的方式”[4]94嵌入国际气候政治领域,锚定力量,形塑气候治理格局,驱动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媒体成为发达国家获得和巩固其在气候治理领域领导地位和话语权、建构“自我”和“他者”身份、展开政治博弈的强有力工具。

因此,在研究全球气候政治时,有必要引入“媒介化”概念,考察媒介对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角色及其关系、社会认知、能源转型的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政治舆论场充斥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冲突与角力,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冷战思维,排斥和打压崛起中的新兴大国,国际政治博弈加剧。[1]16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特定国家的媒介话语,考察媒介如何塑造关于气候治理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媒体的生产、表达、传播和规则,能左右公众的政治态度,影响政治议程和公共决策,甚至能引发政治组织、政治机构乃至政治制度的反向适应、调适,在此意义上,媒体已“跃升为一种嵌入政治方方面面的组织化、制度化、结构化力量”[4]93。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对碳中和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政治。作为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在2020年作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郑重承诺,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能源转型的意愿和决心。中国的这一承诺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们从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出发,传达国际社会对中国碳中和相关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对于这些有关中国碳中和的媒介话语,我们有必要结合媒介化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然而,目前该类研究相对较少。在话语研究领域,少量学者倾向于把碳中和局限于政策表述,研究中美碳中和话语差异[5]及国内媒体关于碳中和议题的建构与呈现[6];仅有个别研究关注国外媒体对中国碳中和的报道,例如,李承真把碳中和定位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对美国《纽约时报》、法国《费加罗报》与日本《日经亚洲评论》关于中国碳中和规划的12篇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从报道主题、信源、情感、判断等4个维度,分析外媒对中国碳中和报道的态度和倾向,发现外媒对中国碳中和规划整体持负面态度,存在一定的误读[7]。该研究所分析的语料数量较少,关注对象相对分散。关于外媒报道中国碳中和的媒介话语研究有待于向国别化推进,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特定国家的话语策略与立场,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国碳中和对外话语建构与传播。

为此,本文拟聚焦法国媒体话语,以法新社发布的涉华碳中和英文报道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整合三维批评话语分析和媒介化框架,考察报道中的词汇语法和话语实践特征,从媒介化视角,探析法国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碳中和”、建构中国在全球气候政治中的身份、形塑气候政治格局及气候治理规则的。

之所以选择法国媒体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法国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且长期以来活跃于全球气候治理舞台。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法国在气候治理和能源低碳转型领域趁势而起,成为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欧盟成员国之一,并试图谋取“气候领袖”的宝座。法国将气候外交视为维护大国话语权与塑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以此巩固其气候话语权和议程制定权的优势地位。[8]于此大背景之下,法国媒体对中国碳中和的高度关注,必将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气候治理话语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法国媒介话语,对于我国气候治理对外话语建构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视野:媒介化与政治媒介化

正如媒介化学者安德烈亚斯·赫普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媒介化”[9]的时代。媒介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媒介信息控制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思考和判断。媒介不仅影响社会的组织形态,更是整个社会体系建立的基础。[4]92意识到媒介强大的社会形塑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起,传播学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个新的理论——媒介化理论,即研究媒介对社会、文化各方面影响的理论和方法。[10]29

所谓“媒介化”,就是指人类打造的各种传播媒介反过来形塑人类社会的过程。媒介化与全球化、商业化一并被视为影响人类社会核心的“元进程”(meta-process)。[4]92在媒介化过程中,媒介的技术、物质、组织或符号属性,能以结构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随之改变社会的运作状态。[4]92媒介化理论突出强调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体现为形塑整体的社会文化,而且形塑个人及组织与社会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10]34

媒介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扩展到政治领域,形成了“政治媒介化”,即新闻媒体驱动和形塑政治的普遍现象。[4]91“政治媒介化”指具有规则、目标、生产逻辑和价值意向的媒体持续影响政治的过程。[4]103自20世纪以来,媒介成为“收发政治信息、塑造政治认知、构筑政治认同乃至编织社会政治纽带的主阵地”[4]93。政治媒介理论认為,媒介化既有态度层面的影响功效,亦有形塑政治行动者、政治组织乃至政治决策、政治机构的功能。[11]虽然“媒介”和“政治”有各自的逻辑,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两个逻辑相互影响,辩证互构。[4]95政治媒介化理论主要用于考察媒介影响政治的进程、趋势和方式,为观察研究政治传播制度形态、文化生态和实践样态提供独到的视野和取向。[4]92

