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话语建构

2023-09-03 01:21钱毓芳王琮涵
关键词:碳中和人民日报碳达峰

钱毓芳 王琮涵

摘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民日报》给予极大的关注。从话语分析的视角,运用语料库方法探究近15年《人民日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不断将“双碳”话语带入新的语境,从概念介绍到“抓铁有痕”“打好硬仗”的决心和信心话语建构;以积极的姿态向公众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向世界讲好“碳达峰碳中和”故事,彰显中国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人民日报;批判话语研究;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315;G212;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4-0069-09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给人類带来的灾难,全球达成共识,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全力应对气候变化。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正式通过,该《公约》明确提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目标和基本原则。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放签署,并在1994年3月正式生效。1997年12月,第3次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期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量应该在其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刻表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姿态。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

《人民日报》作为机关党报,以传递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己任,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民日报》给予极大的关注。那么,《人民日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话语有哪些主题?“碳达峰碳中和”话语体现了怎样的国家形象,传递了怎样的中国声音?本研究将从批判话语研究的视角,用语料库的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碳中和”或“碳达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5月31日,共获取文献13136篇。知网计量可视化显示,这些文献涉及的领域颇广。研究主题主要有实现路径、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碳排放、低碳转型等;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工业经济、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电力工业、气象学等。从发文数量上看,以2020年为界,之前研究成果甚少,从文献最早出现的1988年到2020年32年间,只有531篇,不到相关文献总量的5%;2021年则呈井喷式增长,一直持续至今(见图1)。

再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关键词、以“话语”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取文献19篇,多从构建话语权的角度进行研究。庄贵阳认为,中国构建低碳经济话语权的有效方式是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担当,传播中国贡献与碳中和故事。[1]陆佳怡建议,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2]李慧明等讨论了中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路径选择。[3]邹乐乐等提出构建“有理、有利、可行”的新型碳中和国际话语体系,协同国际社会合理划分排放责任、公平分配排放权利。[4]史安斌等探讨了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认为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5]

在国外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webofscience中以“carbonneutrality”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3906篇文献。文献主题主要有碳排放、经济发展、再生能源、废水处理等,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学、工程学、能源燃料、化学、商业经济学、气象学等。其发文数量变化趋势和国内的基本一致。再进一步以“carbonneutrality”加“discourse”为检索词进搜索,发现10篇文献。Tozer等通过分析碳治理文本中的话语,探讨未来城市的构建。[6]Huovila等从碳中和城市概念出发,探究碳中和城市的定义、评估方法、实现碳中和的障碍和驱动因素。[7]Yao等认为英法社交媒体Tweet的知识共享对于普及碳中和理念有着重要意义。[8]Tozer等利用话语分析和文本网络分析来解读计划用于构成碳中和的建筑环境的社会技术配置。[9]Kainiemi等基于24位专家的访谈,利用现有文献和其他材料,研究了芬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各主体间互动的角色协调。[10]Lu等对中国绿色消费的政策话语做了历时分析。[11]Samper等调查了构建欧洲气候政治的政治尝试,并对《欧洲绿色协议》进行了批判性的话语分析。[12]Bollman等研究了在美国政策话语中识别能源想象力的系统方法。[13]Kenis等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未来碳中和城市的想象和规划展开讨论,认为技术、管理和科学话语作用于设计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以及议程设置。[14]

从文献可以看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环境工程、低碳转型、能源燃料、绿色经济等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话语研究视角,国内均集中在构建话语权及国际传播方面,国外则集中在未来碳中和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话语研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学、商业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等。本文将采用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设置“碳达峰碳中和”议程,建构其话语,从而引导公众认知,并建构中国国际形象。

三、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研究方法

现代语料库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采样加工,以机器可读形式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文本库,并且可以以各种语言信息形式赋码”[1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分支;同时,也被社会科学中其他与语言相关的研究所采纳。语料库方法和批判话语研究方法具有互補性。例如,词频统计能快速在大规模文本中获取高频词,这些词一定程度上对批判话语分析很有意义,是很好的研究起点;搭配分析可以观察语言意义的构成,语料库索引则进一步提供文本更多的语境信息,这些信息使我们看清意义的呈现方式[16]。

