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闲暇观

2023-09-06 08:27刘廷婷
西部学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闲暇亚里士多德自由

摘要:闲暇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始于亚里士多德,其闲暇观体现为闲暇具有阶级性;闲暇的最好活动是沉思;闲暇与劳动的对立;用音乐来操持闲暇;闲暇促进生产力的进步。马克思的闲暇观没有阶级性,其闲暇观中的受众群体是人民大众。马克思是以实现人类自由发展为目标在继承亚里士多德闲暇观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实现劳动与闲暇的统一。今天的闲暇观不仅强调时间上的自由,更包含人身心的愉悦,闲暇可以提升人工作学习效率,甚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实现自我及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闲暇;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共产主义;自由

中图分类号:B0-0;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6-0017-04

Abstract: In Western philosophy, Aristotle was the first 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leisure, and his view of leisure is reflected in the class nature of leisure; its best activity-contemplation; the antithesis between leisure and labor; the use of music to manage leis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productivity by leisure. While Marxs view of leisure is classless and the audience group of which is people. Marx aimed at realizing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realizing the unity of labor and leisure, which was inherited from but transcended Aristotles views. Todays concept of leisure includes not only the freedom of time, but also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Besides, leisure can improve humans efficiency of work and learning, eve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realization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peoples self-realization and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leisure; Aristotle; Marx; communism; freedom

“闲暇”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哲学中始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开山鼻祖,虽然对“闲暇”这一概念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是马克思毕生的理想是以实现人类自由发展为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前提则是人必须有闲暇的时间,且人必须是闲暇的。以往的学者在哲学领域中通常关注的是实践与理论、唯物与唯心等问题。而“闲暇”这一概念则很少有人关注。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闲暇观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捋清他们之间的脉络及精髓有助于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及未来的人类发展之重大目标。故本文以闲暇为重要线索,通过比较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探究出马克思是如何在亚里士多德闲暇观的基础上继承与超越的,以及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范畴包含甚广。从哲学层面上讲,闲暇被亚里士多德赋予了多重含义,但闲暇始终围绕着“人”这一群体而展开。从而使得闲暇在人群中、政治上、生活上以及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因此,也可以说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闲暇所持的态度。

(一)闲暇具有阶级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从事下等工作的人群或奴隶是不具备闲暇的。在古希腊时期,劳动与闲暇是哲学家们所热衷的话题之一,他们秉持一种崇尚闲暇,贬低劳动的态度。此时的闲暇因劳动而被提升为阶级关系,闲暇成为了上等阶层人物才拥有的东西。因此,并不是城邦中的所有人都能拥有闲暇时间。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城邦中的公民,而且是男性公民才具有闲暇。并且,不具有闲暇的还有商人、工匠、奴隶以及外来人员等。这一点也看出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等级划分的态度,闲暇是高贵的,仅有少部分人可以拥有。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只有不需要劳动的人,才有闲暇时间去参与政治工作。总之,闲暇为政治领域和追求幸福等方面都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二)闲暇的最好活动是沉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的最好的活动就是沉思。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中,最高的幸福是對第一哲学第一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探讨了第一哲学的对象和范围,认为其他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以“存在”的某一方面为对象的,如数学只研究“存在”的量的属性;而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称之为第一哲学。的沉思。他把人类活动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活动。理论活动就是对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解,以及掌握其中的原理。这种高贵的活动只有贵族或公民才可以享有。因此,这样的人必然是处于闲暇的。显然,沉思是属于这一活动范围内的。实践活动则是指伦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制作活动则是最卑微、最底层的活动,是深身处最底层的奴隶阶级的活动,没有自由可言,此时的奴隶是没有闲暇的。因此,对于沉思而言,只有在闲暇时才能完成。并且,这种闲暇的前提需要外界具备充足的条件。

显然,亚里士多德把沉思活动放在了比劳动更高的地位上,指出劳动并不是人的目的本身,相反,闲暇才是目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只有在生活必需品备齐之后,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1]而这些生活必需品就需要奴隶或底层工作的人来完成,这种活动就是制作。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理论活动才能去追求至善、德性以及幸福。这种理论活动也就是沉思,而能够沉思的人就必须是闲暇的,因此闲暇的目的在于沉思。

