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儿胡同的老街坊

2023-09-05 01:14高申
北京纪事 2023年9期
关键词:都统公署雨儿

高申,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文联出版社签约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之声”栏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乐行京津冀”“文化之门”“运河”节目嘉宾。北京日报客户端“光影记忆”“旧京图说”“胡同冷知识”客座嘉宾。

著有《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建筑》(北京出版社)、《带着课本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图书,于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并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访谈。

我对北京有情,因我生于斯长于斯。我对历史与考古有意,因我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但是要把“城市”与“考古”相融,却从未敢想。如今,不妨带着考古的视角,寻胡同、找名人、观沧桑、感人情。

雨儿胡同的名称,是清代沿袭下来的。若推至明代,這里名曰“雨笼胡同”。这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网红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南北两侧,则与蓑衣胡同(一多半)、帽儿胡同平行。

从皇子到画家“均为安居”

自雨儿胡同东口一路西行,当路北一组颇为气派的四合院建筑出现时,甭问,那一定是雨儿胡同11、13、15号院。这片规模不小的院落,自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后,居住过一批彼此毫无关联的官宦名流。

清初时候,这里是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的府院。叶布舒是肃亲王豪格的弟弟、顺治帝福临的兄长。作为皇族成员之一,叶布舒没有太大作为,也没有多少野心。康熙八年(1669),叶布舒被晋封为辅国公。此后,他便无风无雨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叶布舒去世后,独子苏尔登降级袭爵,继续过着无风无雨的贵胄生活。再往后,便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清代中晚期,叶布舒家族的府邸,成为了内务府总管大臣的私宅。这位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胆子确实不小,他敢盗用皇宫中的建筑材料修造私宅,建筑规格还严重超标。最终,遭到同僚弹劾的他,不得不分割出售超标的豪宅。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名流董叔平曾住这里。现而今,挂在齐白石旧居厅堂墙壁上的一副对联,上款有“叔平仁兄”字样,便是从董叔平旧宅中留存下来的。

世间曾有董叔平,但此人资料却少之又少。在许多网络资料中,都标著“北海公园董事会董事长董叔平”。然《北海公园志》所记述的北海公园董事长名单中,却恰恰缺少了“董叔平”的名字,不知何故。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将13号院买下,送给齐白石老人居住。

而此时,齐白石及家眷,一直生活在西城区跨车胡同的老宅子里。老宅确实够老。这是民国十五年(1926),齐白石六十二岁时置办下来的。除了短时间居住在雨儿胡同,齐白石的暮年岁月基本上都留在了跨车胡同的老宅里,直到1957年逝去。

按照北京文史学者杨良志先生的话说,“齐白石堪称世界上最贵的老头儿之一。”“他的画少估有三万张,每一张少估两平方尺,每一平方尺少估三十万元,则老人家市值一百八十亿元。”京城某画家笑言,齐白石笔下的农副产品,几乎是一座“新发地”的单日发货量。

回过头来,咱们看看齐白石在雨儿胡同的旧居是啥模样?这是座比较典型的四合院。北房三间,作为齐白石的画室、卧室与会客厅。迎门一间(即会客厅)的墙上,有齐老人所篆书的联语:“大福宜富贵,长寿亦无疆。”西侧一间是画室,中置画案。东侧一间是卧室,备一具老床。

齐白石居住在雨儿胡同,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何以如此?如今的说法不一。

实际上,跨车胡同的齐白石老宅早已破败,且维修不及。尽管堆放着画作与老物件儿的宅子“气象万千”,但住起来却是“诸多不便”。

比如,白石老人膝下的儿孙众多,“啃老族”亦有,甚至还变着法儿地“盗窃”画作,弄得齐白石十分苦恼。

此外,跨车小院的“茅房”是在东南角,属于旱厕“蹲坑”,这对古稀老人家确有不便,蹲下去半天起不来。多少年后,这带有浓郁旧时气息的“茅房”,依然如活化石一般地留存着。

进入五十年代,随着齐白石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外宾会被政府安排,登临跨车胡同的齐宅。于是,找寻一处更加体面的住宅,便成为应有之义。

据说齐家的儿孙们来,也是要登记单位、姓名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孙一大群,有时老人也分不清,记不住,你来讨这个,他来要那个,那不是把老人家折腾死。所以国家的安排,也确实有保护齐老人的意思。”

搬了新家,一下子变得冷清了,儿孙晚辈来也得如客人一样地登记获准。这对九十二岁高龄的齐白石而言,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怎么办呢?问题交到周恩来那儿,总理指示:老人如果愿意回去,听他的。

总理派来国务院的汽车,由郭秀仪出面,让齐白石从雨儿胡同送回跨车胡同,把老人的起居都安排妥当才离开。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逝世,他生前画的最后一幅作品《牡丹图》就是赠给郭秀仪的,只是因为老人体力不支,还未来得及题款。由此可见,齐白石对重返旧宅的安排是十分满意的。

后来,雨儿胡同的院落转归北京画院管理。如今,齐白石纪念馆,也设置于此。至于跨车胡同的老宅,也一直留存了下来,只是闭门谢客,也少人问津。

值年旗衙门“轮流坐庄”

在雨儿胡同里,我们要来讲述一段有关八旗制度的故事。

话说清军入关前后,按照不同的民族进行编制,清王朝主要的战斗序列,总共分为二十四个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各旗设置一名都统,二名副都统,以管理旗人事务。下设五名参领,五名副参领,掌颁都统、副都统的政令。再往下,设置佐领一职,管理三百名旗人。至康熙年间,佐领管理人数为一百五十人。如果人户滋生,就增加佐领人数。