本文把政治媒介化理论作为宏观分析视角,借助相对微观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规划的系列新闻报道,观察法新社如何运用自身的媒介逻辑,发挥议题设定和监督功能,操纵气候政治议程,影响碳政治规则及其走向。正如著名媒介化学者舒尔兹(WinfriedSchulz)所论,如果媒介化这一概念能够明确界定媒介在转型社会中的角色,并促进关于社会转型过程的充分分析,那么它便有启发性意义。[12]同理,运用政治媒介化概念,可以更充分解释法新社涉华碳中和媒介话语对全球气候问题界定、气候变化应对决策等全球气候治理议程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语料

本文的语料为Factiva数据库中法新社发布的关于中国碳中和的英语新闻报道。①成立于1944年的法新社,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一起被认为是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在Factiva数据库中,输入ChinaSAME(carbonneutralityorcarbonoffsetornet-zeroorcarbonneutralcarbonpeak)检索式,时间区间设定为“2020.9.22—2022.7.22”,信息来源选择“法新社”,语言选择“英语”。选择2020年9月22日作为起点,是因为当天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搜索到相关报道,再进行人工筛选,剔除重复的及与主题相关性较低的文章后,最后共获取文章29篇,形符数为14682。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在文本层,这些报道具有哪些典型语言特征;(2)在话语实践层,这些报道以何种方式引用了哪些人/机构的话语;(3)在媒介实践层,这些报道折射出何种媒介逻辑和政治逻辑,对于全球气候政治应发挥何种媒介化功能。

(二)分析框架

按照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述(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解释(explanation)[13],整合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14]和媒介化分析,构建本文分析框架:文本(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practice)和媒介化实践(mediapractice)。结合语料库工具,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在具体操作步骤上,首先,自建小型语料库,使用语料库工具AntConc(4.0.5.0)导入语料文本,以AmericanEnglish2006(词容量达100万)为参照语料库,提取主题词列表,分析这些新闻报道集中关注的主题特征;其次,将语料库搜索与语篇细读相结合,先考察文本在分类和及物性方面的特征,继而分析话语实践;最后,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剖析话语背后的媒介逻辑和政治逻辑,分析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的态度立场及其媒介化功能。

四、结果与讨论

(一)文本分析

为考察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报道的关注点,我们对照参照语料库,提取主题词,按频率选取排名前20位的主题词(见表1)。

分析表1中主题词的语义及其检索行特征,我们发现,关于中国碳中和,法新社主要聚焦三类主题:规划内容、提出的背景、实施路径。关于中国碳中和规划本身,法新社反复报道中国承诺的具体内容:China,Beijing,XiJinping,peak,plans。这类主题强调规划的目标性和承诺性。中国碳中和规划提出的背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治理(climate,summit,countries,global,Paris,Glasgow,pollution),特别强调《巴黎协定》(TheParisAgreement)和哥拉斯加气候峰会(COP26inGlasgow)对碳排放量的管束性;二是中国的高碳发展模式(carbon,coal,emission,energy,fossil),尤其强调该模式引发的环境问题(pollution)。规划实施的困境主要指中国从现有高碳发展模式到碳中和规划承诺目标之间的跨度,即实现难度,尤其是庞大人口(theworld'smostpopulousnation)、电力短缺(powershortages)、煤炭高度依赖(highrelianceoncoal)等带来的巨大挑战。

主题词分析揭示出法新社关于中国碳中和报道的主要内容以及话语的主题特征。但是,要了解法新社如何利用语言来框定和建构对中国碳中和规划的认识及相关社会现实、评价和解读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及其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例,做深入分析。下文主要根据分类、及物性这两个词汇语法现象,具体考察法新社的态度和立场。

1.分类

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从话语角度来说,分类的过程是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秩序的过程。[15]批评话语分析往往侧重话语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认知体验、意识形态、情感立场及交际意图不同,对事物的分类原则或命名方式就会不同。因此,对人和事物的分类或命名,既可以直接反映话语生产者的主体性或与交际意图相关的主体间性,也可以直接影响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在语言体现形式上,分类主要通过词汇选择来实现,因此,可以通过文本中的词汇尤其是名词性词汇,推断出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倾向。

我们先以“China”和“carbonneutrality”(或“zero-carbon”)为检索词,结合检索行和上下文,识别指涉“中国”和“碳中和规划”的名词及词组(见表2),结合语句实例展开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法新社关于中国碳中和报道的整体“语义韵”。在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范畴化表述方面,法新社使用了过度词汇化手段,如使用“theworld'sbiggestpolluter”(世界最大污染者)、“thebiggestcoaluser”(最大煤炭使用者)、“theworld'sbiggestemitterofthegreenhousegases”(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者)等,以主语或同位语形式,反复强调中国的高碳排放,突显建构中国“世界最大污染者”身份,刻意从碳排放总量角度界定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角色,建构中国碳中和规划提出的“应然性”。