(三)闲暇与劳动相对立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的闲暇与劳动不能是同一人。也就是说,拥有闲暇的人是不需要劳动的,而靠劳动为生的人是没有闲暇的,二者不可同时存在于一人之上。在古希腊时期的城邦之中,充斥着大量的奴隶、农民以及工匠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他们来完成最底层、最基本的劳动工作,以此来满足贵族和其他上等阶层以及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些人的使命就是创造城邦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以及上等阶层人物与贵族的生活根本需要。与此相反,贵族们在无需劳动的境况下,从事着他们各自所钟爱的活动,如作诗、辩论等思考类的工作。显然,这样的两部分人是不能够等同的。可见,是否具有闲暇似乎成为了划分人群的一把标尺。

(四)用音乐来操持闲暇

亚里士多德提倡闲暇,并素有“闲暇之父”的称号。需要注意的是,他绝不是提倡人们只顾享受闲暇,而是认为人们之所以终日忙碌是为了获得闲暇。因此,人们怎样才能操持闲暇?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描述了用音乐来操持闲暇的具体内容。例如,他说:“音乐的价值就只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2]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眼中,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操持闲暇。换句话说,闲暇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个人的闲暇时光以及促进文化的发展。更深层次讲,音乐这一范畴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给人的影响带来了许多积极的一面,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因为他认为操持闲暇的主体必须是上等阶层的人物,也就是公民。

(五)闲暇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3]换句话说,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创造了不以生活必需为基本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无形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可以把人划分为公民、外来人员以及奴隶三个等级。并且,公民又可以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等级。其中,有从事各类手工业的人,极富经验的工匠和技师。技师比工匠更有智慧,也比工匠的等级高。这是因为技师拥有技术,他们不但知道事物是什么,还知道其原因。但工匠只有经验,只知道事物是什么,却不知道其生成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生成。这些技术又可分为“生活中必需的技术”和“消磨时间的技术”。显然,这些“消磨时间的技术”在所有物质条件都已满足的时候,才能被创造。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了闲暇,才使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当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之后必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马克思的闲暇观

在马克思的闲暇观中,闲暇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人都被劳动所困扰。因为解决温饱才是关键,所以这就逼迫着劳动者不得不去劳动,才可以赚取维持自身生活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更别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类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人必须要有闲暇。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理解,曾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中被引用过多次,可见亚里士多德对马克思的影响之大。正因马克思身处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目睹资本家压迫、剥削贫困大众,并从中剥削一切可以剥削的东西之后,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下的“人”有了畅想,认为实现了共产主义,就是为闲暇创造了条件。当人人都有了闲暇以后,自然也就是使自己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闲暇

马克思从青年直至老年,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时代下的人们被资本家压迫,劳动者经历了超长且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工资、医疗、教育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连个人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之后,马克思对资本家予以了强烈的抨击。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关注物质利益问题。而在物质利益问题下隐含的则是人们没有自由可言,就更不要说闲暇了。马克思所关注的对象从来都是人民大众,而此时的人民大众在面临资本家的压迫之下是没有闲暇的,应有的闲暇被无休止的劳动所代替,闲暇是不属于劳动者的。相反,它属于资本家。因为资本家是不需要与劳动者一样进行枯燥、乏味、且高强度的令人疲惫不堪的工作。往后的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工人阶级在种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人们的劳动与闲暇严重分配不合理。他提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财产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著作中没有明确地对闲暇进行过系统地描述,但是伴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马克思对于闲暇的理解。同时,笔者认为,如何辨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是否具有闲暇,就在于劳动者是否是被雇佣的对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工人阶级的劳动是“异化”了的劳动,是在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贫苦大众被迫从事的劳动工作。此时的资本家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无休止地压迫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得工人们苦不堪言。劳动者工作之余,仅剩的是睡眠及吃饭的时间。这种时间可以理解为是休息或放松身体的时间,是缓解人工作的疲劳以及维持生命的时间,不属于闲暇范畴。因为此种情况下的人不是快乐的,精神上也不是放松的。但是这样的异化劳动形成了人们在社会中最普遍的劳动,工人此时是没有闲暇的,因而此时的工人是没有自由的。