语料库方法可以用来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批评话语研究。[17]164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Fowler、Kress、Fairclough、vanDijk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将媒体话语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实践加以研究,用于媒体话语分析的批判话语分析框架也纷纷被提出。[18-21]语料库与批判话语研究相结合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语料库能帮助研究者获得大量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数据,识别隐含在碎片化文本中的话语,语料库分析能够展示给我们那些“习焉不察,出乎意料”的话语特征;另一方面,批判话语分析将话语置于社会语境中,通过社会科学的不同理论解释话语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语料库方法弥补了直觉推断的缺陷,可以为批判话语分析提供大量的可信的语言例证,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四、语料描述

《人民日报》在2008年1月15日首次提及“碳中和”一词,2020年12月9日首次提及“碳达峰”一词。因此,本研究收集《人民日报》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含有“碳中和”或“碳达峰”的所有文本,共计1753篇。①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WordSmithTools7[22],进行词频、搭配及索引行分析来识别话语,并结合批判话语研究方法,将话语置于社会情境中进行深度解读与阐述。

首先对2008年至2022年《人民日报》中出现“碳中和”的文章做了数量的统计,观察这些年间报道的关注焦点。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2010年世博会期间关于“碳中和”的报道出现一个小高峰,

但之后的报道零零星星,直到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人民日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报道达到高峰,成为重要话语转折点。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为节点,将报道文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20年8月;第二阶段,2020年9月—2022年12月。以期观察不同阶段《人民日报》所建构的“碳中和碳达峰”话语。由于第二阶段的报道数量骤增,因此,本研究又按月份统计了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的分布趋势(见图3)。观察报道内容,我们发现每个高点都与重要事件相关,如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冬奥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等。

五、语料分析

(一)第一阶段

2008年1月至2020年8月间《人民日报》共有50篇报道84次提及“碳中和”。我们利用WordSmithTools7语料库分析软件,通过索引行(见图4)、语言型式(见图5)观察“碳中和”左右共现的语言型式、搭配等,探究这一时期围绕“碳中和”的话语建构。例如,从图5统计的语言型式我们可以看出,“碳中和”左边共现了表示行为主体的词汇:全球、欧盟、欧洲、APEC等;与之共现的还有“低碳”“气候变化”“排放”“减排”“减排量”“交易”“抵消”“绿色”等词。表明这个时期《人民日报》在报道“碳中和”时多围绕以上主体以及话题展开。从图5中还可以看到,表示时间的词汇:2050年前、2050年;以及表示领头垂范的词:率先、首个。这些词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话语观察点。

再进一步细读索引行,可以识别出第一阶段围绕“碳中和”的话语类型,如知识普及话语、先行者话语、他山之石话语等,以下将分别展开讨论这些话语类型的特征。

1.碳中和知识的普及

观察“碳中和”索引行(见例1-例8),可以发现,在第一阶段,《人民日报》主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对“碳中和”进行定义,有时也用其他代名词加以解释,如“碳计算”“碳补偿”“碳平衡”“碳信用”等;在一定的语境下也解释为“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其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碳中和”这一新的概念,并表明“碳中和”是一种全民的新型环保行为,与企业和个人有着紧密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购买“碳减排量”抵消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以此唤起全民的参与意识。

例1本届消费电子展被称为第一个“碳中和”的重大展会。为抵消展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主办方美国消费电子协会花费约10万美元购买并种植了大量树木。展会使用的所有印刷品、餐盒、厕纸、面巾纸等都用可降解材料制造。展览使用的灯管、电池、地毯等都将回收。(2008年1月15日)

例2据了解,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计算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然后通过购买碳额度,资助符合国际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9年11月19日)

例3去年5月,碳计算、碳补偿等新名词开始走近上海市民。超过3万户上海家庭收到孩子从学校带来的绿色出行宣传页……目前正筹划进一步改善措施,力争在四到五年之内,实现碳平衡。(2010年1月15日)

例4碳补偿:又叫碳中和,是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捐款通过植树或实施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2010年4月4日)

例5一份碳信用或碳中和额度是指一个项目产生的一吨碳减排量或碳吸纳量。不同种类的碳配额和碳信用可以互换,但交易价格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这些交易量能否被国家或者企业用于履行其所承担的强制减排目标。(2011年3月23日)

例6据介绍,“碳中和旅游”通过计算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碳交易机构,购买相应的碳减排量用于抵消。(2012年7月19日)