例1Morethan110countrieshavecommittedtobecomingcarbonneutralby2050.China,theworld'sbiggestpolluter,announcedinSeptemberitplanstoachievenet-zeroemissionsby2060.(Globalsummittopresent"ambitious"climatechangegoals,2020年12月11日)

例1把中国的碳中和目标置于与其他110个国家的对比框架中,在表达肯定的同时,又隐含时间维度上的“滞后”之义,且隐晦地表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宣布是为“大势所趋”“被迫承诺”。

此外,法新社还对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过度词汇化建构,如“thedevelopingeconomy”(发展中经济体)、“theworld'smostpopulousnation”(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theflaggingeconomy”(疲软经济体)、“energy-hungryeconomy”(能源-饥渴经济体)。通过突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模式,突显建构“碳中和规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映射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难度。

例2Chinafacesastruggletoweanitselfoffcoal,whichfuelsnearly60percentofitsenergy-hungryeconomy.Economicplannersarenervousaboutslashingcoaltooquicklyasitcouldcripplegrowth.(Chinaaimstocutfossilenergyusetobelow20%by2060,2021年10月24日)

很明顯,例2中刻意强调了碳中和规划目标与煤炭在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高占比之间的冲突,通过突显建构“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巨大反差,表达对中国碳中和承诺兑现的担忧。

与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命名和描述相呼应,在指涉中国的碳中和规划方面,法新社反复使用“objectives/goals/targets”(目标)、“commitments”(承诺)等描述规划的“目标性”或“承诺性”。同时,又频繁使用“ambitiousemissiontargets”(减排目标雄心勃勃)、“boldplans”(大胆计划)、“toughbattle”(苦战)、“vaguetarget”(目标模糊)等词语,表达对中国碳中和规划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肯定中国克服困难、做出承诺、降碳减排的举措;另一方面,也突出强调目标的挑战性,并以此质疑中国碳中和规划的可行性、决心和意图。

例3China——theworld'sbiggestpolluter——hasannouncedanambitioustargettobecarbon-neutralby2060,butanalystshavewarnedhighrelianceoncoalandmodestshort-termtargetscouldscuppertheambition.(US,Chinacommittoclimatecooperationaheadofkeysummit,2021年4月18日)

例3刻意使用了一个范畴化同位语“theworld'sbiggestpolluter”(世界最大污染者),并使用破折号,以补充提示的方式,向读者突出建构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的现实或形象。第一句还借助评价性形容词“ambitious”(雄心勃勃)修饰框定“target”,文章貌似在“事实性”地陈述中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新闻事件,而实际上则巧妙使用范畴化分类手段,实现了对中国及其所宣布的碳中和目标的价值塑造。第二句运用转折逻辑关系词“but”直接挑明“警示”立场,而且还借助类指复数形式“analysts”(分析人士),模糊消息来源,援引“专家”警示话语,建构负面评价的“可信性”或“合理性”。更有趣的是,该转述话语还使用了旅程(航海)隐喻中的“海难”场景——“scupper”(使船沉没),隐喻中国在驶向碳中和目的地过程中可能遭遇沉船风险。该隐喻与以上分类手段配合使用,清晰而形象地建构了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规划的质疑立场。

可见,法新社借助过度词汇化分类手段,引导读者格外关注中国的碳排放现状和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负面认知和定位。

由于在报道中法新社倾向于把中国碳中和规划置于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内,侧重关注国家身份及国际关系问题,所以,我们再以“country(ie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进一步识别法新社在论及中国碳中和规划目标时与全球气候治理相关的国家命名和描述(见表3)。

语料中“countries”一词出现54次,前置修饰语表明了法新社对国家的分类:allcountries(所有国家)、developedcountries(发达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发展中国家)、othercountries(其他国家)。“allcountries”一般用于表述气候治理规则(例4)或某些领导人(例5)在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张。

例4TheUnitedNationsispushingforaglobalcoalitioncommittedtonetzerocarbonemissionsby2050whichwillcoverallcountries.(Chinatoreleaseupdatedclimateplans‘innearfuture:envoy,2021年8月3日)

例5He(BritishPrimeMinisterBorisJohnson)emphasizedtheimportanceofallcountriessteppinguptheirambitiononclimatechangeatCOP26andtakingconcreteactiontocutemissionsandexpeditethetransitiontorenewableenergy,includingphasingoutcoal.(UK'sJohnsonurgesXitotakeclimateactionaheadofCOP26,2021年10月29日)

持这类立场的话语主体一般为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领导人,他们通常强调“所有国家的责任”,排斥或淡化“有区别的责任”。法新社在新闻报道时也突显这一立场。而“developedcountries”和“developingcountries”的相关表述则更多用于转述发展中国家立场。

例6"Developedcountriesshouldstepuptheirprovisionoffunds,technologiesandsupportincapacity-buildingtodevelopingcountries,"hesaid.(China,Indiastressclimatecommitmentsatglobalsummit,2020年12月12日)

