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类期刊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2023-09-07 05:54刘倚欣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媒体融合

摘要:在如今刊物林立、新媒体全面冲击传统阅读领域的背景下,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文史类期刊得到新提升,既要坚持守正,遵循办刊客观规律,也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实现发展和进步。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发展文史类期刊,必须深刻认识文史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充分认识文史类期刊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真实性和严肃性。文章通过具体实践研究等方法,对文史类期刊编排角度和方式进行分析,将历史与当代密切联系,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对稿件、栏目进行新的精编优化,旨在展现文史类期刊新面貌。文章在分析期刊质量提升的同时,还从多角度提出建议。文史类期刊基于自身独有的使命,要深挖隐藏资源,抢救“三亲”史料;开展口述史影像记录,通过周边视频、合集增加杂志社收入;加强编辑、编委、作者队伍建设;丰富传播矩阵,拓展国际化道路等。文章发现:只有积极探索“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之路,才能更好、更稳地在时代洪流中筑牢根基;才能紧密联系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不断开拓文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文史类期刊;时代主题;栏目优化;智库建设;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219-04

文史资料是对不同时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已经过去的历史进行多类型文学化传播,已经成了一种比较广泛的现代公众阅读消费模式。同时,可以从后来人那种较前人不同的感觉层面与思想刻度上挖掘出新意,像考古一样,挖出旧东西,得到新见识[1]。文史类期刊是展示文史工作的重要窗口,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做好文史工作的重要意義,认真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

一、充分认识独特性,坚持正确办刊方向

文史类期刊与其他类型刊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真实性、严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伟大号召,从百年党史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文史工作的重大意义[2],对文化传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好文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文史类期刊的编辑要与时俱进。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为目的,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关键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格调品位。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出版工作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政治正确是出版工作的底线和警戒线[3]。出版物中的政治问题可能隐藏在角角落落,内容失误、文字失误、词语失误、数字失误、外文失误、译文失误等,都可能造成政治问题[4]。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严把政治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把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办刊的指导思想,严把“政治关、史料关、文字关”。无论是对史料主题、内容的研究阐发,还是征集、整理、编辑和出版,都要站稳政治立场、把牢正确方向,确保征编史料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传播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着力在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各界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导向作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

(二)保持独特的办刊风格

周韬奋先生曾提到,“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5]。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独特的办刊风格和定位,是保持市场份额的金钥匙。如何突出、凝聚、保持这种独特风格,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要保持独特定位,与一般刊物区分开来,与同类文史刊物区分开来,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刊一面”的情况,通过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三亲”史料在当代的视野和叙述方式下呈现给读者。要重视史料研究利用,适时开辟专栏刊载史料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提升杂志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要增强可读性,做到思想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思想,既不能把文史类杂志办成故事会,也不能将其办成学术研讨会,应努力做到通俗之中最专业,专业之中最通俗,融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满足各类群体的阅读需要,让文化之音更加响亮。

(三)重视期刊的服务对象

文史期刊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找准服务的读者群对象。重视“三服务”工作定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审三校”等制度,既为各界人士提供宽松环境,又始终保持文史工作的正确方向,做到“征集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认真研究期刊读者群体的组合分化、读者欣赏情趣的变化、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既能明晰杂志的读者群体层次、刊载内容的深浅问题,也能了解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找准服务的读者群对象,期刊才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针对性,编发的文稿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二、充分认识文史资料的特殊性、真实性和严肃性,把握时代脉搏

(一)历史也能紧跟时事

1.在栏目设计方面,在重大历史时间点上,可以不拘泥于现有形式

栏目是期刊的眼睛,透析期刊的基本内容,彰显期刊的风格,栏目的有机组合构成了期刊主体[6]。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开辟既能代表特殊历史事件、又能紧跟时事的独有专栏,不仅能拓展刊物内容,也能在扩大各界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导向作用。

(1)以年度为一个周期,设立连续性专栏。如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可精选与长征有关的稿件,特设专栏,每期以不同人物、不同地点为主题划分,从当年第1期开始,每期刊登专稿,贯穿全年,充分向读者展示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

(2)在特殊历史事件的特殊节点上,可以突破传统限制,变当期为专刊。如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别征集选登一批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稿件,并将第7期特设为建党百年专刊,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追忆历史、缅怀英雄,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3)刊登特殊时间段专栏稿件。在特殊节点上,如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7],使中国前进了一大步。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2018年5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特辟专栏《改革印记》,连续在第5、6、7期刊登特约专稿,向改革开放致敬。