例7所谓“碳中和”就是人们根据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或组织向专门的企业或机构付款购买“碳减排量”,购买的费用将用于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以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2015年8月12日)

例8所谓碳中和,是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方式,碳中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会和体育赛事的青睐。以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多是通过林业、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方式进行碳中和,北京冬奥会则有了更为大胆的尝试:发起一场低碳“总动员”,为全民参与碳减排搭建平台。(2015年8月31日)

2.碳中和的先行者

在第一阶段,《人民日报》大量报道了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实现碳中和的开创性案例(见例9-例14),其中有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机、汽车行业,也有保险公司、包装纸业公司等。这些典型案例的报道,能够更具象地讲述碳中和行动故事,为公众树立榜样,促进企业和个人提升碳中和意识。“第一款”“第一家”“第一单”“首次”“首个”这些词汇勾勒出有关碳中和的引领性行动画面,可以激发更多个人和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

例9摩托罗拉公司发布了第一款碳中和手机Renew,手机外壳100%用矿泉水瓶回收制造,废弃后可100%回收。(2009年1月11日)

例10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交易8月5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上海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据悉,交易价格约为28万元人民币。(2009年8月6日)

例11今天上海济丰包装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内地首个碳中和标志。此前,上海济丰包装于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完成一笔国内基于自愿减排机制(VER)下的碳中和交易,抵消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的6266吨碳排放(碳足迹),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包装企业。(2009年12月10日)

例12宝马也首次从汽车整个生命周期来规划绿色制造: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原材料在美國工厂用水电完成,i3车型生产线全部使用厂房外的4个风力发电机供电……i3车型可回收战略部门的伦帕—金德勒博士说,i3生产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都要求碳中和,95%的汽车部件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2013年4月26日)

例13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碳中和林植树启动仪式,3日上午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为了中和APEC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北京市林业部门组织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捐资,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营造1274亩碳中和林。这在APEC会议史上尚属首次。(2014年11月4日)

例14在各种政策支持下,欧莱雅中国参与到了中国数字化变革和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成为集团中首个实现100%“碳中和”的分公司。(2019年11月26日)

3.碳中和的他山之石

在第一阶段,《人民日报》报道常常介绍国外实施碳中和的经验(见例15-例18),有政策发布,也有具体实施的手段。例如,澳大利亚政府通过高科技的方式为老式建筑物铺设太阳能光伏板,日本和韩国制订发展生物燃料政策,欧盟发布欧洲绿色协议将实现碳中和时间表写入法律,等等。这些经验介绍无疑给中国的碳中和顶层设计提供了参考。

例15作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政府机构,悉尼市政府也在积极进行节能减排工作。为了践行当前的绿色环保理念,悉尼市政厅作为最先试点示范工程之一,其楼顶铺设了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板矩阵,这栋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也披上了“科技时装”。(2012年12月10日)

例16普勒茨表示,日本和韩国政府都制订了鼓励和扶持发展生物燃料的政策。前段时间北京连日雾霾,可能同发电或取暖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有关。生物燃料发电能大大减少空气中硫、氮等有毒气体排放,而且属于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对传统使用煤炭发电的国家转型具有借鉴意义。(2013年1月28日)

例17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时称,欧盟将在对抗气候变化方面做出更大努力,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写入欧盟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2019年7月19日)

例18欧盟委员会11日在布鲁塞尔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新政“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2019年12月13日)

《人民日报》不断将碳中和概念带入新的语境,如电子展会、体育赛事、旅游等大家熟知的日常活动,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碳中和概念;报道中所使用的代名词,如碳补偿、碳平衡、碳计算等也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碳中和概念。“碳排放+碳排放抵消”构建成一种新型的环保方式,唤起“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对碳中和先行者的报道以及域外经验的介绍,为公众参与环保从知道、理解、接受到行动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出,碳中和的概念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二)第二阶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第七十五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人民日报》开始对“碳达峰碳中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关报道数量急速增长。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人民日报》开始大量报道了各级实施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为了观察《人民日报》这一时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报道的话语转向,我们通过“碳达峰碳中和”的索引行,观察其左边的共现动词,以期考察围绕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话语特征。