例7Combatingclimatechangeisalsoaboutlettingpeopleindevelopingcountrieslivegoodlives.(Chinadoublesdownoncoalplantsabroaddespitecarbonpledgeathome,2021年4月27日)

例6、例7反映了中国在气候治理问题上的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直接引语形式转述中国官方对气候治理问题的认识,强调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也是气候治理的应有之义。

此外,法新社还反复使用“othercountries”(6次)以评价和框定中国碳治理实践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例8NickMabey,chiefexecutiveoftheE3Genvironmentalthinktank,saidChina'snewemissionsplanwasvirtually"unchanged"frompreviouspromises."Thislowersothercountries'confidenceinthedeliveryofChina'sdeepdecarbonisationpathway,"hesaid.(ChinasubmitsnewclimateplandaysbeforeCOP26summit,2021年10月28日)

例8中,法新社借国际机构人士之口,对中国碳排放方案进行负面评价,指责中国去碳力度不够,对其他国家造成了负面影响。很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施压话语策略,借用与其他国家的对照,倒逼中国。

2.及物性

及物性反映对经验世界中事件的认识,包括各种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参与者和情景成分。我们围绕“中国做了什么”这一问题,在语料库中以“China”为节点词,搜索相关的动词搭配,然后再进行人工筛选和归类,将“China”及代表中国的各类行为体(如领导人、专家、机构等)纳入考察范围,按照及物性系统的6个过程对小句进行归类,统计搭配使用超过5次的动词,识别其及物过程,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法新社关于“中国”行为体的小句涉及4类过程,从高到低依次为:言语过程(43.97%)、物质过程(35.34%)、心理过程(1121%)和关系过程(8.62%)。其中言语过程使用频率最高,所使用的言语动词包括:announce(宣布)、pledge(请求)、promise(承诺)、say(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类话语的重心在于突出报道关于碳中和、中国“说了什么”,突显“言说性”,如例9。

例9Beijinghaspledgedtocurbcoalconsumptionafter2025——butlastyear,halfofChina'seconomywasfueledbyit.(Chinabackpedalsonclimatepromisesaseconomyslows,2022年2月28日)

第二類高频过程为物质过程,主要体现为5个动词:achieve(实现)、reduce(减少)、slash(大幅度削减)、plan(计划)、cut(减少)。这类动词往往与表示将来的情态助词连用,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或作为言说过程的从属小句,呼应言语过程,突显中国言说中所承诺的行为,如例10。

例10Lastyear,PresidentXiJinpingindicatedthatChinawouldachievecarbonneutralityaround2060andpeakemissionsaround2030.(ChinasubmitsnewclimateplandaysbeforeCOP26summit,2021年10月28日)

第三类为心理过程,其中高频使用的心理动词是“expect”(期望),而且往往以被动语态出现,表明中国相关事项被置于“被期待”的位置。

例11ThetradingschemeinChinawasoriginallyexpectedtobefarbiggerinscope,coveringsevensectorsincludingaviationandpetrochemicals.(Chinastepsupclimatefightwithemissionstradingscheme,2021年7月16日)

例11中,使用被动语态结构巧妙地调整了参与者的位置,把主语的语义角色被动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影响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暗含被隐去的期待主体享有更高规范性权力或至少是某种规制力。

第四类为关系过程,用来描述事物的类型和属性特征。语料中关于“China”的关系过程主要表现为系动词“is”,用于强调中国的国家身份,如例12。

例12Chinaistheworld'scurrentlargestemitterofcarbondioxide,followedbytheUnitedStates,whichhashistoricallyemittedmorethananyothercountrytodate.(China,Indiastressclimatecommitmentsatglobalsummit,2020年12月12日)

(二)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分析就是把文本置于社会交往语境中分析话语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在这个解释阶段,我们重点考察消息来源和转述形式所表达的互文性。

从话语交际意图来说,引用何种消息来源、以何种方式引用都直接反映引用者的立场和态度。整体来看,法新社所引用的消息来源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国际组织、机构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员。如:UN(联合国);EnergyandClimateIntelligenceUnit(能源和气候智能小组);GlobalEnergyMonitor(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reenpeaceChina(绿色和平组织中国);CentreforResearchonEnergyandCleanAir(CREA)(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USPresidentJoeBiden(拜登,美国总统拜登);DavidBisbee,attheUSpermanentmissiontotheWTO(大卫·比斯比,美国驻WTO常驻代表);LaurenceTubiana,France'stopclimatenegotiator(劳伦斯·图比娅娜,法国气候谈判高级代表);BritishPrimeMinisterBorisJohnson(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前首相)。