(二)共产主义社会下的闲暇

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畅想中,提出:“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必将比役畜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4]这里的“拥有自由时间的人”,就是闲暇的人,明显比一味地盲目劳作的人要快乐、幸福得多。在笔者看来,要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一定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劳动,另一个是闲暇。劳动与闲暇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并且长期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劳动为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是满足生活以及更高质量生活的保障。闲暇是人们满足自身基本的需要以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显然,马克思的闲暇观没有阶级性。这与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中所体现的阶级性形成鲜明对比,因为马克思的闲暇观中的受众群体是人民大众。马克思提出等到了共产主义时代以后,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全面地成长与发展、不分阶级与性别、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想做的事情,不用靠出卖劳动而换取其他价值和他人认可,此时的人是闲暇的。闲暇能够使人从疲惫、紧张、高压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人们得以放松身心的良药,闲暇使人快乐,促进人们更好地下次劳动。并且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人们在劳动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激发个人潜质,在物理、数学、医学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而这些成果运用在人们的工作中,会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及生产力。由上文可知,从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这一点来看,二者的思想上是一致的。当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劳动时间的再次减少,从而使人获得更多的闲暇,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领域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此形成循环。因此,闲暇与劳动的配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活力。

三、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的超越——劳动与闲暇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将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中的只有公民才享有的閑暇转变为人人都具有闲暇;把闲暇与沉思相结合转变为闲暇适用于一切活动领域;把闲暇与劳动看作不是同一人而具备的而转变为同一人。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闲暇问题时,眼光是放在当前的城邦之中,受到当时的政治以及文化等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马克思以实践作为立脚点,以人类解放作为终极目标,为了人的幸福和自由发展而奋斗终生,不仅体现了马克思思想中人类命运发展的长远性及现实性,更有前瞻性。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与闲暇相统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摆脱了必然王国而迎来自由王国,人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5]注意,这里所要强调的并不是人的散漫或不思进取的特点,恰恰是证明了人的劳动的随意性与多样性。此时的劳动不再是异化了的劳动,是以人与人的普遍交往及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前提,使人从必要劳动时间中解放出来,此时的人才是闲暇的。而此时的劳动也是闲暇状态下衍生出来的,并且是快乐且幸福的,更是自由的。

四、现代社会中的“闲暇”如何定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大加快,这就使得人们的工作时间被大大缩短了,从而扩大了自己的闲暇时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中生存,因此空间和时间也就构成了人以及万事万物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劳动与闲暇构成了人们的全部时间范围,因而也形成了闲暇与劳动的对立。当代学者本·阿格尔,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闲暇这一概念也有详细地论述,其中心思想是使工人摆脱异化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达到闲暇与劳动的统一。随着历史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闲暇与劳动相结合这一事实。

近些年以来,我国国民对于闲暇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关注。例如,为落实振兴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部分地方开展了闲暇旅游等项目来振兴乡村经济。可见,闲暇不仅使人获得身心的愉快,还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闲暇不仅是时间上的自由,也强调身心的放松。例如,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病毒,人们受其影响,疫情期间大部分选择网上办公或学习。从表面上看,人们在家的时间更多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是外出活动受限,人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时常处于不安的情绪中,这显然不是真正的“闲暇”。

五、结束语

本文对比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闲暇观发现,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社会的发展角度,马克思的闲暇更有深度,覆盖性更全面,其在继承亚里士多德闲暇观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重新解析二人的哲学思想,可以促使我们追求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应继续挖掘马克思闲暇观中潜藏的精髓,结合实际情况,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闲暇,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情绪价值,让美好生活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10.

[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9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作者简介:刘廷婷(199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闲暇亚里士多德自由
人在何时最清醒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