考察2809条“碳达峰碳中和”索引行,首先统计出其左边共现的动词(见图6部分索引行),旨在观察围绕“双碳”的行动力;然后细读其右边共现词(见图7部分索引行),探究公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态度及评价。第二阶段的“碳达峰碳中和”话语可以分为几种类型:顶层设计(制定、编制、谋划),统筹有序(系统工程、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支撑),鼓足干劲(抓铁有痕、硬仗)。这些话语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作为和担当,也表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争取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这一时期,《人民日报》还注重报道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大国担当

在第二阶段,《人民日报》重点报道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见例19-例23),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成“一场硬仗”“一场大考”“一项壮举”,可见其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中国全力以赴担当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与世界各国合力共建地球家园;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例19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欧盟、美国各自有71年和45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净零排放,中国设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意味着只有30年时间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压力更大。“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更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強大的动力。(2021年10月8日)

例20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9亿吨。中国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坚决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2021年11月6日)

例21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就一定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2022年2月11日)

例22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极其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会全力以赴,同各方一道,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2022年4月7日)

例23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项壮举更是一场硬仗。(2022年10月25日)

2.坚定决心

在第二阶段,《人民日报》还大量报道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行动(见例24-例25)。报道通过转引习近平讲话中的“中国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等话语,重构了中国在面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工作,并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人民日报》通过不断重构新的语境,将读者框定在自己为其设置的话语框架中,传递“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

例24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2020年11月23日)

例25“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积极行动,努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2021年6月4日)

例26在积极投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场战役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才能处理好降碳与发展、降碳与安全的关系。(2021年4月21日)

例27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

例28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创新驱动,增强开放合作,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新贡献,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3.域外褒扬

2020年,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既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也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2日发文,转述国际政要、国际专家的话语及媒体话语,建构中国责任担当的表率形象(见例29-例34)。

例29路透社報道认为,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承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应对气候变化承诺”。(2020年10月12日)

例30联合国秘书处气候变化团队顾问格雷罗·加西亚认为,中国的承诺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国际市场接收到的最强有力信号。全球知名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表示,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2020年10月12日)

例31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这一承诺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曾代表美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谈判的托德·斯特恩指出,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新闻”,标志着“令人鼓舞的一步”。(2020年10月12日)

例32法新社援引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气候专家罗杰利的话说,中国的承诺将提振全球气候行动信心。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认为,中国树立了认真执行国际条约、值得信赖的国际伙伴形象。(2020年10月12日)

例33“中国宣布了新的减排努力,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认为,中国提出的这些碳排放相关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毫无疑问,中国作出的努力,将在全球气候行动进程上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0月12日)

例34英国气候峰会特使约翰·莫顿表示,中国承诺可以帮助世界避免“灾难般的气候变化”。他同时呼吁全球其他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减少碳排放。(2020年10月12日)

2020年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引起了《人民日报》的极大关注,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话语从普及性的知识性传递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转向,引起了各界的大讨论。这个阶段,中国实现碳中和被构建成是“一场硬仗”“一场大考”,也看到了“抓铁有痕”般的信心和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的大国形象,《人民日报》用大量的引述互文,构建了中国胸怀全世界的大国担当形象,同时构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的话语。

六、结语

本研究使用语料库方法对《人民日报》中的“碳达峰碳中和”话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人民日报》的关注点侧重科普“碳达峰碳中和”概念,以众多“首次”“率先”“第一”等企业和机构的碳中和行动为内容,将碳中和话语不断带入新的语境,丰富碳中和话语,在普及碳中和知识的同时,助推公众形成对碳中和的认知。“碳中和”从一个前卫的概念,变为耳熟能详的新型环保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第二阶段,中国正式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人民日报》的“碳达峰碳中和”话语开始转向,“顶层设计”“庄严承诺”“硬仗”“抓铁有痕”等,体现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大国担当;“域外褒扬”话语表明了中国“言则必行、行则必至”的坚定决心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15年来“碳中和”话语被不断重构,顺应了讲好中国碳中和故事的时代要求,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

注释:

①本文所选语料均出自《人民日报》,后文所列例句不再标注参考文献出处,只标注出版日期。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全球气候治理与构建中国低碳经济话语权[J].当代世界,2022,487(6):10-14.

[2]陆佳怡.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1,301(10):67-70.

[3]李慧明,李青青.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建设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评论,2022,29(5):87-96.