二是中国政府、机构、企业人员以及中国媒体。如:XieZhenhua,China'sclimateenvoy(谢振华,中国气候大使);LiGao,headoftheclimatechangeofficeattheMinistryofEcologyandEnvironment(李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国家统计局);Th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NDRC)(国家发改委);theStateCouncil(国务院);StateGrid(国家电网);ChineseofficialnewsagencyXinhua(新华社);statebroadcasterCCTV(中央电视台);localmedia(当地媒体)。

具体而言,法新社频繁引用各类国际组织机构发布的数据及其对中国碳中和政策和举措的评价,可能是因为这类数据具有权威性、可信性,代表国际主流观点。就所引述内容来看,国际组织机构对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本身持欢迎立场,如例13。

例13UNclimatechiefPatriciaEspinosasaidChina'scommitmenttonet-zeroemissionsbefore2060wasa"verypositivedevelopment".(ChinasubmitsnewclimateplandaysbeforeCOP26summit,2021年10月28日)

但是,他们对中国碳中和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具体措施,如加大煤炭发电应对临时电力短缺问题,提出尖锐批评。

例14Despitepledgestopeakcoalconsumptionbefore2030,Chinabrought38.4gigawattsofnewcoal-firedpowerintooperationlastyear——morethanthreetimeswhatwasbroughtonlineglobally."IntheChinesecontextcoalissynonymouswithenergysecurity,"LiShuo,aclimatepolicyadvisoratGreenpeaceChina,said.(WhyChinaisstrugglingtoweanitselffromcoal,2021年9月2日)

例14采用直接引述方式,突出綠色和平组织的批评立场,暗示中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经济发展与碳中和目标之间存在冲突。

例15和例16也同样采用明确消息来源和直接引述方式,传达“权威”人士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决心的质疑和批评。

例15LiShuo,ananalystwithGreenpeaceAsia,saidChina'snewNDC"missedanopportunitytodemonstrateambition"."China'sdecisiononitsNDCcastsashadowontheglobalclimateeffort,"hetweeted."Theplanetcan'taffordthisbeingthelastword.Beijingneedstocomeupwithstrongerimplementationplanstoensureanemissionpeakbefore2025."(ChinasubmitsnewclimateplandaysbeforeCOP26summit,2021年10月28日)

例16NickMabey,chiefexecutiveoftheE3Genvironmentalthinktank,saidChina'snewemissionsplanwasvirtually"unchangedfrompreviouspromises.""Thislowersothercountries'confidenceinthedeliveryofChina'sdeepdecarbonisationpathway,"hesaid.(ChinasubmitsnewclimateplandaysbeforeCOP26summit,2021年10月28日)

法新社還常常概括性转述西方政府官员的观点,传达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指手画脚”或强硬态度,如例17、例18。

例17USclimateenvoyJohnKerryisinBeijingthisweektourgetheworld'sbiggestpollutertoreduceitsrelianceoncoal.(WhyChinaisstrugglingtoweanitselffromcoal,2021年9月2日)

例18USclimateenvoyJohnKerrywarnedThursdaythatBeijing'scoalbuildingspreecould"undo"globalcapacitytomeetclimatetargets,afterholdingtalkswithtopofficialsinChina.(Promises,powerplantsandpolitics:China'spositionaheadofCOP26,2021年10月29日)

此外,法新社还经常使用“critics”(评论家)、“experts”(专家)、“analysts”(分析人士)等不明确消息人士,模糊或间接转述对中国的批评或指责。

例19TherecentCOP26climatesummitpushedChina'sclimatecommitmentsintothespotlight,withcriticsaccusingtheworld'sbiggestpolluterofnotbeingambitiousenoughinitsemissionstargets.(China'scarbonemissionsfallforfirsttimesinceCovidlockdowns:report,2021年11月25日)

在例19中,虽然该类引用缺乏可追溯和核实的信息源,但是因为加入了“批评者”,使消息看似具有了“权威”性,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想当然地接受其所转述的评价,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法新社所引用的中国声音主要来自政府、相关问题的从业或研究人员。

例20Authoritiescalledforashiftinindustrialstructures,sayingtheywould"resolutelycurbtheblinddevelopment"ofprojectswithhighenergyconsumptionandemissions.Thescaleofcoal-basedoilandgasproductioncapacityshouldbe"reasonablycontrolled"too,authoritiessaid,whilecallingfor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industries.(Chinaaimstocutfossilenergyusetobelow20%by2060,2021年10月24日)

例21OnelargecoalminingcompanyinnorthernShanxiprovincetoldstatebroadcasterCCTVitwasoperatingatfullcapacityinanefforttoensuresupplies."Westructuredouroriginalproductionplansothatitcouldbeorganisedtomanagea30,000-tonnepermonthincrease,"saidWangYonggang,theCommunistPartysecretaryatoneofthefirm'smines.(Chinaeasespowercrunchwithboosttocoalproduction,2021年11月2日)