有些史料不仅是历史性的重要文献,而且影响着一个时代。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对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文章,要紧跟时代节拍,充分扩大宣传面,反复宣传,做到尽人皆知。

2.在内容选稿方面,紧扣时代主题,多样化征集选稿

文史类期刊似乎是古板的、很难创新的一类杂志。其实,可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精选专题稿件,见证民族事件,弘扬历史精神,在新的时代担负起新的使命任务,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1)紧跟重大时代主题。如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在当年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活动通知。作为文史类期刊编辑,在选稿方面,要把目光锁定在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从中选登抗战人物相关稿件,引领读者回顾全民族在抗战救亡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宣传红色文化、传递红色基因,展示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

(2)紧盯国家大事要事。此处以《文史月刊》为例。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文史月刊》从上半年开始,就特别开辟《献礼二十大》专栏,连续7期连载刊登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展示珍贵红色档案300余件,采访权威专家和见证者200多人,用文字讲述,让档案说话,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辉煌岁月。《记忆》纪录片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媒体播出后,浏览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8],真正做到了讲好历史故事,弘扬时代旋律。

(二)优化栏目,广征史料,做好细化专题分类

在做好特色栏目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既有栏目的优化升级,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充分拓宽稿源渠道,深挖隐藏资源

一要加强纵向联动。积极动员市、县两级文史队伍和工作力量积极投稿、广泛订阅,与群众中的文史爱好者建立亲密联系,邀请他们参与重大题材协作,形成助推文史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要加强横向协作。编辑部要密切与高校、党史、文博、档案、地方志和其他历史研究机构联系,在选题策划、深度研究、人才培养上互学互鉴、加强合作。

三要积极借鉴“他山之石”。编辑部应适时组织编辑、编委及优秀作者到其他优秀杂志社拜访学习、参观考察,不断提升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2.对来稿内容进一步进行细化分类,优化升级

编辑要深刻认识到,文史类期刊只有紧密联系时代发展,才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积极反响。时代是文化传承和文学成长的根基,历史是文学发展的关键。因此,编辑要在海量的史料中探究文化发展趋势,梳理能全面反映时代特点和人民生活的分类稿件,向读者展示别样的文史面貌。

如按时间线划分,可分为古代各朝代、民国时期、抗战时期等;按内容大类划分,有古建类、教育类、商业类等;还可专项征集被人们忽视的、具有重大留存意义的大类发展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面貌的更替,包括农业类、环境类、科技类、建筑类等。

(三)挖掘、抢救“三亲”史料,同步做好影像资料的记录,通过周边视频、合集增加收入

文史工作者也要“走基层、访民情”,深挖群众中平凡的“大英雄”,与亲历者进行交流访谈,同步做好音视频记录,开展口述史工作。其文字稿可以成为杂志优秀稿源,以娓娓道来的笔触,带读者来到每一名亲历者身边;采稿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还可以用于制作口述史纪录片,讲述亲历者拼搏奋斗的传奇故事。积极挖掘、抢救珍贵文史资料,多形式、多角度展现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能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杂志社的经济效益。

三、编辑、编委、作者队伍建设

多维的智库队伍建设,是刊物行稳致远的基础。在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编辑队伍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发掘壮大极易被忽视的宝藏——编委队伍,培养优秀的作者队伍,为办好刊物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讲好编辑部的故事

打铁还需自身硬。编辑是出版单位的王牌和基石。随着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优秀的编辑人员已经成为各大出版社争夺的重要资源[9]。文史类期刊所登稿件范围广、内容细,编辑在稿件编校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史知识、国情历史、专业编校知识,做好一个“杂家”,还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对所编稿件的每一个字负责到底,有极强的专业性与责任心。在组稿和书稿撰写过程中,编辑要与作者进行交流,做到相互补位、完美合作[10]。实践证明,一个证照齐全的编辑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编辑[11]。基于此,杂志社要加强对编辑的日常理论学习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辦出一流刊物。同时,尊重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在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打通其成长的通道,还可探索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更多专业化编辑人才。