[4]邹乐乐,王溥,孙翊.实现碳中和的市场机制与争取国际话语权重点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4):469-478.

[5]史安斌,童桐.气候紧急状态:一种传播语境的转换[J].未来传播,2022,29(4):71-79.

[6]TozerL,KlenkN.DiscoursesofCarbonNeutralityandImaginariesofUrbanFutures[J].EnergyResearch&SocialScience,2018,35:174-181.

[7]HuovilaA,SiikavirtaH,RozadoCA,etal.Carbon-neutralCities:CriticalReviewof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2,341:130912.

[8]YaoQ,LiRYM,SongLX.CarbonNeutralityvs.NeutraliteCarbone:AComparativeStudyonFrenchandEnglishUsersPerceptionsandSocialCapitalonTwitter[J].FrontiersinEnvironmentalScience,2022,10:969039.

[9]TozerL,KlenkN.UrbanConfigurationsofCarbonNeutrality:InsightsfromtheCarbonNeutralCitiesAlliance[J].EnvironmentandPlanningC-PoliticsandSpace,2019,37(3):539-556.

[10]KainiemiL,KarhunmaaK,ElonevaS.RenovationRealities:Actors,InstitutionalWorkandtheStruggletoTransformFinnishEnergyPolicy[J].EnergyResearch&SocialScience,2020,70:101778.

[11]LuY,DoParkS.TimeSeriesAnalysisofPolicyDiscourseonGreenConsumptioninChina:TextMiningandNetworkAnalysis[J].Sustainability,2022,14(22):14704.

[12]SamperJA,SchocklingA,IslarM.ClimatePoliticsinGreenDeals:ExposingthePoliticalFrontiersoftheEuropeanGreenDeal[J].PoliticsandGovernance,2021,9(2):8-16.

[13]BollmanM.Frames,Fantasies,andCulture:ApplyingandComparingDifferentMethodologiesforIdentifyingEnergyImaginariesinAmericanPolicyDiscourse[J].EnergyResearch&SocialScience,2022,84:102380.

[14]KenisA,LievensM.ImaginingtheCarbonNeutralCity:The(post)PoliticsofTimeandSpace[J].EnvironmentandPlanningA-EconomyandSpace,2017,49(8):1762-1778.

[15]McEneryA,XiaoR,TonoY.Corpus-basedLanguageStudies:anAdvancedResourceBook[M].London:Routledge,2006:4.

[16]钱毓芳,叶蒙荻.语料库与媒体话语的理论、实践与方法:中英美三国媒体的低碳话语研究[M].伦敦:环球出版社,2019.

[17]辛斌,丁建新,钱毓芳.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18]FowlerR.LanguageintheNews:DiscourseandIdeologyinthe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

[19]KressG,vanLeeuwenT.ReadingImages[M].Geelong,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1990.

[20]FaircloughN.LanguageandPower[M].London:Longman,1989.

[21]vanDijkT.NewsasDiscourse[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8.

[22]ScottM.WordSmithToolsHelpManualVersion4[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责任编辑:曹春华

DiscursiveConstructionsaroundtheDual-CarbonGoalsinthePeoplesDaily:

ACorpus-based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QIANYufang,WANGCongh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Zhejiang,China)

Abstract:Thestrategicdecisionthat"Activelyandprudentlypromote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madeby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theStateCouncilhasattractedattentionfromPeoplesDaily.Fromtheperspectiveofdiscourseanalysis,thisstudyemployscorpustoexplorethediscursiveconstructionof"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inPeoplesDailyoverthepast15years.IthasbeenfoundthatPeoplesDailyhasbeenconstantlyintroducingthe"dualcarbon"discourseintonewcontexts,fromconceptintroductiontotheconstructionofdeterminationandconfidencediscoursesuchas"leavingmarksontheiron"and"winningtoughbattles",withapurposeofpopularizing"dualcarbon"knowledgetothepublic,shapinga"dualcarbon"attitude,andtellingChinese"dualcarbon"storytotheworld,whichallhelptodemonstrateChinasimageandresponsibilityasagreatpowerinestablishingafair,reasonable,cooperativeandwin-winglobalclimategovernancesystemand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

Keywords:carbonneutrality;carbonpeak;PeoplesDaily;discoursestudies;corpus

英文編校:韩淑芹

猜你喜欢
碳中和人民日报碳达峰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