例22"ThequotasystemhasmeantthatthecoalpowergenerationbusinessinChinaisalmostrisk-free,"saidYuanJiahai,aprofessorat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inBeijing."Solocalgovernmentsandindustriesarerushingtobuildnewcoalcapacitybeforethedeadlinetopeakemissions."(WhyChinaisstrugglingtoweanitselffromcoal,2021年9月2日)

例23AdomesticbacklashagainstnuclearpoweroversafetyconcernsmeanscoaliscrucialtoChina'senergysecurity.Officialsdelayedsubmittingtheirclimatepledgesafteraseverepowercrunchledtorampingupcoalproduction,twopeoplewithknowledgeofthemattersaid.(Promises,powerplantsandpolitics:China'spositionaheadofCOP26,2021年10月29日)

例20中用模糊指称形式“authorities”代指官方,只部分直接引用“resolutelycurbtheblinddevelopment”(坚决制止盲目发展)、“reasonablycontrolled”(适当控制),传达中国官方的态度和决心,与例21、例22、例23中有明确具体消息来源的直接引述内容——“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产业”的现实形成一种张力,隐含政府官员所说的碳中和目标与产业实践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例23使用“twopeoplewithknowledgeofthematter”(两位知情人士)这一不明确消息来源方式,模糊传达中国内部的不同声音。

法新社也有很多报道直接援引中国官方媒体中的消息,如发改委、新华社等,将之标识为中国的官方立场,但往往以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形式,服务于特定交际意图。

例24ItwasdecidedintheMondaymeetingthat"coalsupplywillbeincreasedandcoal-firedpowerplantswillbesupportedinrunningatfullcapacityandgeneratingmoreelectricity"tomeetindustrialandresidentialdemand,accordingtoXinhua.(Chinaaimstocutfossilenergyusetobelow20%by2060,2021年10月24日)

例24专门引用新华社关于煤炭发电厂的报道,新华社原文意在说明中国如何应对临时的能源短缺问题,而法新社把原话语进行了再情景化处理,移花接木,用于说明中国加大煤炭供应、支持煤炭发电将会严重影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法新社通过对国际组织机构、政府官员、专家、媒体、企业人士所生产的相关话语进行再语境化引用,与多元声音形成多维互文关系,产生了“扩音”效果,诱导读者认同西方机构“权威”对中国碳中和的评价,认识到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不同声音”,政府承诺与现实企业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

(三)媒介化实践

根据政治媒介化理论,法新社涉华碳中和报道中所展示出的上述词汇语法和话语实践特征,是气候政治媒介化的典型体现,既体现法新社所代表的媒介逻辑,又体现法国的政治逻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气候政治逻辑。

1.媒介逻辑

制度主义媒介化理论认为,媒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己逻辑的社会制度,也是一个与其他社会和文化制度协调互动的自主实体,其他社会制度或社会活动不但依赖媒介,受其影响,而且还会主动适应媒介逻辑,体现媒介化效力。[16-17]所谓媒介逻辑就是“媒体机构组织形式和实践惯例的集合,是一种具备权力色彩的社会机制,能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累积施加影响”[18]160。更简单地说,媒介逻辑就是媒体本身运行的逻辑,包括其内容的制作及形式的呈现、组织内部规则的运作方式等。“该逻辑主要由媒介法则和媒介形式构成,媒介形式指特定媒介定义、选择、组织及呈现内容材料的形式。”[19]

依据以上观点,法新社所遵从的媒介逻辑,包括对中国碳中和相关信息的筛选、生产、发布、传播的规则和方式等,是本文所要分析的涉华碳中和报道话语表征背后的驱动力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法新社所代表的法国媒体的本质和运行逻辑解释其话语特征。

一方面,按照媒介逻辑观点,法新社作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其运行势必遵循西方主导性媒体逻辑,即遵循“专业主义”“商业主义”和“媒体技术”三个方面的规则,三者相互催化、制衡,共同构成其媒介化驱力。[18]166-167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法新社从业者应该遵循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普遍民意的行业运作规则,体现专业主义特质;然而,法国各大媒体的运行与财团挂钩,天生就具有获取经济利益的信息生产取向,因此,商业主义逻辑占上风,在实际媒介化过程中,法国主流媒体逐步发展成为以政治为中心的传媒形态[20],尤其是法新社被公认为法国的半官方通讯社,受法国政府操控。因此,法新社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事时,倾向于采用法国政府或占主导地位的政党视角和立场。各大财团与政客勾联,形成“财团—媒体—政权”的“新三权分立”[21],法国媒体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坚持所谓的“政治正确”,会按照财团和政权的意愿操纵民众思想。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庞大新兴经济体且意识形态不同于西方阵营的国家,带有根深蒂固的排斥性政治偏见。[22]虽然,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资金、技术及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制约,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度较高,碳排放量较大;但是,从历史来看,气候变化是碳排放在大气中长期积累的结果,欧美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大量碳排放。所以,当前一味责怪后发国家当下的高碳排放,忽略发达国家的历史沉积,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责任转移话语策略[23],也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气候政治中维持其霸权的一种话语手段,也就是一种规范性媒介逻辑规则。正是受这一规则的驱使,法新社才刻意选择词汇化分类手段、承诺性言语过程、对西方权威和中国话语实践的巧妙再情景化,突出建构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言行不一”的“他者”形象。