(二)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文史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利用的过程,既是加强团结联谊、以文会友、提升编辑部工作活跃度的过程,也是编委会委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但客观来讲,有的杂志编辑部与编委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编委甚至只是挂个名,从未参与杂志的工作。总体来说,编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在工作中应加以改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编委队伍,要注重筛选人员的广阔面,既要有文史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要吸引其他行业的领军人物等,将更多名家、“大家”请到编委队伍来,帮助杂志社拓宽思路眼界,提升办刊能力和水平。编委要主动承担起相应职责,在了解本专业学科或其他专业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的基础上,将有发现和创新的稿件及时推荐给编辑部,为编辑部组稿和审稿提供便利,与编辑部保持联系,定期参加编委会活动,为刊物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杂志社要定期组织全体编委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召开座谈会,也可以不设定具体主题,以茶话会、沙龙形式开展,还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营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要珍惜编委的身份,珍惜这一荣誉和身份,将参与文史工作作为光荣的事业,共同分析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求从更高的站位指导,推动杂志社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充实作者队伍为重中之重

编辑部要化被动为主动,“让一串串电话号码跳起舞来”,由过去接收稿件为主,转向发掘、约稿与收稿并重。主动发掘更多本土文史爱好者,动员他们积极投稿,对一些特别能写、特别会写、特别有影响力的作者,要主动约稿,开设专栏、进行连载,让他们围绕某个特色主题创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抽取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奖励措施,奖励优秀作品,增强作者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丰富传播矩阵,有力扩大社会影响

(一)积极拥抱互联网

随着多元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连续性、整体性、体验性的“深度阅读”开始逐渐被跳跃式、碎片式、浏览式的“浅阅读”所取代[12]。

第一,要想在时代洪流中行稳致远,就要主动出击,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推介宣传,与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平台强强联合,进行电子版信息网络传播,使读者既能浏览全部内容,也能通过不同主题、关键字等检索,获取自己所需的期刊相关文章、类目信息,为专家学者提供专业的数据平台。

第二,加强自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开通相关公众号,丰富期刊的便捷传播方式;建立独立网站,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征稿、传播、交流、发行;新媒体平台还可以举办各类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13]。

第三,拓宽电子版网络传播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5G网络的构建,移动终端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杂志可与专业的期刊APP合作,打造新的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利用平台的期刊大读者群体,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起匹配时代的融媒体传播平台。

(二)出版精品合集,使故纸堆焕发新生机

文史类期刊有其自身的宝贵财富,很多杂志都有悠久的历史。要在过去几十年出版的刊物中,精中选优,重点对过去的老文章、缺失的电子版进行图文电子转化,出版精编合集,让更多生动、鲜活的史料进入人们视野,使故纸堆焕发新生机。出版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发展[15]。精品合集既能为更好保存文史资料作贡献,又能进一步打响刊物的名气,使文史类期刊在发展道路上既有新亮点,又有新突破、新探索,从而改变以往文史类期刊少数人关心、少数人参与、少数人阅读、少数人利用的状况[16],充分展现文史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五、结语

多年来,文史类期刊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尊重出版规律,挖掘潜在宝藏,提升办刊质量,增强在同类刊物中的影响力,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只有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鑫.信史、史识与史德:论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的运作原则[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8):112-115.

[2] 吕巍.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大有可为: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综述[N].人民政协报,2022-06-27(002).

[3] 杨家健.关于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工作的几点思考[J].传媒论坛,2020(16):102-104.

[4] 于凯燕.五步审稿法提升出版社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0(20):195-196.

[5] 韩廷俊.学术自信学术个性学术使命:地方高校学报定位与发展路径抉择[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7):97-101.

[6] 林娜.地方党校学术期刊栏目设置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57-164.

[7]关铭闻. 1978-2018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J].党的生活,2018(12):65-67.

[8] 巨文辉,李磊明.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J].文史月刊,2022(6):4-24.

[9] 陈兰.出版社编辑审稿方法及能力培养[J].中国报业,2021(7):116-117.

[10] 孙保莹.新时代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学术能力:内涵、问题与提升路径[J].出版广角,2020(18):28-31.

[11] 俞滟荣.浅论出版编辑在审稿工作中的政治把关[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260-261.

[12] 卢立静.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1):150-152.

[13] 丹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与创新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2(16):12-14.

[14] 张玲.媒体融合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实践探析: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4):37-39.

[15] 乔诚.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工作思考[J].传媒论坛,2021(10):86-87.

[16] 周元春.融媒體时代让政协文史资料“活起来”[N].深圳特区报,2020-05-16(A02).

作者简介 刘倚欣,编辑,山西省政协文史馆编辑一部副部长,研究方向:编辑学。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媒体融合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