清廷以旗人为主要依靠,而都统所具有掌管旗务的重任,所以他们的地位极高,为从一品官员。清初之时,都统的地位甚至高于内阁大学士。帝王每以皇子、王公兼任都统职务。按理来说,不同民族的旗务,应由本民族旗官管理。但汉军旗都统的差事,往往以满员充任。

最初,八旗的都统,连办公衙门都没有。雍正元年(1723)九月,雍正帝下旨庄亲王与内务府,“将官房内,拣皇城附近选择八处,立为管旗大人公所,房舍亦不用甚宽大。”自此之后,各旗有了一处“不甚宽大”的都统衙门。到后来,逐渐发展为每旗满、蒙、汉各有一处都统衙门,其地址大部分是在雍正年间确定。

八旗的另一办事机构是值月旗(值年旗)衙门。这一衙门的出现,始于雍正年间。

话说雍正元年(1723),继位不久的胤禛,认为八旗都统各管一摊,相互之间没有协调,旗务不够规范。于是,雍正帝下旨:八旗都统或副都统按月轮流值班,上传下达政令、组织旗务会议、协调各旗关系、稽查各旗事务,这便是最开始的值月旗公署了。

然而,直到雍正六年(1728),值月旗公署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公所,存放档案与办公存在着诸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廷决定设立值月公署,地点就设在雨兒胡同。值月旗公署的经费,来自各当值旗分的公费银,一般为每月26两白银。然令雍正帝没有想到的是,所发钱粮与工作绩效并不对应,所以负责值月旗的都统们逐渐变得懒散起来。他们会把当月该办的事堆积到月底,以便移交给次月接班的其他旗都统们。接下来,次月当班都统又如法炮制,最终堆积了一摊子公事,久拖不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也没有得到改观。

忍无可忍的乾隆帝,最终找到了一个相对好些的解决办法。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下旨:将值月旗公署改成值年旗衙门。值旗衙门不再按照不同的旗来分别当值,而是从八旗所有的都统、副都统中,由皇帝指定拣派人选,承办八旗汇总事务,年终向上详细奏闻。依照乾隆帝的想法,延长了当值期限,或许可以剪除值月旗公署“推诿成习”的风气。当然,值年旗衙门的办事人员数量,也会有所增加,其人数至少为值月旗公署人员的两倍以上。人多了,管的事儿也就相应多了起来。乾隆帝可不想让办事人员只拿薪水不干活。于是,值年旗衙门又把选派旗官、负责召集八旗各级会议、岁末汇奏,以及各种琐碎的旗务等都一肩挑起。

乾隆帝去世后,值年旗衙门延续下来,直到清末民初。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以直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为核心的北洋政府,还在任命镶黄旗满洲都统那彦图、正黄旗汉军都统张广建、正白旗蒙古都统恩泽、正红旗满洲都统衡永、镶白旗满洲都统乌拉喜春、镶红旗汉军都统费毓楷、正蓝旗汉军都统载搏、镶蓝旗蒙古都统端绪等,共同管理值年旗衙门事务。只不过,值年旗衙门所管辖的事务,仅限于如何维持旗人的生计。

根据《镶白旗满洲公牍》可知,为了给处于穷困中的旗人解决困难,值年旗衙门向大总统恳求减免税银、减轻兵丁生活负担的记录屡屡出现。这一时期,为了有口饭吃,跑到政府门前请愿的旗人们,会在值年旗衙门前聚集求援。

在而今的雨儿胡同里,您是很难找到值年旗衙门遗迹的。即使是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公署的确切位置也未标出。根据《日下旧闻考》等史籍的记载,值年旗衙门就位于雨儿胡同的北侧,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共有房屋四十楹。到了民国六年(1917)调查中,值年旗衙门仍被记录在册,位置是“地安门外雨儿胡同路北”。经文物工作者的大体推断,雨儿胡同25、27、29、31、33号,基本属于值年旗衙门的范围。其中25、27号是衙门附属镖局,路南30号院是值年旗衙门马圈,31号院是衙门的办公地。31号院门对面,尚存一座八字形青砖照壁,或与衙门有些关系。

开国大将前后院

“一好变俩好”

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就住在雨儿胡同31号。在他家院落的北侧(也就是后院),居住着新中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合住一套四合院。

两位高级将领同处一院,是何道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质量好些的房舍相对短缺,所以开国将帅们,大多都是两家合住一个院的。有些将帅,甚至住进了昔日停放棺椁的地方。比如聂荣臻元帅,就一直住在明清时期宫女停灵的吉安所内。罗荣桓与粟裕,则是住在雨儿胡同31号的前后院。连接前后院的走廊,就势隔出了三间卧室和一个长条形的客厅。这三间卧室,分配给粟裕的三个孩子,走廊尽头左边的一个单间,则是粟裕夫妇的卧室,右边一间为书房,而今是用来追思粟裕将军的灵堂。

两位将帅出入一个大门,多少有些不便。于是,在31号的西侧另开一门,由粟裕将军一家及工作人员出入,这便是雨儿胡同33号了。

猜你喜欢
都统公署雨儿
雨儿雨儿下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副都统及驻防城
雨儿雨儿下
清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特征研究
应该怎么做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
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