2.政治逻辑

掌控权力做出权威决策,并负责监督执行是政治展开的逻辑,在国际气候政治领域更是如此。围绕全球气候问题引发的碳中和与新能源革命是一场巨大的全球性政治博弈。争夺气候治理话语权,在界定气候变化问题、形成气候治理规则和实施治理规则过程中确保本国利益是全球气候政治的核心。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在国际能源结构尤其是气候治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为了维持其在该领域的话语权,法新社采取话语策略,以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名义批评中国,放大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对中国施压,遏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异军突起。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要求中国放弃煤炭,而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富煤少油缺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虽然,中国政府为了人类共同福祉,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制定了具体的碳中和规划;但是,具体实施路径和实施节奏必须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不能“一刀切”或“运动式减排”[24]。不同于西方视域中的“气候补偿和承诺”举措及政治博弈工具,中国的碳中和理念秉承于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宇宙观,是中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国策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是源于价值理性,而不是西方惯用的工具理性。中国在制定碳中和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方面会结合中国的实际动态调整、灵活应对,协调处理轻重缓急。因此,短期内暂时鼓励加大煤炭生产并不意味着放弃碳中和目标,而法新社在其報道中对此提出质疑和指责,明显遵循西方中心主义逻辑,是以西方的线性思维逻辑和程序标准对非西方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举措进行一元论评价。

综上,在媒介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协同作用下,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规划进行了连续性话语生产、表征和传播,发挥左右目标公众涉华态度、影响政治行动者媒体功能,影响气候政治议程和气候治理决策,引发相关政治组织、政治机构乃至政治制度对其所创构信息环境的反向适应和调适。从这一意义来说,法新社对中国碳中和的媒介化重构,已超脱单纯的新闻传播意义,而成为一种嵌入气候政治领域,驱动气候政治发展,并引导政治行动者、政治组织、政治机构做出调整的制度性力量,发挥独特的“政治功能”[4]94。

五、结语

以上语料分析表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机构法新社高度关注中国的碳中和规划。中国高碳排放是其最突出建构的主题,通过反复强调中国能源实践现状,彰显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困境和挑战。法新社倾向于把中国的碳中和规划承诺与短期内的能源实践对立起来,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指责中国在能源保障危机如电荒情况下的能源保供举措,质疑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和未来前景。法新社代表法国以“欧洲气候领袖”自居的国家立场:肯定中国碳中和规划之于气候治理的意义,但倾向于把碳中和规划建构为最大碳排放国理应承担的责任或被动承诺。

即使对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一符合国际主流大势、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规划举措,法新社仍坚持西方主流媒介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政治逻辑,以审视、质疑和批评的姿态报道中国的气候治理举措和能源实践,建构中国在气候政治领域的“他者”形象。这一点与21世纪以来西方盛行的错误认知——“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1]17一脉相承。可见,即使面对中国提出的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举措,以法新社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仍遵循西方精英主义媒介化“游戏规则”,通过主题议程设置、词汇语法选择、话语实践等话语手段,发挥媒介的“元资本”特质,形塑气候政治“现实”,服务于其对新兴大国的排斥性立场。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以法新社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背后的媒介化机制和运行逻辑,进行有针对性的反话语建构,积极主动建构和传播中国碳中和规劃及中国气候治理方案的世界意义和价值。

本文把媒介化理引入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有助于推进海外涉华媒介话语研究,服务于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话语建构与传播及话语体系建设。此外,本文把碳中和媒介话语置于全球气候政治框架,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揭示了其隐藏的政治意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能源话语[25-30]的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

注释:

①本文所有语料均来自于Factiva数据库中法新社发布的关于中国碳中和的英语新闻报道,下文所列例句不再标注具体参考文献出处,只标注所选文章题目和出版日期。

参考文献:

[1]赵斌.全球气候政治的现状与未来[J].人民论坛,2022(14).

[2]卢静.当前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改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31(1):107-121.

[3]李慧明.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秩序转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3):62-84.

[4]祖昊.政治媒介化:基本意涵、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9).

[5]李佳.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中美碳中和新闻话语对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2.

[6]陆羽婕,王锦程.“碳中和”议题的建构与呈现探索——基于《人民日报》(2008—2021)报道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2(6):93-95.

[7]李承真.中国碳中和规划的海外新闻报道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费加罗报》《日经亚洲评论》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9):1-8.

[8]赵斌,李宇辰.后巴黎时代法国气候政治新变化[J].法国研究,2022(3):3-19.

[9]常江,何仁亿.安德烈亚斯·赫普:我们生活在“万物媒介化”的时代——媒介化理论的内涵、方法与前景[J].新闻界,2020(6):4-11.

[10]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

[11]JasperStrmbck,FrankEsser.Introduction:MakingSenseoftheMediatizationofPolitics[J].JournalismStudies,2014,15(3):244.

[12]WinfriedSchulz.ReconstructingMediatizationasanAnalyticalConcept[J].European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4,19(1):87-101.

[13]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357-378.

[14]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2.

[15]FowlerR.HodgeB,KressG,etal.LanguageandControl[M].London:Routledge,1979:210.

[16]HjarvardS.TheMediatizationofSociety:ATheoryoftheMediaasAgentsofSocialandCulturalChange[J].NordicomReview,2008,29(2):105-134.

[17]NickCouldry,AndreasHepp.ConceptualizingMediatization:Contexts,Traditions,Arguments[J].CommunicationTheory,2013,23(3).

[18]KriesiH,LavanexS,EsserF,etal.DemocracyintheAgeofGlobalizationandMediatization[M].Hampshire:PalgraveMacmillan,2013.

[19]DavidLAltheide,RobertPSnow.MediaLogicandCulture:ReplytoOak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1992,5(3):465-472.

[20]李敏.法国传媒话语述评:以涉华报道为例[J].法国研究,2018,(2):66-74.

[21]李佳怡,赵晓帆.法国媒体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为例[J].国际公关,2022(5):121-123.

[22]郭海婷.法国政治语篇中的低碳话语建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2):42-54.

[23]郇庆治.“碳政治”的生态帝国主义逻辑批判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6(3):24-41.

[24]冯帅.遵约背景下中国“双碳”承诺的实现[J].中国软科学,2022,(9):6-15.

[25]赵秀凤.能源话语研究的体系与范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3):63-77.

[26]赵秀凤,曹春华.能源人文: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25-34.

[27]赵秀凤,刘畅.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7-25.

[28]赵秀凤,宋冰冰.美国智库涉华核能话语中“他者”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4):353-372.

[29]赵秀凤,赵琳.特朗普政府能源战略话语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28-35.

[30]赵秀鳳,赵琳.趋近化理论对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阐释:一个案例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8(3):63-77.

责任编辑:曹春华

The"Otherness"inGlobalClimateGovernance:

AFP'sMediatizedReconstructionofChina'sCarbonNeutrality

ZHAOXiufeng,RENAnq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Beijing102200,China)

Abstract:Thisstudy,integratingthemediatizationtheoryincommunicationinto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onductsa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fthenewsreportsaboutChina's"CarbonNeutrality"initiativeinAgenceFrancePresse(AFP)atthreedimensionsoftextanalysis,discoursepracticeandmediatizedpractice,aimingatexploringFrenchattitudeandstanceatChina'scarbonneutralityplanandpractice.Astothethemes,AFP'snewsrepresentationsaremainlyconcernedwithChina'scarbonneutralitypledge,background,currentsituationandmeasures,amongwhich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planningcommitmentsandshort-termenergypracticesishighlighted.Atthetextualdimension,AFPgenerallyaffirmsthesignificanceofChina'scarbonneutralityplantoglobalclimategovernancebymeansofclassification,transitivity,modalityandotherlanguageforms,buttendstoconstructthispledgeasanindispensableobligationofthelargestcarbonemitter.Atthedimensionofdiscoursepractice,AFPisinclinedtoquot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researchinstitutionsandEuropeanandAmericangovernmentofficialsas"authority"torepresentWesternassessmentofChina'scommitment,whiletheviewsoftheChinesegovernment,leaders,mediaandenterprisesarerecontextualizedtodisplaydiversifiedopinion.Intermsofmediatizedpractice,AFP,withadherencetothelogicofcommercialism-orientationandwesternhegemony,persistsinthestereotypedwestern-centralismstandardandtakesajudging,questioningandcriticizingattitudetoconstructits"otherness"imageofChina,disregardingthefactthatsuchamajorinitiativeproposedbyChinaisinlinewiththemainstreaminternationaltrendandconducivetoglobalclimategovernance.

Keywords:mediatizatio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limategovernance;carbonneutrality;energydiscourse

英文编校:韩淑芹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碳中和他者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